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兒童節,適合說祝賀的話。兒童節後可以說點反思的話了。
兒童是最可愛的,很多前兒童在長大以後,沒了童心卻想保留童稚,好讓自己依然顯得可愛。一個不成熟的族群,必然有大批的假成人真兒童,幾十歲的天真漢依然玩著躲貓貓遊戲。看看那些成年人的表演,大白天點馬燈學習,新婚之夜抄作業,聽金教授講故事“坐著都比日本站著高”,就覺著,我們這旮瘩天天都過兒童節。
好像馬克思說過,古希臘是發育正常的兒童。那麽,同時期的中國好像是早熟的兒童。我們早熟後,就很享受神童的感覺,怕長大了有“泯然如眾人”的風險,一直拖拉著不肯成長。領導也覺著有成人的氣力又有兒童的幼稚,好管理,效益高。所謂的魚民計策並不是費心巴力地天天給民眾撒謊講瞎話,那很麻煩的。就讓民眾停留在兒童思維狀態是最有成效的魚民。有成人身體和力氣,同時隻達到兒童的思維能力,多麽和諧的理想社會呀!
我們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古典雞湯,有謳歌少年兒童英雄的傳統,這包含著深刻的算計:提倡做出成年英雄的功績,隻能童工的報酬,並造成全社會思維的兒童化氛圍。要論單純質樸好塑造,誰比得上天然的童稚?成人少兒化同時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功率大而噪音小麻煩少。
當全社會都在津津樂道“人小鬼大”“人小辦大事”“自古英雄出少年”時,成年人都自覺地保持童稚氣和兒童思維方式了,否則,就顯得雞立鶴群了。於是,本來“少兒不宜”的事兒,卻不分級地傳頌著,比如十二歲就是高幹的甘羅,把鬼子帶進溝裏的王二小,燒炮樓子的張嘎子,送雞毛信的小柱頭,手刃胡漢三的潘冬子,成為童星偶像。以至於現在的成年人一給兒童排演節目,就離不開手持紅纓槍、梭標“打土豪,分田地”的戲碼。這不是兒童的錯,而是成年人在延續自己的童趣童稚。
在所謂封建社會,領導們深謀遠慮,最喜歡成熟的勞動力搭配著幼稚的思想。各級官員都信心滿滿地自稱“父母官”,視草民為嬰兒、少兒。別以為父母官們要給轄下的少兒們喂奶粉,苛捐雜稅都指著這些孩兒們出呢。草民出的是成人氣力,受的是少兒式管束和教誨,哄著成建製的巨嬰們賣力勞作,真有一套啊!
看看教育草民的“二十四孝”之類的玩意兒,就是把成人當少兒來塑造的。童年時聽過鬼故事就終身信鬼怕鬼,小時候聽過狼外婆童話,就一直相信外婆可以是狼化裝的,但這都比不上“二十四孝”之類的更幼稚。
這幾千年來,各朝領導們努力不讓成年人擺脫童稚狀態,成年人也舍不得告別童趣,在朝野互動之下,我們這旮瘩竟連綿延續了多少代的老兒童。現在,那些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們,一張口就是“青春無悔”,一唱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不禁讓人感歎,我們的主流大眾從小到老都不願意成熟,不願意告別童年,生怕失去了“天真”。
現在的兒童一臉假成熟,被學習壓得童趣不多了。童趣主要集中在成人群裏,看看各類專家的胡說八道,都把童趣弄肉麻了,仿佛各種版本的“老萊子彩衣娛親”。
娛樂界有“童顏巨乳”的說法,讚美那些性感女明星。那些天天嗶嗶“美國嚇尿了”“美帝服軟了”“歐盟傻眼了”的人,就是一群“嬰腦巨乳”的巨嬰,他們拒絕走向成熟,拒絕成人思維,兒童思維將伴隨他們終生。
凡是喊“父母官”的地方,就天天都在過兒童節。
2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