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
2025 (2)
趙本山海外忽悠事件已基本沉埃落定,就如同一幕喜劇,大幕已經落下,隻有些許後台傳出的雜音還在那空蕩蕩的的劇場繚繞著。但觀眾們早已拍拍屁股趕往另一個劇場。劇中的主角們也早已投身於生活中新的角色,隻有媒體還在孜孜以求地努力榨取著這出鬧劇的剩餘新聞價值。
作為觀眾的我們蔑視過了,笑過了,也罵過了,但總感覺應該從事件中吸取點兒什麽。這個想法一直不能讓我輕鬆下來。這些天我留覽著有關的報道,感覺到我們還真的應該從這場忽悠鬧劇中學到點兒什麽。我想從商業的角度談幾點看法。
首先,海外大陸演藝市場究竟如何。大陸中國人在海外日漸增多並逐漸安定下來,中產階級華人已經在海外形成規模。隨著生活的安定,文化(尤其是對家鄉文化) 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個需求是個潛在的巨大市場,這個市場已經引起了中國文化及演藝圈的關注,也引來海外商界的青睞。於是,各種海內外的文化公司應運而生,各種規模的海外演出也在不停地運作。在海外整個中華文化圈裏,大陸文化圈的市場開發和成熟度與香港和台灣的文化圈相距甚遠。這種差距不但表現在消費者群體的不成熟和不穩定,更表現在參與經營的公司的經驗和商業手法上的幼稚,不規範。這一切,決定了中國大陸海外演出市場的不成熟,因此,在組織此類演出時一定要慎上加慎。在這個時期,國內的腕兒們不要指望出國來演出幾次就抱個金娃娃回去,海外的組織者們也別指望一場演出就掙個盆滿缽豐。苦心經營和培育才能迎來豐收的季節。在多倫多,每年都有幾個或幾組港台歌星來此演出,而演出也多在幾千人的大場地進行,我們從來也沒聽說過會有票務或場地上的糾紛。也從來沒有見到過所謂的‘搶救XX’ 的鬧劇出現。這中間的經驗和技巧是十分值得我們大陸同胞來學習和借鑒的。
其次,用規範的商業手法來進行商業操作。由於海外演出市場的不規範,就更需要我們用規範的商業手法來進行操作。商場如戰場,說的不僅是競爭,還有嚴謹。戰場上的疏失可能造成生命的損失,而商場上的疏忽則要帶來經營的失敗。此次趙本山的美國演出出現如此多的混亂,歸根結底就是計劃的不周,營銷的不當,管理的不善所造成的。趙的演出班子有30人之多(加上隨團的旅遊大員們一說有35人) ,在美國演出三、四個城市曆時十幾天不可謂不是一個大型的商演活動。在策劃這等大型活動時,每一個小的細節都要計劃周詳,每一個合夥人都要選擇恰當,每一步的執行都要到位。這樣的商演,不是朋友幫朋友或者親戚幫親戚所能辦好的。參與進來的人都應有恰當的經營經驗並用嚴格的商業條款來予以約束。對於悅洋公司來說,我認為此次最大的失誤就是沒選擇專業的有經驗的公司來作為合作夥伴。以至於讓洛杉磯的一個報紙出版商和紐約的那位建築商將本該簡單的事情搞得個混亂不堪。
再者,如何處理商演與社團的關係。海外待久了,都會明白華人社團是怎麽回事。很多時候華人社團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很有幫助,用不好會傷自己不輕。這次活動中洛杉磯的大量贈票恐怕社團脫不了幹係,而紐約的‘忽悠’ 也有社團的因素。由於不是利用正常的商業手法來推銷劇票,加之時間緊迫,用一個很可能是熟人關係找上的不懂業務的經辦人。那麽這個經辦人所能想到的也隻能是利用熟人關係找社團來推銷滯銷的門票。碰上一幫拿個棒槌當針的在紐約沉悶的冬天裏鬱悶著的社區人士,自然而然地把韓大忽悠的忽悠又忽悠出更高的層次,‘搶救趙本山’ 運動於是轟轟烈烈起來。這一忽悠,就把一個簡單的商演忽悠出些許政治意味來。本來三、四百塊一張的門票被這幫社區人士降至十至四十元。化二、三十塊來看高水平的演出,太劃算了,據說當時就賣出一千多張票(後來證明過分誇大,隻有六百多張) 。可你想啊,老趙在洛杉磯演出門票最高198元一張,到紐約倒成了40元了,這不明搶嗎,那老趙心裏能舒服嗎?那是打碎牙往肚裏咽。本來老趙就心裏窩火,可紐約這幫爺們還要拿這窩囊事當偉大成就來宣揚,這就無怨老趙對著記者發牢騷了。其實最好的模式就是純商業關係,你幫忙銷售了門票,你得到利潤回饋,這樣一切就簡單了。
最後,有一是一,忽悠不應是商業的選項。老趙在記者會上曾經義正詞嚴地譴責有些在海外的中國人把國內的那些個毛病帶到了國外。我想,他所指的可能是一些人的虛假,浮誇和誇大其詞,用一個流行的詞來說就是‘忽悠’ 。其實,在這次風波裏老趙本身也真正向我們展現了一把這一國人的弱點。一個平凡的商演,還非要拉上幾個官員跟著,給人拉大旗作虎皮的感覺,此其一;遇到問題姬使氣指缺乏涵養與氣度,此其二;把商演說成中美文化交流項目,企圖用政治來遮掩商演中的那些銅臭,此其三。忽悠在小品裏可以博人一笑,而出現在現實中就會讓人哭笑不得了。還好,現在老趙的發言人已將說法改為‘由文化部牽頭’ 了,這一改,性質已相距萬裏。網上早已盛傳東北人喜歡忽悠,我一直認為愛忽悠的人哪兒都有,不過這次我們還真的見證了東北人忽悠的功力。看看那位韓哥,一句‘咱總不能讓人家趙本山睡馬路上去吧’ 多麽的生動,很得趙式忽悠的真傳。按理說同是遼寧人的馮姐不會不懂得這句話誇張的妙趣,可這話讓餘記者發到報上就真的味道全變了。韓某用忽悠的方式推銷門票實在是業餘,馮某接下來的操作又過於政治,而餘某的文章可以說是故意語不驚人誓不休了。媒體的責任不僅是把事實告訴讀者,還應做到不去有意的誇大某一點而從而誤導讀者。這次風波,《僑報》大概是唯一的受益人,讓我這個遠隔千裏的加拿大華人也知道了紐約的這家報紙。但對這張報紙的這些報道和餘記者的行文方式持有很大保留。忽悠,也不應該是報紙的選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老趙的這次演出風波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讓國內的文藝界大腕們對跨出國門駐足觀望,但海外的演出春天會很快到來的。如果各方麵能從這次忽悠中吸取教訓並完善海外的商演秩序,我輩幸甚,中國文化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