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語

人都需要一傾訴對象,但很多時候有些話是不需要聽眾的。自言自語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境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林沛理:李安未解放性壓抑 (ZT)

(2007-10-14 09:42:33) 下一個
 

《色,戒》雖擴張了性欲一詞的含義,但依然附和中國人的性隻是責任而非樂趣的偏見。(chinesenewsnet.com)

電影《色,戒》之前,大概沒有人想到寡言內斂的李安有心要革中國電影的命。《色,戒》的顛覆性,不僅在於那幾場挑戰電檢尺度的做愛戲。更令華人觀眾震撼的,是影片將性欲一詞的含義大為擴張,使之成為戲中主角生活的一股暗流——女主角將她要刺殺的對象誤認為性對象,以至最後性目的淩駕政治目的。(chinesenewsnet.com)

這種有濃厚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色彩的泛性主義在李安的電影中一直有跡可尋。他的成名作《喜宴》從西方觀點切入,將一場中國人的傳統婚宴拍成一個充滿娛樂性與觀賞性的奇觀。李安將中國人在婚宴中表現出對性的曖昧態度,以及對新人的戲弄,甚至虐待,通通歸咎於“中國人二千年來所受的性壓抑”。(chinesenewsnet.com)

在這個意義上,李安的確是一個華語電影的破戒者(taboo breaker)。《色,戒》所破的色戒,令全球的華人觀眾目瞪口呆。心理學上有所謂“性之臣服”(sexual enthrallment)的概念,指某些人(通常是處女)一旦與人發生性關係,便不能自已地對此人產生高度倚賴與順從的心理。其實今次被性臣服了的,又豈止湯唯飾演的王佳芝一人;觀乎觀眾與評論界對電影中幾場做愛戲的著迷,甚至迷惑(mesmerized),你甚至可以用“未經人道”(virginal)一詞來形容他們對性的態度和看電影的感性。(chinesenewsnet.com)

問題是李安真的有把中國的演員和觀眾從性壓抑中解放出來嗎?文明要壓抑性,因為性的好奇、衝動和滿足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足以顛覆人際關係和動搖社會製度。《色,戒》要解放中國人的性壓抑,但又不忘將性這隻野獸馴養(domesticate)為家畜,將這隻脫疆野馬收服成放在籠子裏供人觀賞的展覽品。李安用來鎮壓性的殺手?就是愛情和它的孿生兄弟溫情主義(sentimentalism)。所以他有必要將梁朝偉飾演的易先生由原著中的“性捕食者”(sexual predator)改造為情人。(chine

至於那幾場太刻意經營(over-cultivated)和過份設計(over-designed)的性戲,迫真和大膽的程度在華語電影中無疑罕見,可是卻完全缺乏了激情以及演員的自發性(spontaneity)和主體性(subjectivity)。梁朝偉與湯唯像機器和木偶一樣依照指示“操作”及任人擺布。這幾場戲除了鞏固了導演作為一個家長式人物的權威,以及中國人對權威和家長的絕對服從的刻板形象之外,還加深和附和了西方人對中國人作為所謂“性生物”(sexual being)的其中一種最根深柢固的偏見——中國人性交隻是為了履行責任,他們在性行為中往往無法給與和享受樂趣。(chinesenewsnet.com)

從這個性解放的角度看,婁燁的《頤和園》而非李安的《色,戒》才真正是中國電影的裏程碑。在《頤和園》這套破格、異類的中國電影中,女性再不是男主角、觀眾、導演和攝影機的“被欲求對象”(desired object),而是擁有自己強烈的欲望與主體性的“欲求主體”(desiring subject)。影片女主角餘紅堪稱中國電影的空前創造,她對自己的身體和性需要的敏感和美那種滿足欲望的義無反顧,十足像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阿斯(Marguerite Duras)或者安妮斯寧(Anais Nin)筆下的敢作敢為、完全掌握自己身體與命運的女性。(chinesenewsnet.com)

飾演餘紅的郝蕾在影片中被描繪成一個“一走進房間,大家都轉身看的女子”(head-turner)。這不僅因為她美,更重要的是她的特立獨行和愛恨分明。她令我聯想到美國攝影家戴安?阿勃斯(Diane Arbus)鏡頭下的社會邊緣人,包括精神病人、有易服癖的人、雌雄同體的人(陰陽人)和體形異常的人。普通人一生步步為營,深恐受到傷害;但這些所謂“畸形人”(freaks)卻能夠用他們受到的傷害來塑造自己的個性。對阿勃斯而言,這些人已經通過了生命最嚴峻的考驗,他們就是“生命中的貴族”(aristocrats in life)。在這個意義上,餘紅也是生命中的貴族——普通人一生營營役役,追求的不是欲望的滿足,而是壓抑了欲望之後得到的平靜和安穩。餘紅這個“欲望之女”一早放棄了平靜和安穩,但嚐到的卻是令人欣喜若狂、出生入迷的巔峰體驗(peak experience);而這種經驗恰恰是步步為營、心機算盡的《色,戒》所無法傳遞,甚至理解的。■ 林沛理,《瞄》(Muse)雜誌編輯總監,美國紐約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著有評論集《影像的邏輯與思維——從張國榮的生與死到張藝謀的真與假》、《香港,你還剩下多少——香港例外主義之死》(次文化堂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