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毅78年落榜重點大學,隻能屈尊在家門口念二本,他是有很深985情節的。為什麽很多牛叉單位重視學霸,必須要求第一學曆是211、985、TOP2,第一學曆重要嗎?當然重要,這是貴族血緣。當然,通過努力,阿毅在國外拿到了教授職位,證明自己才華毋庸置疑。
阿毅為什麽不留在科研條件優越的國外,自由發展自己的科學天才,去奪若貝爾獎?老實說,他發表過好論文,我至今佩服,但他的學術再難攀高峰,國外處於這樣的生活無憂的學者太多。他的名字,僅限於範圍極其狹窄學術行業,所謂影響力止步在華人同行之間。我曾經在加國某大學係主任門下打工,他是本土小白,那些通曉英語語境的學者有自己圈圈,除業務之外,他們之間有各種社交娛樂活動和話題,是學術的主流,掌握學術資源的話語權。阿毅這樣的外來戶,隻能說,專業英語過關,在社交方麵,由於語境能力限製,和文化背景差異,他,包括老印都難融入主流文化。因此,無形中有文化休克感。這裏要說明,就是生在國外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第二代,也有這樣的感受。阿毅性格張揚,耐不住寂寞,在國外說話沒市場,幾乎是自我冷藏。所以隻能自我解放高調回國。在ZG,比在國外滋潤得多。
成膽青為什麽不留在紐約不受限製地自由發展自己的藝術天才?他的英文爛,隻能在街頭華人圈混,真實原因,是在美國混不下去。過去,我辦公室一位同事,她間接聽說,成膽青很直率,自己公開說,就是一個流浪畫家回國了。輝煌隨後落寞?他的創作沒超越自己《西藏組畫》那個水準,一直吃軟飯。他比阿毅早五年回國。我的朋友阿傑也畫西藏風情,他非常努力和勤奮,但無創意,畫出來油畫,醬油調子,像做舊的照片。
不少人是出口轉內銷後才成功。他們喜歡國內熱鬧的場景,場內場外,黑壓壓,水泄不通。這種場麵在國外是完全不可能的,他們拿著哲學家的腔調,透過鏡片深邃而冷酷地盯視著看他們的人。其實,在國外,根本沒有他們說廢話的地方。他們在國內才有發言的環境,在海外有嗎?
精明人會撈,最諳熟利用機會,就看你會不會利用。不但要會利用,還要會裝。裝出氣質、裝出深度、裝出獨立精神、裝出思想、裝出特立獨行,爭取做到嘩眾取寵,有影響力。有個火暴訪談節目“QQ鏘鏘三人行”,邀請幾位在國外生活過女士,國人不懂,其實她們在外僅僅限於華人圈,還沒“蜻蜓點水”。最有代表的是藝術鑒賞家嘈星願。
紛紛擾擾的世事,聽多了各種喧囂和口號,認識到一個問題,“在江西藝術影響力,起碼我應該排在八大山人後麵“。那位阿毅自己會認為“我的科學思想排在陳景潤後麵,哥德巴赫猜想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