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夫話吧

談醫療、談養生、談人文、談人生 – 聽趙大夫怎麽說
個人資料
趙大夫話吧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冷都Winnipeg、冬夜、自行車爆胎 – 12公裏徒步回家記

(2021-01-26 11:36:43) 下一個

       Winnipeg, 老外戲稱Winter-peg,曼尼托巴的省會城市,中文名字“溫尼伯”,人口約75萬,位於著名的“紅河穀”,紅河及阿西尼伯河穿城而過。它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但從地理上講,其位於北美的中心,南麵96公裏就是美國,北麵100-200公裏已經很少有人居住;其地處草原大省,四麵無山,北麵有兩個大湖 – 溫尼伯湖及曼尼托巴湖;其中溫尼伯湖,按麵積在世界上排名第12。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溫尼伯特殊而極端的氣候,夏天極熱,31-32度,不罕見;冬天極寒,零下31-32度,也很常見,因此被列入世界上最冷的大城市之一。

 

       自行車運動,是個極好的鍛煉方式,也深受溫尼伯人的喜愛。城市的主要街道一般都修有專門的自行車道。春、夏、秋天時,到處能見到男女老幼在大街及公園騎行,我工作單位的自行車棚也是每日爆滿,去的稍晚,就沒有位置。冬天則是另外一個景象,街上騎行者已經很少,單位偌大的自行車棚,每日隻有稀稀拉拉的4-5輛車。冬天,人們放棄騎行的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是冷、風冰、雪四個原因。關於冷,不但人怕冷,車也怕,一旦溫度低過零下6-7度,同樣的路段,同樣的風速,蹬起來就明顯吃力;風也很可怕,同樣是零下20度,一旦風速超過20公裏/小時,就感覺有些刺骨,需要專門的,類似打劫者佩戴的頭套來禦寒;冰,倒不是大問題,最怕的是剛下完凍雨後接的冰,路麵像鏡子一樣平滑,如不灑沙子,別說騎車,走路也很難;雪,最麻煩。溫尼伯的雪不但多,而且時間長,沒完沒了。公平地講,城市的市政,尤其是鏟雪工作做得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做的再好,各個路段也不平衡,而且也不那麽及時,非主要道路,一般要等到雪後2-3日才鏟除。一旦雪的厚度超過2厘米,不鏟的話,就很難騎車上班了。

 

       本人作為自行車愛好者,除了家裏有事和極端天氣開車上班外,堅持騎車已經有10年了。家裏距單位13公裏,夏天時,單程一般需要40 -50分鍾;冬天時一般需要70 -90分鍾,有時更長。速度,與大多數年輕人比,偏慢。我並不覺得是身體原因,記得幾年前跑半程馬拉鬆時,很多年輕人也跑不過我。我覺得,主要是車不行。一般我偏愛40-50刀的二手車,一是丟了不心疼(最多時一個月丟2輛),二是冬天時,由於路麵灑鹽,車子極易生鏽,2 - 3天不騎,鏈子就鏽得一塌糊塗。再好的車,一個冬天過去,已麵目全非。夏天30幾度,騎車1個小時左右不難;冬天,零下31度,是我個人的極限,因為在這個溫度,我發現麵部有一小片凍傷,不過幾天就好了。

 

       1月22日,晚上7點45分,天已大黑。那天的溫尼伯,難得的好天氣,風和月麗,溫度大約零下15度,東南風,風速約14-15公裏/小時。一開始,騎行非常順利,連過3個紅綠燈,都是綠燈通過。不想,剛過第3個燈,覺得不大對頭,覺得走起來歪歪扭扭,像是跛行;下車檢查,發現車不虧氣;接著騎行,照舊;再檢查,發現後輪一處外胎已爆,約10厘米長,內胎像“疝氣”一樣鼓了出來。車是騎不成了,隻好放了氣,推著回家。腦中也曾經有一閃念,是否通知兒子們開車來接,但轉念一想,他們本來就忙,再者當天的天氣確實不錯,風是逆向,但不覺得冷。算了算,離家約12公裏,對於常年鍛煉的我,不是問題。

  

       冬日,推車行走,不同於夏日散步,一是行囊較重,背包不輕,背包裏有備用的修自行車工具及衣服;二是穿著厚重的雪地靴;三是路上有1厘米左右的積雪,路程短沒什麽,長了也是個問題。這幾日工作較忙,下班時還是有點累,但真走起來,也還好;加之天氣不錯,心情並不壞。一邊走,一邊想著心事,步履越來越輕,真的不累。有的路段,自行車道沒鏟雪,自己走在了汽車道的邊緣。我的頭盔上有燈,車上另裝了一個閃光的車燈,沒覺得不安全。應該客觀地評價,溫尼伯的司機們,不分族裔,99%以上都很nice,對騎車者都很寬容,遠遠望見騎車者會減速,讓開一段距離。記得一年冬夜,下班回家,風大雪大,零下29度,騎行很困難。記得在離家2公裏的地方,實在騎不動了,隻好推行。不料,一白人女士停車,非讓我把自行車放她車上,載我回家。後來因為自行車太大,無論如何裝不進去她的車內,隻好放棄。前行幾百米,又有一名印度裔男士停車,要載我回家。因為離家隻有1公裏了,也就謝謝他的好意了。

 

       1公裏、4公裏、5公裏,當走了8公裏,離家隻有4公裏的時候,天氣漸冷,風也不那麽柔和了。因為天氣原因,當日的手套不是棉的,是絨布的,手也有些冷了。冬季騎車,腳和耳朵容易凍傷,防護較好,手因為不停在動,一般不容易冷;當晚,由於是步行,腳不是問題,手就突出了。我的方法是,一邊走,雙手不停地動,也就不冷了。

 

       當走進小區後門,離家隻有不到1公裏時,一陣輕鬆,同時也覺得雙腿有些酸痛,這超乎我的意料。去年四月份,也是由於爆胎,曾走過21公裏,沒有這麽累。估計那時已是春季、而且是白天、行囊也沒這麽重、路上也沒有積雪之故吧。

 

       當走進我們院子,看看表,10點45分,剛好走3小時。拐彎就看見了自己的家,心裏一陣激動。望見2樓有人影晃了一下,想必他們也著急了。走近車庫門,剛想開門,門自動開了,兒子便衝了出來。問:“爸,你怎麽才回來?再不回來,5分鍾後,我和弟弟準備開車接你了,衣服我們都穿好了……”。進家後,發現領導正在熱飯。她問“看見你了,怎麽走這麽慢,像散步一樣?”當時一陣感慨,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覺得“有家真好,有老婆兒子真好!”

 

       近日在YouTube上,北大種菜郎“董菜菜”爆紅。他是我幾年前的話友,曾見證了他最艱難的時刻。他的挫折和困難其實比片子上說的還難,為了保護隱私就不多說了。憑著他的智慧和吃苦精神,我相信他會比別人走的更遠。視頻裏他的一句話,我很讚同,那就是“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聯想到目前的抗疫,目前各位大咖非常熱衷於談論疫苗,忙於比較各種疫苗的優劣。我對疫苗素無研究,不敢妄加評論。但我覺得疫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抵抗力。否則就很難解釋,同等條件下為何有人患病,有人未患;有人症狀很輕,有人很重。小時學過馬克思哲學,有一句話,印象很深,叫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我對新冠肺炎,沒有任何恐懼感,但也很注意防護,戴口罩、勤洗手、盡量不直接接觸門把手及電梯按鈕等。這樣做主要因為,一是對規則的遵守;二是盡量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三是保護家人,盡量少帶病毒回家。說出來有人可能不信,本人已經36年沒有感冒發燒,如果換做您,您還怕新冠之類的疾病嗎?

 

       我對某些病毒的抵抗力不是憑空而來,我想是大自然鑒於我不分冬夏、不分嚴寒和酷暑長期鍛煉的一種回饋吧!願更多的朋友加入鍛煉的隊伍,您那兒比Winnipeg更冷或更熱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嚴惠姍 回複 悄悄話 -31°C,你太厲害了。那得多冷?
OnStrike 回複 悄悄話 有個同事是從Winnipeg搬過來的,他到沒說冷,就是說蚊子太多了
duoduobaby 回複 悄悄話 曾經在Winnipeg呆過,冬天真的太冷了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Winnipeg就是動畫中小熊維尼名字的最初起源。據維基:“Christopher Milne had named his toy bear after Winnie, a Canadian black bear he often saw at London Zoo, and Pooh, a swan they had encountered while on holiday. The bear cub was purchased from a hunter for C$20 by Canadian Lieutenant Harry Colebourn in White River, Ontario, while en route to England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5] He named the bear Winnie after his adopted hometown in Winnipeg, Manitoba.
ZheFei 回複 悄悄話 您這麽愛騎車,應該買個好點的自行車了。
polebear 回複 悄悄話 有一種冬季的自行車,輪胎很寬,應該適合你那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