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邑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連載】再訪廣島【14】

(2022-11-20 08:27:25) 下一個

再訪廣島

 

【德】麥考·帕默  著

郎倫友  譯

 

第二章  第三節

 

 

2.3 放射性

 

    化學反應性是由電子殼層決定的,而放射性則是原子核特有的性質。自然界裏存在的原子核大多數都是穩定的,但也有一些是不穩定的,這些不穩定的原子核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衰變。原子核的穩定性取決於原子核內中子與質子的比例,同時還取決於原子核的總體規模,即它的質子和中子數的總和。

    我們已經談過了氫的三種同位素(見2.1節)。氕和氘都是穩定的;而氚是不穩定的,因為它有過多的中子,所以它通過放射電子(e−)進行衰變:

 

 

    負電子的放射是通過把一個中子變為質子來保持平衡的,這個質子產生正電荷,從而解決了中子過剩的問題;所形成的原子核現在屬於一個不同的元素(氦He),並且因此而穩定了。(腳注3)

    在衰變中從原子核中彈射出來的電子具有相當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在途中由於與原子和分子衝撞而被消耗掉。在這些衝撞過程中,轉移的能量引起那些原子和分子的多餘電子被彈射出來,就會把被衝撞的原子和分子變為離子,而且還能破壞分子的化學鍵。沿放射路徑形成的離子很容易被檢測到。這種現象被稱為“電離輻射”,產生這種放射的核素被稱為放射性核素。

 

2.3.1 放射性半衰期和放射性活度

 

    單個原子核衰變的準確時間是不可預測的,但它在一定時期發生衰變的可能性是能夠預測的。這是討論的同位素的一個固有的特性。衰變按照這樣的模式進展——一個個體的衰變以一定的速率轉換是與它本身的豐度成正比例的——可以用一個指數函數表達:

    在這個方程式裏,No是時間為0時(t=0)的原子數量,Nt是經過一段時間(t)後剩餘的原子數量。在討論中,壽命(T)是把一個給定原子數量(No)的核素減少到殘留量(No/e)所需要的時間。而實際上,我們可以用核素的半衰期(t1/2)的概念,即No減少到一半所需要的時間。(腳注4)就氚來講,它的半衰期是12.3年。

    方程式2.2表明,一個核素剩餘的數量Nt是時間的指數函數。Nt的第一導數是核素的活性(At):

 

    放射活性以1/秒為單位計量,在本書中(腳注5)稱作貝可勒爾(Bq):1Bq= 1/秒(

    在公式2.3中所涉及的這種關係,在關於氫的三個核素的示意圖2.2中加以了說明,都是在t=0時相同數量(No)的表現。因為壽命是作為指數前項的分母出現的,所以該核素的壽命最短——或者說半衰期最短。我們舉例說,半衰期是一天——顯示出每單位量核素的最高活性,或者說特有的活性。然而20天後——即20個連續的半衰期——它的活性就降到了初始值的百萬分之一左右。盡管如此,該核素經過最長的半衰期(100天)後,仍然在可以觀察的水平上存在,甚至在200天之後也是如此。

 

圖2.2 具有不同半衰期的三種假設核素的活性時間曲線。

A圖和B圖:Activity(relative):活性(相對的);Days after detonation:起爆後的天數;nuclide A (half-life 1 day):核素A(半衰期1天);nuclide B (half-life 10 days):核素B(半衰期10天);nuclide C (half-life 100 days):核素C(半衰期100天)。

 

在時間0點,核素A-C的量是相同的,但半衰期最短的核素A的活性最高。然而,三個星期後,A幾乎消失了;200天後,隻有核素C依然在可以觀察到的水平上存在。A圖和B圖描繪了相同的假設衰變,但B圖中的半對數格式更好地顯示了程度非常不同的活性。

 

    在自然界或人工的核反應中,半衰期的長度比我們所舉的例子有非常大的多樣性——具體地說,從幾分之一秒到上百萬年。因此它們各自具有極其不同的活性。有些核素是在核彈爆炸中產生的,它們的半衰期非常短,在這樣非常短的時間裏,非常高的活性隻是“曇花一現”,有時持續時間都沒有爆炸本身長;另外一些核素到了很久以後還能檢測到,因為它們相當低的特有活性對急劇爆發的輻射劑量無關緊要。

 

2.3.2 放射性衰變的類型

 

    從觀察到的氚的衰變形式——一個中子轉變為質子,一個電子從原子核裏彈射出來——是非常普遍的,這對於鈾和鈈的裂變產物尤其重要(見後麵的章節)。它被稱為β-衰變,更確切地說是負β-衰變,因為被彈射出的電子帶的是負電荷。

     有些進行β-衰變的核素同時也可能發射出一個中子,這種情況比較罕見,發生在破裂的原子核之中,是核裂變的結果。緩發中子是核彈所釋放的中子輻射的組成部分。

    許多情況是,一個正在衰變的原子核在衰變的過程中不能消耗所有的可用能量 , 剩餘的能量就在這個過程中,通常是在不久以後放射出來 ,被稱為γ-粒子,是一種光子——與光同屬一種性質的粒子,但具有更高的能量(而且波長相對的短)。γ-粒子或叫γ-射線還可以由原子核產生,原子核需要消耗掉來自其他過程的多餘的能量,包括α-衰變、核裂變,或中子的非彈性碰撞(見下文)。

    當 氚的原子核和大多數核裂變產生的原子核含有太多的質子,為保持穩定性而進行負β-衰變時,相反的過程也會發生。中子過多的不穩定同位素有可能通過“反向的”β-  衰變即電子俘獲去實現穩定。  在這種情況中,該核素從原子殼層獲得一個電子,它的一個質子因此轉變為一個中子。這個原子核可能會通過γ-輻射再次釋放多餘的能量。碘的同位素碘125(125I)就是一個例子,它會衰變成碲(Te)的一種同位素:(腳注6)                                                                                      

    在α-衰變中發射的粒子比β-衰變中的粒子既大又重——它含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因此與穩定的氦的同位素4He的原子核完全相同。非常重(腳注7)的元素的α-衰變特別重要,例如鐳、釷、鈾以及質子數超過鈾的原子序數的人工生成元素。這些“超鈾元素”中,尤其是鈈,是由鈾的同位素鈾238在核反應堆裏通過中子俘獲和隨即發生的兩次β-衰變而產生的。(見下文)α-衰變也可能伴有γ-輻射的釋放。

 

2.3.3 衰變鏈

 

    放射性衰變的產物本身可能也是不穩定的,於是依次進行衰變,連續的衰變就會形成一個鏈條,這個鏈條會持續許多代。自然界裏一個重要的衰變鏈條始於,終於鉛(

),鉛是穩定的。核子的總量減少了32,相當於8個α-粒子。8次α-衰變使質子減少16,而實質上差距隻是10,這就是說肯定有6個中子通過β-衰變轉變為質子。因此α-衰變和β-衰變總共衰變了14次。

    鈾238的半衰期是44.7億年,比所有中位的核素的半衰期都長許多。這裏有一個有趣的結果:活性,即每個單位時間衰變的數量,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天然鈾礦石樣品中所有鏈狀分子的數量,實際上將是相等的。要弄清楚為什麽,就假定從一個純鈾238樣品開始。當鈾以非常低的、幾乎是不變的活性進行衰變時,它的妹妹核素(234Th,釷234,釷的一個同位素)就會逐漸增加;釷的半衰期隻有24天,因此將迅速衰變;它隻能使增加它的衰變速率達到它的形成速率,這個速率當然是與鈾238的活性相同的。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所有其他的中等程度的衰變,包括鈾的同位素鈾234;鈾234形成於釷下遊的兩次β-衰變。因此,在天然的鈾中,盡管鈾234不夠豐富,鈾238與鈾234的活性應該是相同的。當我們分析研究廣島炸彈的塵埃時,將用得著這個關係。(見3.1節)

 

【腳注】

 

3,這個反應釋放一個反中微子(寫作),一種不帶電荷、質量非常小的亞原子粒子。它會帶走衰變過程中釋放的大部分能量,但它在生物輻射效應方麵是無關緊要的。

 

4,在這兩個時間參數之間存在一種簡單的關係:=ln2T=0.693T 。此外,T的倒數被定義為速率常數K。因此我們可以寫作 。

 

5,在波頻率中,同樣的基本單位(1/秒)被稱為赫茲(Hertz, Hz)。

 

6,由碘125發出的γ-射線使用非常方便。它很軟弱,用少量的鉛就能屏蔽;但它又很強硬,不會被不均勻的樣品所圍困。而且這種同位素的壽命(59天)能夠在靈敏度和樣品的穩定性之間保持很好的平衡。碘125很容易與感興趣的蛋白質或藥物分子偶聯,因此它作為示蹤劑被廣泛應用於生化實驗中。

 

7,“重”這個詞在本文中指的是單個原子核的質量,而不是一個固體材料的密度。當然二者是相關的——具有重原子核的元素也就具有高密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