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626)
2022 (1670)
2023 (1785)
2024 (1123)
2025 (28)
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何以被中國區區民用飛艇嚇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以致滿城風雨,媒體輿論群起鼓噪,各級政要上躥下跳,國務卿布林肯甚至鬧起小孩子脾氣,以些許小事為由,推遲大國外交訪問,其荒誕滑稽之處,不亞於一部美式喜劇。
美國將自己擺在雲天之上的位置,把兩國溝通交流的機會,視作“恩賜”,其不可一世、盛氣淩人的姿態,簡直令人咋舌。首先,加強各層級交流溝通,是中美巴厘島會晤期間所達成的重要共識,中方誠心以待,願意冷靜處理兩國分歧,妥善管控雙邊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需要慣著美國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老毛病。我外交部的意思很明確,你來,中方固然歡迎;你不來,中方自然也尊重。
其次,國之相交在於民之相親,在中美高度競爭的當下,兩國民間關係並不融洽,甚至可以說是頗有嫌隙,彼此抵觸。大多數中國民眾,對於布林肯此行並不看好,在沒有民意基礎的情況下,布林肯即便訪華,除徒增彼此不快以外,想必也難有實質性成果。
總而言之,在布林肯推遲訪華一事上,中國並無絲毫理虧之處,種種風波,皆是美國自導自演的鬧劇。截至目前,向來對中國火力全開,以CNN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媒體,對此也不敢妄下定論,僅將氣球稱之為“疑似間諜氣球”。畢竟中國身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大國,用所謂的氣球來“偵察”美國,本來就顯得荒謬至極。
對於這場鬧劇的評述,前美國資深外交官傅立民看法至為公允。他表示,美國政府並未告知美國民眾,與中國合作的利害關係,也未申明如果無法合作所可能造成的後果,這是不容忽視的“悲劇”。
傅立民稱,全世界都希望中美能夠管理好彼此的關係,便於在廣泛的問題上達成合作。但美國的行徑卻證明:“我們是無法溝通的”。如果民主黨囿於黨爭考慮,想借此展現對華強硬的立場,這無疑是“可悲”的。
布林肯訪華推遲後,俄羅斯自然是樂見其事,甚至可能包含“竊喜”的情緒。美國用它的傲慢無禮,一再證實它不是一個可以對話的合作夥伴,那麽中俄維持並發展彼此的關係,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布林肯宣布推遲訪華之際,恰逢中國副外長馬朝旭赴莫斯科,與俄方舉行外交部門磋商。據外交部網站公布的消息可知,馬朝旭訪俄期間,分別會見俄外長拉夫羅夫,並同俄副外長魯登科、維爾什寧舉行磋商。
拉夫羅夫對俄中在國際組織機構中的合作,給予高度評價,稱雙方加你個堅定捍衛兩國主權、安全以及發展利益,共同建立一個更加公正、民主、多極化的世界秩序。
馬朝旭表示,中俄新時代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始終保持高水平發展勢頭,兩國政治互信持續深化,各領域合作穩步推進,國際協作更加緊密。
在會晤期間,兩國一致同意深化多邊、多層麵戰略協作,密切在國際與地區事務中的協調溝通,以推動中俄關係“達到更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兩國密切探討了2023年拓展雙邊關係的問題,將加強對外政策協調視作重點,並明確了具體的協調步驟。
簡而言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之上,中俄兩國處於曆史最佳時期的“無上限”關係,在新的一年將進一步深化發展,為大國外交樹立典範。當美國囿於意識形態,在黨爭極化的泥潭中打滾,甚至損及本國外交政策的時候,中俄已然為兩國關係發展擘畫出藍圖,這難道不值得美國思考嗎?(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