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語

人都需要一傾訴對象,但很多時候有些話是不需要聽眾的。自言自語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境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色,戒得了麽?——我看《色.戒》

(2007-10-13 18:23:48) 下一個

很久沒有如此急切的去看一部電影了。原因之一,近來剛好在讀一本有關張愛玲的書,也重讀了她的一些小說如《金鎖記》,《花凋》,《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當然也包括那篇飽受爭議的《色.戒》。原因之二,是因為李安。如此大名鼎鼎的導演我竟然沒看過他的電影,實在是失敬的緊,也很想看看李導是如何演繹張的作品的。原因之三,就是這網上鋪天蓋地的評論了,不看好像有點跟不上形勢。

《色戒》的主流市場似乎不太理想,諾大的多倫多市竟然隻有一家電影院在放,這可正好印證了李安的話,此電影是拍給華人看的。進得放映室,九成以上的觀眾都是亞裔(我不肯定都是華人但前後左右都是些講普通話的),倒也是一座難求。

電影的技術十分精彩,無論是場景的設置,道具的運用,音樂的搭配,還是故事的述說,鏡頭的運用都在說明李安是個有功力的導演,更是在這部片子裏動了真心的,加之演員們精彩的演出使電影的視覺衝擊力很強。但不知為何我竟然沒有一絲的感動。伴著完場時稀落的掌聲,我走出影院時心裏存有的是一種遺憾,一種不吐不快的惆悵。

我一直在想,張愛玲在通過《色戒》告訴我們什麽?而李安又在試圖告訴我們什麽?

一,張愛玲通過《色戒》在訴說著什麽?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色戒》的確算不上出色的一部。但她又為什麽對這部作品花那麽大的心血,集三十年的時間反複斟酌和修改呢?!

由於張的出身和閱曆,她對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的中國社會中女人們被壓迫被蹂躪的淒慘命運感同身受。無論是《金鎖記》中的七巧,長安,還是《花凋》中的川嫦,《紅玫瑰與白玫瑰》裏的嬌蕊,煙邐;以及《色戒》中的王佳芝都讓人憐憫,痛惜,讀來惻隱之心油然而起。張愛玲憐惜女人,這在她的作品中表露無疑。

對女人的了解和同情自然是來自張愛玲自身的家庭生活經曆。她的作品中許多男女主人公的真實原型都是她所熟知的人物。有的就是她的近親,如表姐,舅舅等。而她本人也是被父母拋棄,並在受到父親和後母毒打和虐待後逃出家門與姑姑同住。沒有家庭和親人的關愛,十幾歲就要靠賣文謀生,憑著出眾的才華在文學界闖出了一片天地。張愛玲是高傲的,但同時心底又是極度自卑和低憐的。她的才華不僅是文學上的,在繪畫上也才情出眾。我看過她為自己小說畫的插圖,十分專業。她是孤獨的,因為自己的才華無人賞識而苦悶不已。張愛玲對愛有種饑渴而自己又有強烈的自卑感。她希望被欣賞,被愛。而就在此時,她遇到了風流才子胡蘭成,並很快墮入愛河。張的心態在她給胡蘭成照片的留言上表露無疑。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的心裏是喜歡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

從政治高度上來說,張愛玲是狹隘的和糊塗的,或者說在這方麵她是個不拘禮數,不關心政治的人。她對人性本身的過度關注使其忽略了人的社會身份所加給此人的各種印記。這裏當然不能忽視胡蘭成本人的個人魅力和墊熟的‘泡妞’技巧。這從多年後張愛玲在美國時與友人的談話可以看出,張說那個她愛過的男人‘非常的懂得欣賞她和她在服裝設計方麵的才華’。。。可見她是多麽的需要人們的欣賞,而是不會去管那個可愛又懂得欣賞她的男人的社會身份, 即便是個人人得而誅之的走狗也罷。張愛玲注定是個敢做敢為的女人,但她還是看錯了人,也為此次的孟浪付出了一生的代價。

再來看看《色戒》中的王佳芝。同樣是在香港求過學,同樣是遭到了父親的拋棄。同樣是在生活中缺少別人的關愛。這個人物身上有不少張愛玲的影子。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張愛玲把一個令人蕩氣回腸的愛國英雄故事寫成了一個如小孩過家家一般的一幫青年學生們自導自演的鬧劇。其實,看起來《色戒》更像張愛玲在為自己和胡蘭成的愛情故事找的一個合理的理由或許叫說辭。至此,這個故事已經不再與鄭萍如有關,也不再與民族大義和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有關,所剩下的隻是張愛玲所要表述的人性及其弱點。

我從小說裏讀出了如下的提問和回答。

以正義的理由,是否就可忽略對人性的關注?小說裏作為正義的刺殺方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讓王佳芝為了正義做出犧牲,但又對這種犧牲缺少發自內心地人道關懷。這是王佳芝臨陣變節的外部因素。

什麽是促使王心理改變的關鍵,是性還是其它?張愛玲提出並否決了‘通過陰道’的理論,至少性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王在那一刻感覺‘這個人是真的愛我的’。而這種感覺的最主要因素是易舍得花了11根大條子給他買了一顆連給他老婆都舍不得買的鑽石。說到底還是女人貪婪的虛榮心在作怪。

愛是否可以超越一切?小說裏,王佳芝並沒有對放走易有絲毫的悔意,擔心的倒是自己的同誌是否放過自己。張愛玲所寫的王佳芝是個幼稚,單純,勇敢,可愛但也可憐的人。她為一個並不存在的愛情付出了如花的生命,連帶著犧牲了那些本該給她更多關愛的同學們。

通過這個小說,張愛玲似乎在告訴人們愛是超越階級,超越民族的。人們對人性的關注更應超越對政治甚至民族存亡的關注。同時她也告訴我們女人是需要別人來愛護的,而女人的愛有時是盲目,簡單,幼稚可笑的。但無論如何不能輕視女人為了愛不顧一切的決心和勇氣。從這一點來說,她在為她和胡蘭成的愛情辯護,當然也為自己的幼稚和輕信而後悔。

張愛玲也好,王佳芝也好,她們首先是女人。在女人的世界裏唯情感是最偉大的,王佳芝可以在刹那間為了情感的觸動而出賣了民族大義,張愛玲也可為了感情委身於文人胡蘭成,一切都源於一個‘色’字(其實在張愛玲的這篇小說裏主要是個情字)。色之戒不是易先生胡蘭成之流之戒,是女人們如王佳芝們之戒。我更覺得是張愛玲寫給自己的戒律。如此來說,張愛玲的《色戒》改名為‘情戒’似乎更好。

但由於張愛玲太想用小說說明點什麽,故事的移植有著不可磨滅的硬傷。建立在虛無基礎上的故事缺少可信性,這一點無論花多少年去修改,都是無法彌補的。這也就是為什麽在讀《色戒》時你不得不為張愛玲的文筆所歎服,也不得不折服於她那行雲流水般的敘事之中,但卻總是無法找到感動的原因。

二, 李安的《色.戒》想表述什麽?

總體上來講李安的《色戒》與小說並無太大的差別,至少在立意上並無新奇之處。同樣的情節設置,同樣的人物安排,許多的對話和細節都是照搬小說的毫無創意。所能看到的隻是李安在以他的方式和理解在詮釋著張愛玲的原著。但細細品來,許多的詮釋確是在推銷著李安自己的私貨。

首先,李安對易先生傾注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在電影裏的易先生不像一個殺人不眨眼的特務頭子,倒像是一個勤勤懇懇工作的勞模,他去抓捕那些個抵抗日本人的愛國者並一個一個的過堂審問,然後殺掉他們隻是在盡心地完成他的工作而已。他在那間日本人的飯店裏對王佳芝所說的那番有關時局的話也絲毫沒有哪怕一絲的悔意,有的隻是跟錯主子的似有似無的遺憾。在電影裏易沒日沒夜的辛勤工作是讓人同情的,易那提心吊膽中的生活是讓人同情的,連易那苦悶的心理和由此激發出來對女人的野蠻也是讓人同情的。從殺害王佳芝後易先生坐在王曾經睡過的床上時那眼中的淚水裏,李安試圖讓我們相信易先生是真的愛王,並對其真的是柔情萬種的。這可能就是李安所理解的特務頭子,與你死我活的現實世界差別何止萬千。如果說我們過去看過太多的表麵化,程式化,臉譜化的反麵人物,進而厭倦了那些膚淺,那末我們並不反對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情趣有感情的特務頭子。但電影裏對易先生的描寫則滑入另一種淺薄。對一個殺人如麻的特務頭子的殘忍的人性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表述,這一點是電影所不及張愛玲原著的地方。

對王佳芝最後關頭突然的變節,李安的詮釋主要是從性的角度來進行的。為此,李安不惜花費幾十分鍾的時間進行了纖毫畢露的描述。本人是不反對在必要的時候用大膽直接的形式表現性愛的,關鍵是要用的得當和有美感。實話說,李安的床戲拍的毫無美感,有的隻是那無處不在的肉欲。這幾場戲給人的結論似乎是導演此戲的人有嚴重的性壓抑心理,而通過這場戲得到了發泄。從男人的角度來講,此女演員在穿衣服的戲裏更風情萬種一些,脫光以後反而缺少了美感,至少是沒有了那些個風情和韻味。至於那個什麽Tony的蛋蛋真的是不露也罷。通過床戲,李安真的試圖在讓易先生通過陰道走進王佳芝的心裏。因了性滿足而愛上敵人,不知古往今來有多少例證,我是想不出。唯一讓我相信的是李安是個弗洛伊德的信徒。從王佳芝變節的理由來看,我認為張愛玲的表述更合理一些,盡管那也是她一個牽強萬分的想象。

有人說電影《色戒》表述了李安的曆史觀,說實在的我真的看不出這個曆史觀是什麽。張愛玲是個沒民族立場的人,所以她才會嫁個文人,才會把一個鏟奸鋤霸的英雄故事改寫為一個跌宕纏綿的愛情故事。李安是海外長大的下一代華人,從電影裏看他民族意識也不過爾爾。如果說這個電影暴露了什麽李安的自我世界觀的話,大概易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一點他的影子。這裏我不是要影射他的民族立場,我想說的是他的工作壓力和可能的性壓抑心理。我想這可能就是他為何電影放映後大哭的原由。

比較電影和小說原著,我認為電影叫做《色.戒》更名副其實一些。隻是感覺電影更像是李安拍給自己看得,從《斷背山》到《色戒》,李安已經在情色或者說是在肉欲上走的太遠。 無論如何現在是該‘戒’斷的時候了。我相信,以李安的電影技巧和說故事的功力,戒色以後才會有更可期待的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