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科學論文,原文貼在我的微博 (2021-04-15 11:40:57,從我的微博轉來。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聖經·傳道書
話說,17年前,在北美科學期刊上,我發了4篇論文,其中二篇為一著者。另外二篇為二著者。有篇二著文章的期刊分數達10分以上,因為該刊屬醫學臨床專業期刊,其實,實驗數據份量還不如我的一著論文。我如何評價自己?沒有創新,隻是對別人的理論進行認證和修補而已。算是人生的一點微小的經曆,比灰塵還輕better than nothing,隨風而去gone with wind,不值得去感懷和留念。當今,科學進展神速,像颶風翻滾,不知卷走多少科學螞蟻博士。
國內國外情況都如此,不少論文都屬重複,學術跟風沒有何創新,往往淪為“科學垃圾”。即使一些大期刊上的科學發現,等到50 年後,若能有實用價值,算是巨大的投入沒白費。
楊振寧先生說物理學“盛宴已過”。近年來科學的重大發現看似不少,中微子,希格斯波色子,引力波等等,但其理論模型其實在數十年前早已提出,而近年來理論的重大突破乏善可陳。生命科學創新有賴物理學的發展,因為所有新的發現需要更精密,可以量化的儀器。同時不同程度的造假情況越來越多,多數人在明知道有技術瓶頸的情況下,依然吹噓自己的科研成果。
科學亦如藝術,隻有負載人類精神,對人類自身審視有全新高度的才是創新,比如梵高那兩把刷子,現在美院畢業都可以刷出來,但是,你不是梵高,你不在那個時代人類精神的製高點上,你再畫那樣的畫毫無價值,毫無意義,就算你畫的比梵高再好,你也不是這個時代代表了人類精神新高度的偉大人物,你就隻能是一個蹩腳的過時的模仿者。
總之,科研道崎嶇艱辛,做學問要沉得住氣,頂級科學期刊能有文章發表當然好,但是,有人低調實幹一輩子,默默無聞,無大牌論文,而其科研水平,最終獲得認可。
三年前,斯特裏克蘭女士(Donna Strickland)榮獲諾貝物理學獎,她的職稱頭銜僅為副教授,且58歲了。按科學界7年之癢標準,屬於學術上的失敗者,可能實驗室也將關門打烊。她僅憑年輕時的博士學位時期發現而獲獎。
Kati Kariko女士,無論是輝瑞的新冠疫苗,還是Moderna疫苗,這裏麵都有這位科學家至為關鍵的貢獻(RNA-mediated mechanisms). 這位匈牙利來美國的第一代新移民,為了堅守mRNA研究,在四十多年的科研裏,屢屢遭受挫折:在大學申請終身教職(tenure)被拒,一生沒賺過6萬美元年薪以上!多年來,更是被同事、同行嘲笑,否定,她更從沒申請到過科研基金(grant),40多年來,她一直沒有拿到過穩定的科研職位!直到全球疫情肆虐之下,直到前所未有的mRNA新冠疫苗問世,人們才知道了她不為人知的科研經曆,而此時她已經66歲。應該有望奪得今年獲諾貝醫學生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