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希望越走越近,隻有養育孩子是為了分離。作為母親,我看著兒子一步步離開我的身體,我的懷抱,我的房子甚至我所在的城市和國家。無論多愛他,我也隻能看著他漸行漸遠,獨自去麵對有時精彩有時無奈的世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離開我之前盡量幫他準備好。
財商
2005年底,10歲的兒子給我的新年祝詞是“祝媽媽新年裏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奇怪地問他為什麽,他說:“媽媽好好學習,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給我買更多的好東西。”兒子一語道破了我離婚後的生活:2002年初離婚時一貧如洗,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連房子都租不到,隻能跟別人合租;在上帝的保佑下,三個月後找到了一份軟件工程師的工作,買不起汽車,騎著借來的自行車上班;白天上班,晚上看書學習同時教兒子學習;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跳了兩次槽,生活終於改觀。兒子親眼見證了學習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家從赤貧到小康到中產,從與人合租到自己租公寓到買房子。 身教重於言教,兒子十歲後我叫他學習他就再也沒有抵觸過了。
離婚後前夫多次表示想複婚,教堂的弟兄姐妹也勸我看在孩子份上跟他複婚,我說“正是為了孩子,我才堅決不能跟他在一起,父親是男孩子的role model,難道你們想讓我兒子長成他那樣的男人嗎?”我知道如果跟他複婚,孩子的物質條件會大幅改善,可是在一個父親虐待母親的家庭裏,孩子不可能健康地成長。我覺得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而是愛。美國作家米契納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和出生日期,嬰兒時被一個窮寡婦收養,養母除了他以外還收養了十幾個孤兒。他說養母的家裏“除了愛,什麽都缺”。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成了獲得普利策獎的著名作家,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成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我希望孩子具備賺錢的能力,但不要把金錢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是找到自己的passion所在,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報考大學時,因為他喜歡數學,我建議他報滑鐵盧大學的數學和金融雙學位(當然也是出於未來收入的考慮),他同意了。收到錄取通知書後,他又覺得更喜歡計算機,跟學校講換到了計算機係。讀本科期間,他一開始覺得自己喜歡teaching(兒子15歲開始做國際象棋老師,給小朋友當啟蒙教練,很受歡迎),未來想去讀博士當教授,我說大學教授收入低一些,但隻要你真的喜歡, 我絕對支持。後來他跟教授做了一學期的research,雖然有點成果也發表了論文,卻覺得不是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本科期間他在多倫多, 紐約, 加州的多家金融和科技公司實習,因為在一個金融公司讚助的國際計算機競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公司邀請他們去參觀紐約證交所,頭等艙機票加上豪華酒店,CEO給他們講話,描繪了誘人的錢景。綜合考慮了做科研和實習工作的經驗後,兒子覺得科技公司雖然收入不如金融公司,但那種開拓新技術的氛圍他很喜歡,純粹的學術研究因為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暫不考慮,所以他本科畢業後選擇了西海岸的一家科技公司。
兒子年滿18歲時,我幫他開了銀行賬戶,申請了信用卡,告訴他基本的財務知識: 買東西時刷信用卡,不但能得到返現,還能積累信用,如果逾期不還,則不但要支付高昂利息,還會信用減分;養成記賬的習慣,每月的開銷心中有數,非必要的東西不要買,但有關健康,學習和社交的錢不要省;實習掙了錢,除了學費,生活費和教會的奉獻,還可以做點投資,兒子在本科時就開了Roth IRA賬號;買房子可以保值增值,汽車則是純粹的消費品,買到手就開始貶值,兒子畢業後代步汽車買了經濟實用的,攢錢盡快買了房。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傍身,我沒有多少家財可以給兒子,隻能盡力教他一些理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