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邑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連載】再訪廣島【32】

(2022-12-26 08:21:41) 下一個

再訪廣島

 

【德】麥考·帕默  著

郎倫友  譯

 

第四章  第一節

 

 

4.1 時間表與早期現場檢測結果

 

  鑒於早期檢測的巨大潛在價值,真實數據的年代非常短。據信投放到廣島的鈾235炸彈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進行過試驗,之後也沒有再使用過。根據這些情況,人們當然希望在日本人投降之後,盡早抓住時機開始進行調查;事實上,他們在日本人投降之前就可以向日本人提出用最好的方法去確定這種武器的性能和效果。他們可以請求中立的第三方去協助日本人進行調查,這樣的調查對於雙方來講都是最為有利的。然而,日本人得到的似乎並不是這樣的幫助。更加令人意外的是,在日本人投降之後,美國人仍然過了幾個星期的時間才派幾個小型的調查人員先遣隊;直到十月份,曼哈頓計劃的工程師們才親自著手進行檢測。(見表4.1)(腳注1)他們也沒有彌補後來失去的時間。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威爾遜在1951年寫了一篇關於原子彈輻射問題的文章,(腳注2)該文首先總結了這項研究的現狀:【72】

 

   測定廣島和長崎所受到的X-射線和中子的劑量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許多記錄下來的微不足道的原始數據不是散亂了,就是丟失了——實際存在但沒有進行記錄的數據大部分都被遺忘了。

 

表4.1 廣島環境中放射性的早期檢測。源自今中的著作。【74】

————————————————————————————————————————————

團隊/大學              日期              位置與檢測結果

————————————————————————————————————————————

大阪大學              8月11日        距離爆炸中心數百米,高達自然背景5倍

京都大學              8月11日       距離爆炸中心數百米,高達自然背景10倍

京都大學               8月15—16日 朝陽橋高達自然背景6倍,其他地方放射性微弱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8月17日—10月20日  【74】隻報告相對讀數,8月與10月的數值相似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9月             放射性塵埃區放射性高達自然背景6倍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10月1—22日     在爆炸中心附近放射性高達背景9倍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1946年1月  轟炸中心附近放射性為背景6倍,放射性塵埃是背景3倍

曼哈頓工程師團隊  1945年10月 爆炸中心附近放射性為背景15倍,放射性塵埃區為8倍   

廣島大學                1948年          放射性塵埃區高達背景2.5倍

————————————————————————————————————————————

日本和美國的調查人員早期檢測的時間表源自今中的著作。【74】表4.1提供了一個概要。雖然結果存在一些差異,但所有的結果放射性水平都在超過自然背景上是一致的,然而總體來講十分低,當然遠沒有達到誘發急性輻射病的水平。(見第八章)在這些結果中,最重要的是8月11日的那些,因為它們是在轟炸之後5天獲得的,因此在這一段時間內應該仍然有大量的短半衰期同位素的放射性。(腳注3)在圖4.1A中,這點得到了說明,該圖顯示了轟炸後最初三個月裏轟炸中心的感應放射性的水平隨著時間的變化。這條弧形曲線是根據後來的實驗推斷出來的,在這些實驗中,從廣島采集的土壤樣品受到了中子的輻射,由中子俘獲產生的主要同位素的放射性被檢測到了。(腳注4)曲線的高度被校訂為一次報告的檢測值,那次檢測是在轟炸87天後進行的;根據石川等人的著作,【8】這個測試值與表4.1中所示的總趨勢是一致的,是自然背景的10倍。

 

圖4.1 廣島感應放射性的估計與檢測

 

A:induced radiation dose (Gy/h):感應放射性劑量(戈瑞/小時);Days after detonation :轟炸後天數;56Mn:錳56;24Na:鈉24;48Sc:鈧48;60Co:鈷60;combined:混合物。

B:Activity(Bq):放射性(貝克);Distance from hypocenter(m):距離爆炸中心(米);Dosage(μGy):劑量(微戈瑞);Background(activity):背景(放射性);Activity(day5):放射性(第5天);Dosage(day44):劑量(第44天)。

 

A:以爆炸中心的感應放射性作為時間的函數,根據岡島等人的著作,【29】從(第87天)一個檢測數據點進行推算。實線是所有同位素放射性的總和。請參閱正文的進一步解釋。B:由竹下【77】的兩組數據。第5天檢測是以貝克為單位繪製的,而第44天的那些數據用的單位是微戈瑞。

 

   很明顯,所估計的放射性在第15天之後變化很小;另一方麵,第一個星期裏的檢測應該顯示出高得多的放射性。然而問題來了:它們是這樣嗎?似乎在那段時間裏爆炸中心的放射性沒有進行檢測。(腳注5)但是我們能夠通過比較圖4.1B中所展示的兩組數據估計出來。這些數據分別是在轟炸後第5天和第44天檢測到的。在第5天的檢測用的是放射性單位(貝克,即衰變每秒)進行繪製的,而第44天的檢測用的是被吸收的能量的劑量(微戈瑞)。(腳注6)它們覆蓋並縮放以顯示它們隨著與爆炸中心的距離不同而變化,就像它們應該的那樣。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相似性進行估算,在第5天爆炸中心的放射性應該大約是4貝克,大約是自然背景的10倍。在A圖中,第87天的單次檢測的數據點也是自然背景的10倍左右。因此,由於在A圖中顯示的中子放射性實驗表明,從第5天到第87天,放射性應該降低100倍,但觀察到的因子為1——這就是說沒有發生降低。盡管這兩個因子都是近似值,但它們實在是無法調和,肯定有一個是不真實的。

 

【腳注】

 

1:在派往廣島的曼哈頓計劃工程師團隊中,有唐納德·L·柯林斯,本章前麵的引文就是他的令人相當感興趣的回憶。

 

2:威爾遜的文章是在1956年發表的,它的一條腳注說明,該文是1951年應原子彈災害調查委員會的要求寫的,在1955年被解密。該文一再提醒讀者,由於實驗數據的短缺,這篇文章的結論隻能看作是有根據的猜測。威爾遜提供了所有六個參考資料的網址,這說明他訪問的信息是有限的。我試圖獲得一份這樣的資料,但沒有成功【73】——至今它仍然鎖在病毒櫃裏。

 

3:我找到的唯一一份更早的檢測報告是托蘭的。【75】他介紹了後來任廣島紅十字醫院副院長的重人文雄博士。重人文雄在轟炸的第二天(8月7日),在醫院裏用X-射線測定儀檢測到了輻射,發現非常少。托蘭【75】和利博【76】也報告,密封保存在這家醫院的X-射線膠片在轟炸後變黑了。這個觀測結果常常作為爆炸釋放的電離輻射的證據加以援引。雖然也許是它促使重人博士去進行檢測,但後者的相反結果表明,膠片變黑可能是由於暴露在醫院燃燒的熾熱中等原因。物理學家羅伯特·威爾遜以這張膠片為證據並下結論:“我們必須拋棄膠片數據,因為分析起來太複雜太困難。”【72】

 

4:這幅曲線圖是根據岡島等人【29】的著作中表9的數據繪製的。至於這些數據,也是那些作者出自他們自己的“鄭重”估計的感應輻射劑量。該參考資料還給出了繪製曲線的單個檢測的數據點。類似的曲線圖還出現在石島等人著作的圖5.2中。【8】

 

5:不知道是誰第一個確定爆炸中心的位置的,也不知道是在什麽時間;在轟炸後那麽短的時間裏很可能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同意。

 

6:這個曲線圖結合了竹下著作【77】中圖1的A和B,在本文中將檢測單位轉換為首選單位。第一組數據是大阪大學的團隊在8月11日測得的,第二組數據可能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測得的。我還沒有找到可以明確肯定這一點的英文參考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