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

未知有物,井底草翁
正文

「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 ——讀顏崑陽先生《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

(2024-09-29 05:21:51) 下一個

 

「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

——讀顏崑陽先生《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

 

 

「不能帶著意識形態去研究中國文學史」,這是顏崑陽先生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而存在。顏師在本書中提到文學有時候受到「帝王權利的主導」,各朝各代,不少文人,為了討好統治階層,說些言不由衷的話,也許在當代,不少人去追隨這樣的文人,但隨著改朝換代,還是得重新回歸「中國原生性文學理論」的道路上來,文學歷史長河浩浩蕩蕩,古聖先賢,何止億萬,人文學科和科學技術不一樣,一個時代的人有何能力和歷朝歷代的億萬古聖先賢文化理論抗衡?「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在當今社會居然發展到用人工智能,用機器人「寫詩作文」,人類真的可以用「機器人」代替人類自己「抒情言誌」了嗎?多麼可悲的時代。

也許是歷史教訓,也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據我觀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古典文化,人們寫作,認識古典文化的水平可能有高低,但看得出來喜歡古典文化的「心」都是真的,《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這本書知識量大的驚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本人不是中文係畢業的,這是先天不足,雖然後天已經很努力的讀書了,但跟顏師讀的書比起來,九牛一毛而已,我感覺很「殆已」,既然把顏師看作「燈塔」,總會有一條路離「燈塔」最近,能找到一條捷徑,「殆已」就會輕鬆一點吧,於是我把顏師的書除了絕版的基本上都讀了一遍,終於總結出很多道理,這裡我說說其中的一條道理:顏師特別善於歸納總結,他看過的書都能用一句話或者幾句話總結出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所以顏師讀過的很多很多書就不用去看了,因為想看也沒時間,不如直接讀顏師的書好了。

 

幾年前先生講學的時候就說過要寫一本關於「中國文學史」方麵的書,終於這本書出版了,不出我所料,先生揮舞他那把大砍刀,把很多版本的《中國文學史》砍的片甲不留,著實令人看得痛快淋灕。

古代有才能的文人輩出,關於歷史方麵的書很多,比如《史記》,《漢書》,《三國誌》,《二十四史》等等,非常多關於史學方麵的書籍,但是除了近一兩百年,很少看到古人寫關於中國文學史方麵的書籍,劉勰寫的《文心雕龍》也和近代人寫的中國文學史內容上完全不同,是古人不會寫嗎?還是古人不屑於寫?問題就在於看問題的標準不同,近代很多版本的《中國文學史》的寫作風格是參考外國文學史的寫作風格寫的,不符合中國文學史的「原生性」特點。

 

顏師書中說道:

 

「古人對『文』的定義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所以文學史也沒有一個標準,那麼作者寫出中國文學史,也僅僅是代表作者自己的觀點或者作者認同的其他人的觀點而已。」

 

「古代『道學家』和『文章家』對中國『文學史』的看法完全不同,現代人按照外國的『文學史』標準寫的《中國文學史》,如果古代『道學家』和『文章家』看了,會同意書中的觀點嗎?」

 

我覺得老師這本新書受劉勰《文心雕龍》影響很大,劉勰總結了南北朝之前的文學史,而劉勰之後的《文學史》五花八門,所以老師的書名特別把「原生性」三字的顏色不同於其他文字,我的理解就是很多版本的《中國文學史》的寫作風格是參考外國文學史的寫作風格寫的,不符合中國文學史的「原生性」特點,顏師這本書就是要把劉勰之後近2000年來中國文學史理論「重構」,重新走回劉勰那種原生性中國文學史的道路上來,劉勰說「不述先哲之誥,無益後生之慮」,也許顏師看到當代文學史的現狀,為「益後生之慮」,才會完成這部著作吧,「江山代有人才出」,歷史上總有那麼多有誌之士前赴後繼,針砭時弊,前有劉勰,後有顏師,也許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一直會保持「原生性」的原因。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當代有多少「文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顏崑陽先生是當代的大文豪,必將融入「古聖先賢」的歷史長河中。

 

劉勰曰:「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豈好辯哉?不得已也。」我就把這句話作為文章的結尾吧。

 

甲辰秋日南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