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邑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連載】再訪廣島【98】

(2023-06-26 08:24:43) 下一個

再訪廣島

 

【德】麥考·帕默  著

郎倫友  譯

 

第十三章  第三節(下)

 

 

13.3.3 仁科芳雄的廣島使命

 

  日本著名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在戰爭期間受命為日本軍方研發核彈,轟炸兩天後他在軍事情報負責人有棲惠將軍的陪同下飛往廣島,進行調查。據弗蘭克【301,第270頁】講,仁科立即作出了判斷:

 

  當他們的飛機在城市上空盤旋時,毀滅的景象告訴仁科,“一眼就能看出,除了原子彈之外,沒有別的什麽東西能造成這樣的破壞。------

 

  托蘭【75,第794頁】說有棲惠也被征服了:

 

  將軍看到過許多被燃燒彈毀成廢墟的城市——通常有陰燃的廢墟、正在著火的廚房的煙霧和一些人類活動的跡象——但此時在他的下方卻是一片死氣沉沉的荒漠。沒有煙霧,沒有大火,什麽都沒有。連一條街道都看不出來。

 

 圖13.1 廣島市中心照片,亞曆山大·P·德塞維斯基1945年9月初訪問時拍攝。照片原來的說明【5】如下:”一組混凝土辦公樓矗立在‘轟炸中心地麵投影點(B)’附近周圍木屋的灰燼之中,結構完整。“

 

   當然這些印像與德塞維斯基對場景的描寫形成了鮮明對比。哪一邊是正確的?幸運的是,我們用不著猜測,因為德塞維斯基用他自己的照片支持了他的觀點;這些照片中的一幅,顯示了據稱為離轟炸瞄準點非常近的一組完整的混凝土建築物,如圖13.1所示。有棲惠所說的看不到生火的廚房或其他”生命跡象“當然可以用芥子氣汙染了市中心來解釋,芥子氣使人們無法在這個區域裏逗留較長的時間。

  我們在3.2一節已經看到仁科的任務還包括收集土壤樣品。盡管這些樣品中並不含有可以檢測到的濃縮鈾,隻有少量的裂變產物,但仁科卻把它們當作核轟炸的證據。日本的物理學家們立即想出了對”髒彈“的另一種解釋,這從清水阪江的報告中可見一斑。清水阪江所在的京都物理學家小組【37】於8月10日抵達廣島後,與仁科進行了磋商。正如在第三章所說明的,這種解釋與根據仁科樣品的發現更為吻合。(腳注13)

 若樹先前引用的報告中發現了另一個原子彈的說法是如何在早期認定的例子。在8月8日,他和其他官員被召集到吳市參加一個會議,表麵上是為了調查造成廣島毀滅的原因和手段。然而根據若樹的報告,這次會議似乎除了交換猜測和看法,別的什麽都沒有做,沒有考慮也沒有解決進一步收集證據的問題。最後,一名叫三井的上校宣布了結論:【170,第88f頁】

 

  從本次辯論得出的結論來看,這次轟炸的威力異常強大,不能認為是普通的炸藥。很可能是一顆原子彈。實際上,雖然我沒有早一些告訴你們,但位於馬裏亞納群島的敵方廣播報導說,往廣島上投放了一顆鈾彈。

 

  總體來講,日本科學家和軍方顯然沒有認真調查廣島轟炸的情況,而是立即認可了原子彈的說法。日本政府在8月12日通過瑞士大使館向美國提出的正式抗議中強調:【286,第244f頁】

 

  1945年8月6日,美國飛機在廣島市居民區投擲了新型炸彈,在一秒鍾之內炸死炸傷大量平民,摧毀了該市的大部分區域。------他們現在使用的這種新型炸彈,其超越控製的殘酷效力遠遠超過了迄今為止使用的任何其他武器和炸彈。這是違反人道和文明的新罪行。

 

  我們順便注意一下,這封信暗示在廣島使用了多顆炸彈;這種偏離了強加說法的用詞也出現在東京第一次宣布遭到轟炸的廣播中。(見13.1.3一節的引文)然而,”炸彈“的複數形式很快就被無休止的令人窒息的宣傳中的單數”炸彈“淹沒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13.3.4 如何誘使日本人合謀的?

 

  在這一點上,我們隻能提供猜測。正如我們將在14.1一節裏討論的,在轟炸發生之前的幾個月,日本曾表示準備投降,隻要求保存君主體製和國家地位。這些信號通過幾個不同的渠道發送了出去,其中包括日本駐瑞士和瑞典的代表。然而這些努力沒有取得成果,戰爭還在繼續,美國堅持把轟炸進行到底。阿爾佩羅維茨【299,第551頁】引用了理查德·休利特的話,休利特是在1959年就這一決定采訪杜魯門的:

 

  我------問他------是否考慮過在《波茨坦公告》中就使用這種武器提出具體的警告。他立即作出了很自信的回答。他說,《波茨坦公告》當然沒有包括這樣的警告,但通過瑞士和瑞典的秘密外交渠道向日本發出了警告。他說這個警告告訴日本人他們將會遭到新型的極大殺傷力的武器的猛烈攻擊,除非他們投降。

 

  休利特對這一說法感到驚訝——這簡直不可能是真實的。首先,這種“新型的極大殺傷力的武器”並不存在,而且不會很快就出現。其次,美國本可以通過公開而非僅僅通過秘密渠道發出警告,避免背上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發動襲擊的惡名。

  據布托【302,第110頁】講,在瑞士監督秘密談判的艾倫·杜勒斯告訴日方:

 

  ------美國不會作出任何確定的承諾。它所能做的就是表明它的理解,即日本如果投降,皇室將繼續存在。

 

  日本政府肯定被這種含糊其辭的語言所困擾;盡管如此,加上新式武器的大棒,杜勒斯的聲明仍然是一根胡蘿卜,足以迅速引起一些實質性的反應。不過在表麵上,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羅伯特·布托在他的《日本投降的決定》【302】一書中,詳細描述了日本決策者之間的磋商,但他既沒有提到杜魯門所說的警告,也沒有提到杜勒斯聲稱的“理解”成為日本內部任何磋商的主題。

  日本對美國的所謂策略缺乏反應,這清楚表明保留天皇並避免使用“極大殺傷力武器”以換取迅速投降的提議從未擺到桌麵上來。我們推測但無法證明,日本人通過這些秘密渠道沒有得到有關轟炸的“警告”,得到的隻是要他們進行合謀的要求和指令。當時,這一前所未聞、令人憎惡的要求導致日本人又堅持了幾個月。在此期間,日本國一籌莫展,沒有遮蔽地暴露在美國不斷加碼的轟炸行動中。

  此外這也表明,日本政府似乎對通過這些秘密渠道得到的美國政府最高層的權威性的、有約束力的聲明並不感到滿意。這可以從其隨後對莫斯科的外交提議中推測出來——斯大林或莫洛托夫肯定聽到了杜魯門的話,因而會直接向他提起日本政府的建議。蘇聯拒絕進行斡旋,以及它日益明顯的參戰準備,可能迫使東京接受美國的要求。(腳注14)

  日本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能避免這場“原子彈”轟炸嗎?美國的自身利益會促使天皇製度的保留,因為天皇處於確保其忠誠的臣民與占領軍合作的獨特地位;即使沒有給出明確的保證,也可以預期或者有希望美國領導人采取相應的行動。是什麽原因去阻止東京走這條路?美國對戰後以及無條件投降的被解除武裝的德國士兵和平民進行的報複和非法待遇,無疑是對日本的巨大壓力。(腳注15)

  在關於裕仁的傳記中,川村俊彥引用了天皇1975年在日本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的聲明:【304,第201】

 

  我深感被投下原子彈確實令人遺憾。但那是在一場戰爭之中,無論對廣島的市民來講有多麽悲慘,我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

 

  根據川村的記述,裕仁使用”不可避免“的一詞

 

  引起了轟炸受害者和廣島市民的強烈反應,以及共產黨的強烈抗議。

 

   這種憤怒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裕仁認為美國官員作出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鑒於我們可以從可靠的消息來源【302,304,305】了解到他總的來講有良好的判斷力,是真誠的,這種輕率和冷酷的言論似乎完全不符合這個皇帝的性格。

  我們認為,裕仁聲明的潛台詞完全不是這麽回事。一位記者就廣島轟炸提出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使他來不及去回想以前那段時間以及當時被迫做出的決定。他這個沒有準備的回答的意思是,轟炸對他來講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已經用盡了所有外交渠道,無法保護國家免受無情的轟炸和俄國人即將開始的進攻,(腳注16)甚至無法避免饑荒。裕仁和他的政府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除了向美國人屈服,在上演的暴行中扮演可憐可恥的角色外,別無選擇。

 

【腳注】

 

13:仁科或他的助手可能也認定了放射性的證據,隨後清水找到了這些證據,並加以分析。(見4.2一節)

 

14:阿爾佩羅維茨寫道,【299,第99頁】關於俄羅斯加入對日戰爭問題,美國人反悔了三次。羅斯福希望他們參戰;杜魯門起初不想讓他們參戰,後來又同意參戰,最後還是不要他們參戰。第一次反悔可能是由於日本試圖進行談判引起的——和平似乎即將到來,如果將俄羅斯拒之門外,他們就無法獲得任何勝利成果。第二次反悔可能發生在轟炸時日本最初拒絕合謀的時候,第三次反悔是在日本終於投降的時候。

 

15:具體見詹姆斯·巴克爾的《其他損失:在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揮下被解除武裝的德國士兵和平民大規模死亡背後令人震驚的真相》【303】,該書全麵記錄了約100萬德國戰俘以及一些平民在美國和法國的戰俘營餓死的情況。在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之前的幾個月,這場饑餓運動正處於高潮階段。

 

16:雖然日本的正式投降發生在俄羅斯人參戰之後,但真正的投降應該發生在此之前,換句話說,是在日本同意合謀的時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