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釣魚

臭豆腐釣 魚=海 畔有 逐臭之魚
(雜說有趣,來來來,姑且聽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談談無妨!)
個人資料
lovecat0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下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可能是她?

(2022-10-05 05:05:10) 下一個

 每年的金秋10月,是諾貝爾獎公布的季節。

  作為大眾認知中科學界的最高榮譽,每年對於諾獎得主的預測總是被人津津樂道。但要預測諾獎得主可不容易,這不僅因為入圍名單和提名人都是保密的,也因為諾獎通常會獎勵那些經過數十年驗證的重大科學發現,還隻頒給在世的科學家,這導致諾獎的認可嚴重滯後於重大科學發現出現的時間。

又到了每年諾貝爾獎揭曉的時候。(圖源:諾獎官網)又到了每年諾貝爾獎揭曉的時候。(圖源:諾獎官網)

  除了關注獎項花落誰家外,獲獎者的國籍和身份也備受關注。近年來,華人女科學家鮑哲南的學術地位備受推崇,她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第一位華人女院長,也是仿生人造皮膚領域的先行者。這種技術有望在未來製造出一種與人體神經係統相適應的人造皮膚,在醫學和神經生物學領域大有可為。

  不僅如此,鮑哲南在今年還獲得了引文桂冠獎的化學獎,該獎項被譽為“諾獎風向標”,多數獲獎者在未來的十幾年內都如願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認可。

  始於一根冰棍的科研精神

  1970年,鮑哲南出生在南京的一個教授家庭,父親是南京大學物理係教授鮑希茂,母親則是南京大學化學係教授陳慧蘭,這讓鮑哲南得到了幾乎完美的成長環境。父親從小就鼓勵鮑哲南對所有事物抱有好奇心,並追問為什麽。

  在聊到啟發自己科研靈感的經曆時,鮑哲南總是會講一個關於冰棍的故事。

  在她的記憶中,南京的夏天總是炎熱的,即便是有著優渥家境的鮑哲南,每周也隻能獲得一根冰棍來解暑。在她三歲那年,鮑哲南一家去玄武湖遊玩時,父親突然問起她,“如果把你手裏的冰棍放到水裏,會沉下去還是會浮起來?”

  吃著冰棍的小鮑哲南思考了一會,她覺得冰棍和石頭差不多,於是她迅速回答說冰塊會下沉,但父親卻希望她親自做個實驗試一試。看著女兒戀戀不舍地吃著每周唯一的一根冰棍,父親鼓勵她,“如果你把你的冰棍放入湖中浮起來的話,我會給你買一個新的冰棍”。

  於是,小鮑哲南將信將疑地將沒吃完的冰棍扔到了水裏,並親眼見到了冰塊浮在水麵上。她得到了新的冰棍,也上了人生第一堂科學課。

  19歲那年,鮑哲南順利考入南京大學化學係,成為父母的“校友”。在班級自我介紹上,鮑哲南這樣介紹自己的名字:“我叫鮑哲南,哲學的哲,因為我的父母希望我有智慧。而南是南京的南,因為我出生在南京”。

  由於成績優異,鮑哲南在大三前的暑假就有幸進入了南京大學薛奇教授的實驗室,參加科研工作。正是在這裏,鮑哲南與高分子化學結緣,並將這個領域作為她未來科研的重心。

  從南京到斯坦福

  很快,在領域內頭部學府深造的機會來到了鮑哲南手中。

  大三那年,由於母親需要前往美國做學術交流,鮑哲南跟隨父母來到了美國。鮑哲南先是進入了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又收到了芝加哥大學拋來的橄欖枝。

  由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創辦的芝加哥大學,素以盛產諾貝爾獎得主而聞名,約4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芝大相關,1957年的物理學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芝大的校友。

  在還沒有獲得本科學位的情況下,鮑哲南被破格錄取為該校化學係的公費研究生。擔任她導師的,是華裔高分子化學家於魯平。那一年,正式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鮑哲南,才21歲。

  1995年,鮑哲南在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又被破格錄取進入了貝爾實驗室,這是一個誕生晶體管、太陽能電池、電子計算機等無數重大發明的傳奇實驗室。而鮑哲南,剛來就成為這裏的聚合物和有機材料部門首席研究員。

在貝爾實驗室從事科研的鮑哲南。(圖源:社交媒體)在貝爾實驗室從事科研的鮑哲南。(圖源:社交媒體)

  在貝爾實驗室的8年中,鮑哲南在納米電子學、有機晶體管等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成果。2000年末,貝爾實驗室和E-Ink公司的科學家合作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塑料電子紙,它不但能夠彎曲,還可以自由寫入、讀出,兼具普通紙張和計算機顯示器兩者的特點。這項研究中,鮑哲南研究出的印刷全塑料柔性薄型顯示器起到了關鍵作用。

  2004年,鮑哲南加入斯坦福大學,致力於使用新的製造方法研究有機半導體和碳納米管。在這裏,她首次設計出類皮膚觸感有機電子器件,並首次實現了人造電子皮膚與大腦的鏈接。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她所研製的人造皮膚可以幫助失去四肢的人恢複觸覺。

  功名背後

  作為成果卓著的科學家,鮑哲南身上也滿載著外界授予的榮譽。

  她在2015年被選為《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在2016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同年升任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成為斯坦福大學首個華人女院長。2021年,她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也成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成名之後,曾有媒體報道稱鮑哲南的夢想是獲得諾貝爾獎,這為她帶來了不少的誤解。有人認為,鮑哲南的研究偏向應用領域,目前人造皮膚遠未到大規模應用的階段,因此鮑哲南的獲獎幾率仍然很低。

專注科研的鮑哲南,沒空去考慮外界的爭論。(圖源:社交媒體)專注科研的鮑哲南,沒空去考慮外界的爭論。(圖源:社交媒體)

  但鮑哲南對外界的爭論似乎並不在意,在被人問起是否想獲得諾獎後,鮑哲南表示。“我從未想過要把諾貝爾獎當作目標,因為如果說做學術隻是為了榮譽獎賞,那會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回看自己的經曆,我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然後不知不覺接觸了一些人,這些人啟發了我新的興趣,然後我也一步步、自然而然地往前走。”

  如今的鮑哲南已經發表了超過700篇期刊論文,穀歌學術H指數高達190,擁有超過100項美國授權專利,還是兩個矽穀科技公司C3 Nano Co。和PyrAmes的創始人。但她仍會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為家人準備早飯,並且花一個小時步行至學校。

  雖然斯坦福的校園風景很好,但鮑哲南最懷念的還是南京,留在美國已有34年之久,鮑哲南還能很流暢地說出地道無比的南京話。落滿梧桐葉的街道和玄武湖麵上浮起來的冰塊,是她夢開始的地方。(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