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語

人都需要一傾訴對象,但很多時候有些話是不需要聽眾的。自言自語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境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現代·後現代·先鋒詩 (ZT)

(2007-08-21 15:37:05) 下一個
現代·後現代·先鋒詩
李 霞

談及現代或前衛或新潮或實驗詩歌,我們無法忽略這幾個關鍵詞:現代、後現代、先鋒。當今中外藝術的所有論爭沒有不涉及這幾個詞的。本文的現代、後現代概念基本等同於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興盛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80年代。它不同於古典時期的文學精神氣質或“現代的感受性”,是象征主義、未來主義、意象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等諸種流派的總稱。在現代西方的文論與批評中,現代主義這個術語大致有5種用法:一種美學傾向;一種創作精神;一場文學運動;一個鬆散的流派的總稱;一種創作原則或創作方法。這些用法有各自的偏重,但共同之處均把現代主義的含義界定為現實主義的反動。現代主義還成了新奇怪的代名詞。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曾經出現四次引進與發展現代主義文學的高潮:即五四時期、30、40年代、50、60年代台灣時期和80年代的新時期。1935年孫作雲《論“現代派”詩》把新詩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郭沫若時代,聞一多時代和戴望舒時代。他把《現代》雜誌的詩歌稱為“現代派詩”:戴望舒、施蟄存等代表的“這一派的詩還在生長,隻有一種共同的傾向,而無顯明的旗幟,所以隻好用‘現代派詩’名之,因為這一類的詩多發表於現代雜誌上。”
 
      四十年代的“九葉詩派”自稱為“一群自覺的現代主義者”。陳敬容說“目前中國新詩還在撿拾浪漫派、象征派的渣滓”,這顯然表達了九葉詩人超越象征主義而向成熟的現代主義推進的自我期許;九葉的詩論家袁可嘉提出“新詩現代化”的主張,從詩的本體論、有機綜合論、詩的戲劇化等方麵闡釋詩歌現代主義的內涵。後來他這樣理解中國新詩史:從浪漫主義經過象征主義然後推進到“中國式的現代主義”。 

      50年代以後,現代派被稱為“資產階級頹廢主義”而遭到了排斥和批判,人們普遍把現代主義視為資產階級的洪水猛獸。 在70年代中後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海峽彼岸的現代主義概念也受到廣泛的置疑和批判,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脫離現實、民族傳統,是對西方現代派模仿的模仿,有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意味。8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概念融入多元化的文學思潮中逐漸消退,卻又在大陸新時期文學中重新登場亮相並在激烈的論爭中獲得了美學合法性。在與世界隔絕了多年以後,人們急切地把目光投向世界文學尤其是西方的現代派文學,許多作家也開始引進一些新的表現形式。這些開放的嚐試必然觸動整個美學意識形態,引發關於現代主義的論爭。徐敬亞、謝冕、孫紹振的“崛起說”有力地挑戰了長期占統治地位的現實主義詩學成規,朦朧詩成了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代名詞,也應該是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高峰。

後現代主義脫胎於現代主義,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出現於西方,70年代至80年代震懾全球藝術界和思想界,成為顯學。
隨著城市化的日益加劇,伴隨著曆史劇變,人們難免對舊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產生厭倦、懷疑、甚至嘲笑,他們不再認為對社會的發展負有責任,寧願將個人生活置於隨心所欲、紛亂無序的狀態中。中心變成多元,永恒成為變遷,絕對變成相對,整體成了碎片。後現代主義並非隻是西方的文化現象,它對我們的衝擊已無可避免。

西方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後工業文明的產物,但不適應中國的國情。因為西方城鄉差別不大,而中國正好相反,中國的後現代主義應是城市文明的產物。不能跟在洋人後邊人雲亦雲。後工業社會是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創造的名詞,他在《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中用以描述20世紀後半期工業化社會中所產生的新社會結構,他認為這種結構將導致美國、日本、蘇聯以及西歐在21世紀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形式。

後現代的審美特征主要是:作品缺少主題和中心,呈現多元性;割裂人作為社會主體與曆史、政治的關係;消解曆史與政治意義;扼殺精英文化意義,拉近其觀念中藝術與公眾的距離;玩弄拚接遊戲,並以無意識心理追求藝術過程快感;在追求反諷的裏程中讓黑色幽默呈現文本的美學效果;手法上追求拚接法,不連貫性,隨意性濫用比喻,混同事實與虛構;利用機械複製或文化工業模式表述著曆史存在和曆史實踐的方式。
 
美國學者弗雷德裏可·傑拇遜教授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概括了後現代主義4個基本審美特征:

  1.主體消失。在後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製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幹二淨,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後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

3.曆史感消失。曆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現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於曆史意識,而後現代主義藝術中,曆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

4.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製手段。後現代藝術中,由於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曆史感,僅僅具有作用於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換言之,它強調的隻是欲望本身。

後現代主義的主要貢獻在於糾正啟蒙理性的狂妄自大、它的傲慢與偏見。以啟蒙傳統為代表的現代思想對人類的理性的能力估計過高,對人類前途的看法也流於過分樂觀。後現代主義指出了啟蒙理性的局限、真理的複雜多元性,它促使我們對於不同傳統、信念、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持更加寬容、更加開放的態度。後現代主義又教我們認識到以真理為化身的宏觀話語的霸道性,它們把一些另類價值和弱勢群體予以邊緣化或予以排除,因而是有壓迫性的。

後現代是人類麵臨的一個共同的課題,中國不會因為經濟落後而拒絕走向後現代,後現代主義已經引發了當代中國多種問題,如中心與邊緣、價值平麵、文化觀念轉型與價值歸屬、知識分子文化身份等問題。作為一場全球化的文化思潮和運動,後現代主義潮起潮落,它將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視角,它正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機勃勃地發展著、豐富著。

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相比,古典主義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注重現實或泿漫,表現的主要是農民加士大夫心態,多用賦比興手法,現代主義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注重理想心靈,多用象征手法。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相比,現代主義注重宗教化、貴族化,表現的主要是知識分子心態,多用象征手法,後現代主義是城市文明的產物,注重平民化、日常化,表現的主要是市民心態,多用冷抒情、反諷手法。

非非詩歌是中國現代主義詩歌與後現代主義詩歌之間的過度性詩歌寫作。民間寫作是中國後現代詩歌的真正開始,知識分子寫作仍屬現代主義詩歌。下半身、垃圾派是中國後現代主義詩歌的大實驗,第三條道路有後現代主義詩歌但還沒有形成主流。當今中國先鋒詩歌中,後現代主義詩歌成了主流是不爭的事實,它還將成為中國先鋒詩歌的主流。解構、崇低、多元、審醜、市民、反諷、無中心、冷抒情等都是後現代的主要特征。

古典、現代、後現代,都是非常寬泛的概念,無法準確概括眾多的詩歌寫作現象。伊沙的寫作與垃圾派寫作、第三條道路寫作都在中國後現代主義詩歌的範疇內,伊沙說垃圾派寫作、第三條道路寫作不是後現代寫作,當然伊沙的寫作與垃圾派寫作、第三條道路寫作有大的不同,就像河南與河北不同一樣,但兩省仍是一個中國。

後現代之後,我們怎樣稱呼前衛藝術?能簡單稱之為後後現代主義麽?那麽再後呢?

2004-12-8
450003鄭州市河南工人日報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