趙大夫話吧

談醫療、談養生、談人文、談人生 – 聽趙大夫怎麽說
個人資料
趙大夫話吧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樣板戲,曾經陪伴我們成長

(2021-05-23 07:27:09) 下一個

近幾日“文革”是個極熱的話題,各路英豪還常常因為背景和觀點不同,發生爭執。前幾日,本人也曾發過一個關於“主席第二次接見紅衛兵”的帖子,反響也不錯。今天想談一個比較輕鬆的話題 – 樣板戲。

 

  1. 樣板戲

 

樣板戲是指“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台藝術作品的俗稱。 八大樣板戲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難以置信的是,雖然樣板戲紅極一時,倍受推崇,人們卻普遍不知道它實際上至少有二十多個。因為,“八個樣板戲”和“八大樣板戲”等詞,甚至比“樣板戲”一詞更加流行。眾口鑠金,這兩個當年的口頭詞語,終於演變為習焉不察,以假亂真的偽曆史名詞。

 

“樣板”和“樣板戲”之稱,最初分別見於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署名“本報評論員”者讚揚“(京劇)紅燈記”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讚揚“(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後至1966年底,報刊上又出現了“革命樣板戲”、“革命藝術樣板”、“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等稱呼。

 

七十年代,從1970年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鋼琴協奏曲)黃河”、“(京劇)龍江頌”、“(京劇)紅色娘子軍”、“(舞劇)沂蒙頌”、“(上海交響樂團的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舞劇)草原兒女”、“(京劇)平原作戰”、“(京劇)杜鵑山” 、“(京劇)磐石灣”等作品,使樣板戲的數目增加到了十七個。這十七個樣板戲,除了一個音樂作品外,都在這幾年被拍成電影或投入拍攝。

 

文革末期,又有一些樣板戲陸續出台。例如, 1974年下半年推出的“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1975年上半年推出的“津江渡”等京劇劇目。

 

很多經曆過文革的人,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唱了五年之久的“(京劇)紅色娘子軍”的存在。人們普遍比較熟悉的是: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八個左右的最優秀的作品。

 

  1. 樣板戲評價

 

拋開政治因素,單純從藝術的角度看,樣板戲的唱腔優美,舞台設計生動,給古老京劇帶來了現代血液。 樣板戲以其緊湊的節奏、直白的唱詞和優美的曲調,將傳統京劇與西方戲劇虛實結合,使京劇藝術煥發了勃勃生機。 雖然它有著突出政治的特點,也有些程式化和模式化,但它卻給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記憶深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1. 我與樣板戲的故事

 

電影曾是兒時為數不多的文娛項目之一。我記得,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紅燈記”的黑白片。此後黑白的、彩色的“紅燈記”及其它樣板戲電影不知看了多少遍。當時是露天電影,人多時坐著看,人少時可躺著看,有時看著看著就睡著了;可以在影幕前看,人多時也可以在影幕後看,不過字是反的;由於當時電影數目有限,不少都是反複看,裏麵的不少台詞大家都熟悉,往往電影進行到某一情節,演員還沒說出,觀眾都替他們大聲地講出來了。

 

放電影的場地其實也是一個社交場合,大人們邊看邊聊,小孩們邊看邊打鬧,難得的一個熱鬧景象。

 

生活在那個年代,說實話,沒覺得樣板戲好,或不好。它其實就像一個夥伴,陪伴我們長大。粉碎“四人幫”後,可看的電影一下子增多了,先是解放了一批文革前的片子,再後國產片、港台片、進口片大批湧現,樣板戲逐漸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在我們的記憶中也被封存了起來。很多年沒人再提這件事。

 

90年代到北京工作,正好廣電部是我們醫院的合同單位,陸續與一些文藝界的人打過交道。印象深的,比如演過安祿山的顏彼得、演過賀龍的一個特型演員以及中央台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傅華等。記得一次,一個叫孫洪勳的人來看病,經他自我介紹,才知道,他就是在熒幕上看過無數次的叛徒“王連舉”。後來,在一次人大會議上當保健醫,結識了更知名的“李鐵梅(劉長瑜)”。劉是全國人大代表,那時50出頭,顯得很年輕,在會場上也非常活躍。

 

我的老家雖屬河北,但距北京比張家口近得多,更不用說省會石家莊了;老家距離山西也很遠。但不知何故老家的老一輩人最喜歡聽晉劇,而不是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看著我父親和哥哥們對晉劇如醉如癡,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一點感覺都沒有。樣板戲雖說伴著我們長大,對有些曲目非常熟悉,但說不出喜歡還是不喜歡。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大批的新鮮事物湧現,我先後喜歡聽鄧麗君、李穀一、程琳、張明敏等的歌,後來又喜歡上了西方的古典名曲,真的把樣板戲忘得差不多了。

 

上麵提到的音樂,隨著時間的流失,興趣也越來越少。有一段時間,喜歡聽臧天朔、那英的歌,但還是覺得有些單調。直到有一次,在中國城的一家小店裏發現了一盤樣板戲磁帶。那時的車可以放磁帶,我一口氣買了“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等磁帶。在那段時間裏,樣板戲始終伴隨著我。尤其是在異國他鄉,感到非常的踏實和愜意,直到把所有磁帶聽的變了調。後來時不時在網上找些樣板戲的老歌聽聽,最喜歡的歌,比如“打虎上山”、“智鬥”、“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等。

 

這是童祥苓的“打虎上山”,真的很喜歡,這無關政治。

 

https://youtu.be/Jjftx2AC_2M

 

聽著熟悉的這段曲子,仿佛回到了遙遠的年代、遙遠的家鄉。記憶可以塵封,真的不能忘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酒後真言 回複 悄悄話 頂一個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