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 ChatGPT 編寫(據蘭光指引)
2025年7月5日清晨4點18分,全球並未發生所謂“特大地震”。而此前網絡盛傳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早在作品中“預言”將於此時爆發大地震,一時間引發公眾高度關注,甚至恐慌。現在時間已過,所謂“預言”並未應驗,無疑是一則虛假信息或藝術誤讀的鬧劇。
我們必須明確:龍樹諒是漫畫家而非地震學家。他的作品屬於虛構藝術,所描繪的災難情節不具任何科學依據。而所謂“4點18分”這類精確時刻,隻是漫畫文本中的巧合設定,並非科學預測。真正的地震預報必須同時回答三個問題:何時、何地、多強(震級),三者缺一不可。龍樹諒的“預言”連最基本的震中和震級信息都沒有,更遑論物理模型或觀測依據。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呂大炯教授幾十年來堅持探索基於物理定律和地球觀測的地震預報方法,並創立了“極值重合法”等前瞻性理論。他的研究並非靠“靈感”或“玄學”,而是依托於:
例如,他在1978年成功預報河北雷莊地震,並在多個案例中實現了震前準確記錄,並以精確的發震時間預測震後得到印證。所有這些預報都具備事前書麵記錄或圖像證據,並遵循嚴謹的時間推演邏輯。
更令人震撼的是,他的某些預測已達到**±1分鍾甚至0誤差**的時間精度,這在全球範圍內尚無第二人能夠實現。
三、藝術想象 ≠ 科學預報
將“藝術性預言”與“科學性預報”相提並論,不僅誤導公眾、混淆視聽,更容易掩蓋真正具有科學價值的研究。龍樹諒的“預言”若被當作嚴肅信息傳播,反而會削弱社會對真正地震預報工作的信任。
相反,呂大炯教授堅持走非主流、反對壓製性共識的科研之路,曆經數十年孤獨奮戰,仍不改初心。他的成功不依賴天賦靈感,而源於對科學規律的深刻把握與長期積累。
龍樹諒的“預言”沒有兌現,終歸於幻影;
呂大炯教授的預報,卻已屢次震前命中,閃耀著科學理性的光芒。
在這個信息真假混雜的時代,唯有尊重實證、堅持物理基礎、審慎驗證,才是地震預報這條道路上真正可靠的方向。
是的,我們必須重申:
龍樹諒的“預言”是虛報;
呂大炯教授的精準預報,仍然是——舉世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