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改革開放初出國留學至海歸的簡要回顧

(2020-11-17 14:05:26) 下一個

改革開放初出國留學至海歸的簡要回顧

原文:革命出國回國大戲

 (2020-11-17 14:05:26)文學城網

首先,我要說明,我是經正常移民途徑來北美,拿的是因私護照出國,國外居住20年仍屬中國國籍。80年代,我所熟悉的同年代的知識分子,不少拿著2年公務護照出國,並簽保證書一定回國服務,至今已放棄中國國籍,成為北美中產階級,國際學者,衣錦還鄉,榮歸故裏。

1988年秋,我曾經得到去意大利羅馬當自費訪問學者的機會,因為被當時我所在的單位,以"人才不能外流"為由而扣壓,無法取得護照。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小學三年級時,進入轟轟烈烈的文革運動,那是人生最大的舞台,當然導演在幕後,沒有正派與反派之分,今天你是英雄,明天又變為跳樑小醜,隨導演情緒波動和劇情的改變,小醜又可以回轉成為英雄?

一•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美國卻在燈火闌珊處:

1977年文革結束。人間天堂在哪裏?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美國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個年代,我所居住的省城「英雄城寨」,出國還是個很稀奇的詞,而留學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城寨大學」醫學院請來一位美國華裔專家開學術講座,學校傾其所有,衛生大掃除三天,將校園內的附近農戶散養的雞鴨豬群掃地出門。

學術講座在醫學院北院紅樓教學樓進行,院糸各級頭頭統統光臨,梯形大課堂擠滿莘莘學子,一睹洋教授風彩,兄弟我也是"崇洋媚外"的其中一員。打開天窗說亮話,有幾人能聽明白?大家都在裝酷。唯一印象,是洋教授西裝骨骨,端莊有禮,從蘇聯產的"伏爾加"轎車神采奕奕地走下來,而我們還處於的卡中山裝年代。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托福」消得人憔悴

上世紀80年代中,當我"過五關斬六將"殺入京城去念研,「托福」考試早已熱火朝天,聲勢浩大,學界精英通宵達旦排隊搶考位,報名費19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29元,相當一般城市人月收入。中國各地的考生們肩扛行李,擠著火車來到北京,美歐大使館前蜿蜒數百米的簽證長隊成為當時的一道風景;每天人頭攢動,人們自發形成新聞角,相互交流有關出國留學的各種信息,領館門口排起了通宵長隊,附近的居民乘機推出了出租躺椅的業務。看見一個個逼到"雞血",兄弟我,感歎唏噓,世界的盡頭在哪裏?置身於出國大戲中,我靜觀,隻想"佛糸",不願當「托福」的奴隸,遭受美帝國主義的蹂躪。

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美國路

出國浪潮洶湧澎湃。隻要你去北京各研究院所業務交流,就會聽見人談論出國宏偉大計,還夾雜著英語,西北人說的英語最酷,有濃厚秦腔味。形勢喜人、形勢逼人,整個學界完全神經兮兮。軍科院屬現伇軍人編製,竟然有人公派出國逾期不歸。院裏向美國要人,對方說,美國軍人無論在世界仼何一個角落,都會隨時聽從國家召喚。那麽一段時間,我發現周圍的朋友們都失蹤了,最後接到他們從海外發來的明信片,說,"小弟我,已經提前邁入共產主義社會",才知道他們已經登上了北美大陸。

「遠離中國」幾乎成為那個時代弄潮掀浪青年人幸福快樂的前提,才華愈高,愈是如此。隻要你能出去,就是英雄,白貓黑貓,出國就是好貓。不計仼何手段都可以,即使被美國領事館拒簽N次仍不氣餒,越戰越勇,催人淚下,可歌可泣。我心裏透徹,亮著,那些「遠離中國」者,幾乎都是人尖中的人尖,既有高智商,又不缺情商,能吹能侃能演能煽情,充滿一片赤子深情。

我送過二位出國去首都機場,一個充滿悲歡離合,天天擠滿人的地方。有人,歡天喜地,一對眼睛用洋人的話來說「有天使在跳舞」,為了可以離開中國,去留學、去冒險。有人,心情忐忑,皺起一張苦大仇深的臉,為了未知前程。也有人悲傷流淚,隻為了何日再聚。每一個人懷著不同目標,走向不同目的地。人生是夢,人生是戲,夢也好,戲也好,都在說人生變幻莫測,虛幻無常。有誰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風水輪流轉,5G時代,「遠離美國」「唱衰美國」又成為當年那批「遠離中國」弄潮人的最高人生目標,婆家吃幹抹盡,還要人家笑臉歡送。他們抱著孩子(技術)與婆家分手再見,回歸娘家。毋庸置疑,愛國心切,是歸來的理由,或許,還有是耐不住北美的荒涼,實驗室的冷清寂寞。 你若不是衣錦歸故裏,誰知你讀萬卷書? 十年海外無人問,回國隻圖個一舉成名天下知,王者凱旋歸來,長江黃河金榜題名,翰林院士,貴族名位,日日高升,指點江山。雖不致大富大貴,卻能夠光宗耀祖。

海歸中最有成就的,非我學長阿撈莫屬。如今已被尊稱「撈公,撈伯伯」了,他有搖滾歌星或電影導演風範,走起路來昂首闊步,非常有喜感,思路狂放,如果好萊塢拍他的傳記片,他本人就是最好的演員,肯定會給華人世界帶來視覺和想象的愉快。撈伯伯應該是「城寨大學最後一位人」,57歲初老之年上位於正廳級院長高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中美港金槍不倒,出入於文化和商演之間,行走於科學和哲學之縫,批判文字從沒有少寫半篇,所有【知識分子】該做的事情都仍在做,眞了不起,【撈公科學】。他是中西文化精致的結晶。

那些像阿撈一樣成功的華人科學家為什麽不留在科研條件優越的國外,自由發展自己的科學天才,去拿若貝爾獎?老實說,他們的論文是在實驗中辛辛苦苦,經曆一個一個失敗挫折熬出來的,我們不得不佩服,但他們的學術再難攀高峰,國外處於這樣的生活無憂的學者太多。阿撈他們的名字,僅限於範圍極其狹窄學術行業,所謂影響力止步於同行之間。我曾經在加國某大學係主任門下打工,他是本土小白,那些通曉英語語境的學者有自己圈圈,除業務之外,他們之間有各種社交娛樂活動和話題,是學術的主流,掌握學術資源的話語權。第一代華人是外來戶,隻能說,專業英語過關,在社交方麵,由於語境能力限製,和文化背景差異,他們,包括老印,都難融入主流文化。因此,無形中有文化休克感。這裏要說明,就是生在國外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第二代亞裔,也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人性格張揚,耐不住寂寞,在國外說話沒市場,幾乎是自我冷藏。所以隻能自我解放回國,比在國外滋潤得多。

不少人是出口轉內銷後才成功。他們喜歡國內熱鬧的場景,場內場外,聽眾一片黑壓壓,水泄不通。這種場麵在國外是完全不可能的,他們拿著曆史,哲學家的腔調,透過四隻眼的鏡片,深邃而冷酷地盯視著看他們的人。其實,若是在海外,根本沒有他們說廢話的地方。他們在國內有發言的環境,在海外有嗎?

精明人會撈,最諳熟利用機會,就看你會不會利用。不但要會利用,還要會裝。裝出氣質、穿上唐裝,仿佛魯迅精神附體,裝出深度、裝出知識分子獨立精神、裝出思想、爭取做到嘩眾取寵,才有影響力。

聰明能幹的人在哪都如魚得水。我是個純粹的人human being,一個雕像樣的人。 世上的人欣賞human doing,正在幹什麽,是否驚天動地,而且你擁有什麽,知識和財富多少,human having.我衷心祝賀海歸事業成功,事業發揚光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