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豪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麵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指出我們觀察問題的時候應該客觀且全麵,如果僅僅隻是主觀片麵的話,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01
在我們中國古代的俗語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很多人在看到色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聯想到貪財好色這一個層麵,其實這個答案雖然正確,但並非全部。在老祖宗的心裏麵,色更多的是代表一種欲望。要知道這個答案的由來,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句話最開始的出處。究竟什麽是色,什麽是無色,其實佛印、蘇軾、王安石以及宋神宗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蘇軾畫像
了解蘇軾的人都知道,蘇軾的人生屬於起起落落的狀態。可是蘇軾本人卻並沒有因此而沮喪,他本身受人尊敬,同樣也和他自己被貶到哪就在哪裏定居生活,且熱愛生活有關係。若非如此,相信他也寫不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的詩句。在宋神宗年間,蘇軾前往了相國寺當中探望自己的好友佛印和尚,可碰巧和尚不在,於是蘇軾便自顧自地在寺中漫步。
▲蘇軾與佛印和尚的相關畫作
也就在這個時候,蘇軾偶然看到了牆壁上留下的一首詩歌: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裏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當主持看到蘇軾在這首詩歌麵前佇立的時候,連忙過來解釋,這是佛印所寫的一首關於佛門四大皆空的詩句,也唯有跳出這樣的世俗,人們才能夠真正的尋求到自己的本真。
02
可蘇軾本身就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人,雖然這首詩本身押韻且蘊含哲理,但在蘇軾看來禪味依舊太過濃烈。當時的政治清明,社會治安良好,若人人無欲無求,那麽自然也會無為,而在無為的狀態下,國家和人民自然也就沒有辦法進步。所以蘇軾即刻揮筆寫下了另外一首詩: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難消。
▲反映蘇軾放蕩不羈的相關畫作
相比於佛印所追求的遁入空門,蘇軾顯然做出了另外一種回答,或許隻有真正的進入世俗的生活之中了解世俗生活並克製自己的欲望,才能夠有所成就。如果選擇一味地逃避,那麽這樣的人生多半是枯燥無聊的,即便真的能夠長命百歲又有什麽意義呢?這樣的詩句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在那個封建社會之中,恐怕也隻有蘇軾一人能夠寫出這樣放蕩不羈的詩句來。而在寫完之後,蘇軾也是將筆一扔便大笑離去了。
▲如今的相國寺
但蘇軾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王安石和宋神宗也一同到了相國寺之中觀光。在看到蘇軾的題詞之後,兩人同樣是按耐不住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看法。於是宋神宗便對身邊的王安石說到:“愛卿何不和詩一首”。接到自己上司的命令,王安石自然不敢怠慢,在略微沉吟之後就在蘇東坡的詩旁邊寫下了一首新詩: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才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03
相比於蘇軾和佛印兩人的詩,其實王安石更注重的是一種大局觀。作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一直所追求的都是國家的發展。如果說佛印側重於遁世,蘇軾側重於豁達,那麽王安石就側重於國家。這當然不是說誰好誰不好,而是他們三人所站的位置,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在看到王安石題詩之後,宋神宗自然也不甘於落寞,也在旁邊題詩一首: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是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神宗皇帝畫像
這首詩的前幾句似乎頗為平淡,可最後一句卻瞬間改變了整首詩的意境,說明宋神宗本身的才學也是完全不差的。也正是因為幾人留下的這幾首詩,最終人們硬生生地拚湊出了“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這樣的俗語。色這一個字,在四個人的表達之中全然不同,也啟示了我們每個人在看到問題的時候,啟示應該更加的全麵。如果僅僅是指從主觀角度出發的話,總歸是會受到限製的。
結語
當然如果我們自己去寫的話,估計也很難寫出這樣的詩句來。而今天能夠看到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我們其實應該感到高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即便過去了近千年的時光,依舊讓人十分感動。(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