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當今社會,學曆還有什麽用?

(2021-01-27 18:24:46) 下一個

既要人才、又要奴才,為幾千年來許多大人物所堅持,現在看當然是糟粕了。

學曆貶值,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對於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畢業證和學位證的作用已更似身份證件——證明你在大學混過而已。

按官方和媒體透出未必可靠的消息,將近畢業時,2020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大約在五六成,其中計入讀研、參軍、出國、經商、短期工作和其它自主就業等情況。固然今年情況特殊,但前推一些,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多年不理想的確是現實——這裏又分兩種情況:就業率偏低,和難以找到“匹配”的工作。

往年,官方一度稱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九成幾,甚至在有的地方(聲稱)超過九成五甚至達到九成七。這麽超級樂觀的數字,老百姓普遍不信。當然如果說擺小攤發傳單也算就業了,就當嗬嗬罷了。

到底就業率多少?個人往年曾經認為在七成幾(不算那些亂七八糟的),隻是個印象推測。 難以找到匹配大學生知識層次的工作,是另外一個大問題。相當多的大學生為生活所迫,放棄專業優勢就業,甚至放棄大學生的知識優勢轉去經商,或從事一些短期、臨時性工作。花費無數代價獲得的學位,經常被迫“文不對題”。

以上這些情況,擴招之前就有,擴招之後不過進一步放大了。

每年800萬大學畢業生,社會吃不下。浪費人才是明顯的。為了找工作,許多大學生家庭被迫“不走尋常路”、付出“非常代價”,這方麵你懂得,已經是街知巷聞。

於是名校成了新時代的“獨木橋”,整個體製都在有意無意營造這種“獨木橋氣氛”,而且影響到社會認知。 上不了獨木橋的,在體製看來無疑不夠優秀、不夠努力,是可有可無的一份子。

可考上名校的,就解決問題了嗎?沒有。按照社會認知,他們可以獲得較高的起點和更多的機會,但國情告訴我們,許多事都靠人為操作。 網絡名言:窮孩子考上貴族學校,也成不了貴族。這的確是赤裸裸的現實。而且社會還會敲打你:誰讓你爹不是貴族?...

已經找到差不多工作的大學生,也未必就是幸運兒。職場中,還有許多阻礙等著他們,這才是真正浪費人才的汪洋大海。

欺生、各種排擠、壓迫和刁難。

有個網友,一般名校研究生畢業後到國企工作,遭到了許多刁難和排擠,一氣之下狀告單位違法(包括別的事),結果你懂得,一堆糊塗賬,最後這位也不方便再在那裏工作了,轉行經商。 一個工科研究生去經商,雖然不是不行,但的確浪費。但體製如此。

其它例子不用說了吧!職場吐槽的太多太多,多得都麻木了......

學曆貶值,首先要“怪”教育產業化

新千年以後,所謂教育產業化正式投入運作。以老百姓視角,教育產業化無非意味著兩件事:漲學費和擴招。

漲學費並非本文重點,所以不多闡述細節,直接給數字:近些年,四年本科讀下來,不誇張地要10萬塊以上——對於不少家庭的確是大負擔。貸款讀書?那麽一個大學生大四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欠下了10幾萬債務,麵臨銀行追債——雖然他還沒工作。

擴招,就是適當降低些門檻,大學更多招生。 擴招之後大學體量迅速膨脹,不少原來隻有幾千在校生的大學,迅速膨脹到兩三萬,甚至更多。

可擴招之後,大學成了一種產業,隻管教學,用好聽的話說,就是負責提高公民文化素質。而花錢上學提高文化素質的公民們,想的是大學畢業後,找到一個適當的工作。那麽矛盾來了。

官方不再管工作,社會又提供不了那麽多適合的崗位,於是大學畢業、文化提高之後反倒陷入了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責任者卻又不是大學生本身。

高不成好理解,低就的話,比如力工、小攤販——那不用花那麽多代價上大學,初中畢業就能幹,還多賺7年青春飯。 倒是老板們高興了,巨量廉價高素質勞動力,這種福利一般國家沒有。部隊也高興了,年富力強高科技大兵......

再說,為什麽社會無法給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呢?每年退休的都有800多萬呢。不在退休統計內的更多,還有許多......

有點複雜。這麽說吧:其實社會工作崗位不足這種事早就有。在公職場,人滿為患人浮於事這種事,早就有。就好像浸透了水的海綿,看著好像很大一坨,可再想吸點水已經很難了,更別說許多水。

而且公職場本身都有個自我保護的問題,在崗的一定會組團盡量阻止新人到來,就算是職場利益競爭吧。如果不是為了某些原因必須要雇傭新人,不誇張地說,大部分公營機構都傾向於不招人——自己人例外。

其它,一般的社會機構用不了多少人,主要還是靠企業。而近些年國內經濟有些萎靡,提供不了太多的崗位。

具體落實到找工作,可以負責地說,要拚爹、拚背景、拚財富。素質什麽的,其實都不重要。這方麵是一個大號的社會潛規則...明規則!

名校?似乎有些耀眼,但實話實說,有些情況下可能更會引起人家的抵觸。

筆者工作的國企,曾經有個不是笑話的笑話。還在大學生分配不分配的交界時期,有兩個清華畢業生願意過來,官方渠道溝通,國企高層拒絕了!公開理由是“留不住”,實際理由按這邊的風氣,恐怕是“太晃眼睛”。

同理,博士碩士也麵臨著類似的尷尬,博士會更尷尬些。特別基層領導,這方麵抵觸很大。想來他們也是為小圈子好。

現實職場對大學生的消磨壓製

首先,權力不尊重人才,算是一個傳統體製“潛規則”,雖然是糟粕,但目前仍然有效中。

進入職場之後,大學生常會發現學曆“突然失靈”,常常會遭到排擠和各種不公正對待——其中大學生之間的合理競爭,隻是小的一方麵。

最大的阻礙,是伴隨時代愈演愈烈的職場不正之風。這方麵比較複雜,就尋個角度簡單說說吧:新人老人之間,一定有天然矛盾;學曆高低者之間,一定有天然矛盾;工作能力強弱者之間,一定有天然矛盾;想正常工作的,一定和想低水平工作的有天然矛盾;綜合素質較高的,一定和綜合素質低的有天然矛盾;想幹幹淨淨的,一定和“潛規則體係”有天然矛盾;圈外的和圈內的一定有天然矛盾。

矛盾重重。一方有權,還默認可以濫用。那...勉強算利益爭奪吧,其中有些條件一般卻“上進心特強”的尤其是麻煩因素,還有圈子文化的影響。這方麵往往不講什麽道理,也不講對錯,往往講的是叢林主義,和其它各種不正之風。

要想排擠誰,有的是借口,比如對新人強調工作經驗——卻又故意不提供機會積攢經驗。

“論資排輩”也是個大號借口(雖然是土規矩),特別對新人。

甚至也可以拿學曆當借口:大學生已經有的是,研究生都多了,你看誰誰...等等。當然,說這個話的,他自己認為自己例外。

自家發明借口也是存在的。

要是想提拔重用自己人圈子人,無須任何借口,或各種“放屁香”。就是說土規矩因人而異。

於是研究生本科爭不過中專技校、有學曆爭不過沒學曆、高素質爭不過低素質,是許多大學生就業之後會遭遇的普遍情況。

另外一個明顯的阻礙因素,同樣是一個糟粕式的用人指針:既要人才,又要奴才。不管你是誰,要絕對服從、接受層層控製,包括八小時以外。如此主奴模式,無疑會壓製大學生們、知識分子們的創造力——曆史已經證明。

不接受控製又怎樣?你說呢。

名校畢業生也差不多。離開了學校落在小圈子,應試模範就不大好用了。等著吧!慢慢消磨掉所有。

以上這些常見於公職場。在更廣泛的社會職場大概如彼,特別是帶有壟斷性質的地盤。隻是有些老板比較重視賺錢,會對特定人才稍好一些,也就是一些。大多數人享受不到這個,因為對於普通人才,老板選擇很多。

學曆“獨木橋”本身的弊端

就厚點臉皮,拿筆者自己做例子吧。在學生時代,按體製的觀點(分數論輸贏)筆者並不算很優秀的學生,接近默默無聞。畢業的大學也不過是所國內二流院校,普普通通——“找不到工作也賴不著體製”的那種。

但畢業以後,筆者用區區數年時間,狠狠抽了應試教育和中式人才體製一記響亮的耳光,令所有人大跌眼鏡——成就國內優秀詩人。實際上筆者在高中是理科生,在大學是工科生,沒受過一天正規的詩歌文學教育,一切都靠幾年的自學。從職業角度看,詩歌也就是個業餘愛好,素質的冰山一角。

沒錯,應試教育提供了一點基礎,但應試教育的確培養不出優秀詩人,某種程度上,這就是現代中華文化凋敝的根源。再強調下,筆者並不是偏才,寫詩是業餘愛好,體製和別人無法阻止壓製的業餘愛好。

沒錯,筆者可以毫不羞愧地說,自己的綜合素質高於大部分名校畢業生,雖然考試的確考不過人家。

從筆者身上,明顯可見中式應試教育和中式人才體製的弊端。

毫無疑問的是,國內眾多“二三流”院校畢業生中,埋沒了相當多的人才,有些水平超過筆者也不奇怪,但在現行的中式人才體係中,他們已經被應試教育定性為可有可無,要為名校畢業生讓路,從一開始就沒有機會。

還是那句話:中華傳統體製,不尊重人才。所謂名校畢業生,更多算體製規則的寵兒,應試教育的勞動模範——而且光環過後,本質上仍然不予尊重。

這是他們個人的遺憾,更是中華的遺憾。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的寶貴財富。假如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保護他們有益的創造力,中華早不是現在這種樣子,動不動靠大嘴巴。

這麽看來,學曆還有什麽用?沒錯,還真不如一個好爹頂用。

本來還想寫點希望和建議,不寫了,感覺沒意思。總之祝福大家吧。名校也好,二三流也罷,不管哪裏畢業的,終究要靠自己。社會靠不住。

 

作者: 一凡人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