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邑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連載】再訪廣島【39】

(2023-01-10 08:09:59) 下一個

再訪廣島

 

【德】麥考·帕默  著

郎倫友  譯

 

第五章  第五節

 

5.5 結論

 

   在這一章裏,我們審視了兩項早期頗有影響的研究,這兩項研究仍然作為廣島和長崎轟炸產生的γ-輻射的證據被廣泛引用。我們看到,在這兩項研究中缺少必要的預防和控製措施。更令人吃驚的是,在一項至少還詳細介紹了一些實驗結果的研究中,所聲稱的由原子彈產生的γ-輻射的證據,在對炸彈產生的熱釋光的實驗檢測中並不明顯,是完全依據校準程序說明的結果,這裏的謬誤隻能從概率論中推斷出來。

   鑒於橋本等人【80】關於γ-輻射的證據顯然是捏造的,人們可能要問:他們捏造的為什麽是校準係數而不是原子彈產生的光的讀數?後者會更直接更可信。我不得不這樣想:他們這樣做就是因為——他們就是想讓人們發現,讓全世界都知道他們的報告是不真實的,表麵上與官方的謊言一致,以便通過對他們的審查。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猜測,我無法進行證實;讀者們會有他們自己的判斷。

   最近有一些研究用的是同樣的實驗方法,報告了大致相似的發現;在樣品的選擇方麵同樣不能令人信服。一個對“最新技術”的最新簡要介紹在埃格伯特和克爾【83】都能找到;它列舉了在圖5.3中展示的被燒毀的兩座建築物作為樣品的采集現場。出乎意料的是後者這篇論文也建議采用的某些樣品,特別是來自廣島的,熱釋光的放射性並不是直接來自轟炸的γ-輻射,而是來自沉積在樣品上的放射性塵埃。

   我們將在後麵看到,短命的放射性塵埃被用來解釋其他無法解釋的發現,那就是轟炸時在那兩座城市之外的人在轟炸後不久進入城裏,因而患上了急性“放射性”疾病。(見8.7一節)埃格伯特和克爾的論文可能是為了支持這種說法,否則就完全沒有觀察的基礎了。

   為了推廣他們的論點,這些作者們提出了一些特具推測性的假設去解釋塵埃的高水平放射性的必然性,這就像鹹水河裏氯化鈉的中子放射性一樣,放射性塵埃被衝擊波卷起,然後在研究用的樣品的表麵上沉積下來。為了解釋為什麽相應的高水平的塵埃的放射性在後來的直接檢測中沒有被發現,他們認為沉積的放射性塵埃被隨後在九月份襲擊這兩個城市的強降雨衝刷掉了。然而他們忘記了因而沒有提及在早期現場調查(見第四章)以及在廣島轟炸僅幾天後采集和檢測的土壤樣品中(見3.2一節)發現的放射性非常低。這些發現顯然證明了埃格伯特和克爾關於放射性塵埃一開始就具有強放射性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