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廣島
【德】麥考·帕默 著
郎倫友 譯
第一章 第一節
1.1 一個專家目擊的廣島毀滅的景象
亞曆山大·P·德·塞夫斯基,(圖1.1)俄羅斯裔美國人,飛行員,也是一位傑出的航空工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參加了一個官方代表團去調查盟軍對德國和日本轟炸行動的結果。在這次出行中,他訪問了廣島和長崎。他在著作《空中力量:生存的關鍵》【5】中記述了這次訪問的印象。以下引自他這部著作的第九章:
我第一眼看到一個被轟炸的城市時非常緊張。根據我讀到的和聽說的感到刺激的描述和建議,我對這種全新的場景還是有心理準備的。但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從空中看到的廣島,與我考察過的所有被燒毀的其他城市一模一樣。
在一個輪廓清楚的黑色區域裏,未被摧毀的房屋被熟悉的粉色覆蓋著,(腳注5)直徑大約有兩英裏。另外,像橫濱、大阪或神戶一樣,仍然有直立的樓房、燒焦的樹木、電線杆星羅棋布,還有一些東西。除了一座鋼筋水泥的橋梁,其他所有的東西都完整無損。在市中心,一群現代的水泥建築直立著,看上去並沒有毀壞。
------
我聽說的是樓房瞬間就被前所未有的高溫焚毀了,然而這裏的建築物結構是完好的,外表和石頭院牆都在原位。不僅如此,我發現它們頂上的旗杆、電燈杆、油漆過的欄杆、空襲警報器和其他易碎的東西還在。顯然它們是經過轟炸的洗禮的,不知為什麽逃過了地獄之火和聲稱時速上千英裏的超級颶風。
我對廣島考察了兩天。我開車去了T形橋(相生橋),那裏是原子彈的瞄準點。我在那裏四處尋找光禿禿的地點,那裏所有的東西想必都已經氣化或瞬間液化沸騰了。然而那裏沒有,這個城市所有的地方都沒有。我尋找著那些可以合理地貼上“不尋常現象”的標簽的跡象,但沒有能發現。
圖1.1 辦公桌旁的亞曆山大·P·德·塞夫斯基。背景中有一幅照片是他與哈裏·杜魯門在一起。這裏引用的就是前景中的那本書【5】。在維基百科德·塞夫斯基的頁麵上,列有他的幾部著作,但這本書未被列入,令人關注。
在接下來的題為《原子狂熱和常識》那章裏,德·塞夫斯基記錄了美國對於這份關於廣島的報告的反應:
在前麵那章中概述的情況,顯然與當時報紙、廣播和科學家們幾乎異口同聲的說法是不同的。與盛行的說法相反,這個報告聽起來肯定比我想象的更加不可思議。但在東京和回到美國後,新聞記者向我提問時,憑良心我隻能這樣講。
我並不低估“原子彈”,也不質疑它未來的潛力。肯定地說,我對這次去地獄般恐怖的廣島和長崎的訪問一點兒都沒有掉以輕心。作為一個工程師,我限定自己用一種特定的方法去分析被特定的炸彈轟毀的狀況。我把我個人的觀察寫進了給國防部長的正式報告中,他向公眾發布了這份報告。另外我還寫了幾篇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
隨之而來的是厄運降臨到了我這個異端的頭上。我的發現遭到了憤怒的人們在廣播、報紙和各種公開論壇上各式各樣的攻擊;那些都沒有到過離原子彈轟炸城市五千英裏之內的科學家們,鄭重其事地譴責我的異端觀點。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這幾乎是頭一次發現自己被“極端分子”攻擊為“保守派”。
從德·塞夫斯基的聲明中顯而易見,他並沒有懷疑那兩顆原子彈的真實性。他唯一的罪過就是忠實地指出了他們對獨特的大災變的結果缺乏證據;被轟炸的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給他的印象,與他以前訪問過的許多被常規空襲毀壞的城市有那麽多的相同之處。
關於核爆炸應該留下或不應該留下什麽可見的痕跡,我將在第十三章回頭探討這個問題;在這裏,我隻是提請注意,廣島毀滅的可見痕跡與傳統的空襲是相符合的。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一些相關的、可量化的物理證據。
【腳注】
5,在別的地方,德·賽夫斯基援引“生鏽的金屬”去解釋常見的“粉紅色地毯”。然而在廣島以及許多其他被轟炸過的城市,大部分建築物都是木結構的,最大的可能被保留下來的隻是少量的鐵,這些鐵在火中被氧化了,散落開來。更大的可能性是大火使地下原有的無機鐵也氧化了;同樣的結果是灰磚經過火燒變成了紅色。還有一種說法明確指向凝固汽油彈。見125頁的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