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一小長假的經濟統計
(2025-05-06 05:59:49)
下一個
中國五一小長假的經濟統計\r
\r2025年中國五一小長假(5月1日至5日)的經濟統計數據反映了消費和旅遊市場的強勁表現,以下是根據最新信息整理的主要經濟數據:\r
1. 旅遊市場\r
旅遊人次: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119.09%。\r
\r旅遊收入: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480.56億元,按可比口徑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100.66%。\r
\r遊客消費總額:官方數據顯示,假期期間遊客消費總額達1802.69億元(約合320.77億新加坡元),同比增長8%。\r
\r入境旅遊:跨境旅遊人數超111萬次,同比增長43.1%,顯示出國際旅遊市場的回暖。\r
\r
文旅消費:多地文化和旅遊部門數據顯示,假期前兩天遊客數量超過2024年同期,文旅市場持續火熱。\r
\r
電影票房:五一檔電影總票房突破7億元,10餘部影片涵蓋多種題材,滿足不同觀眾需求,整體口碑良好。\r
\r2. 消費市場\r
零售與餐飲:\r
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6.3%。\r
\r具體品類銷售額增長:\r
石油製品:增長24.4%。\r
\r
汽車:增長20.9%。\r
\r
通信器材:增長20.1%。\r
\r
服裝:增長18.4%。\r
\r
化妝品:增長16.5%。\r
\r
家電:增長13.9%。\r
\r全國示範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長121.4%,營業額同比增長87.6%。\r
\r
餐飲休閑消費持續火熱,重點餐飲企業銷售額顯著增長。\r
\r居民消費支出:2025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681元,同比增長5.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363元,增長4.7%;農村居民5333元,增長5.6%。雖然這是季度數據,但反映了五一假期消費能力的整體背景。\r
\r3. 交通與人員流動\r
人員流動量: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14.67億人次,日均2.93億人次,同比增長8.0%。\r
\r交通客運:\r
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客運量全麵增長,具體數據未詳盡披露,但總體呈現“全線升溫”態勢。\r
\r民航累計運輸旅客同比增長約7.5%,國際及地區航線旅客量同比增長超31.8%。\r
\r4. 宏觀經濟背景\r
GDP增長:2025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5.4%,為五一假期消費熱潮提供了經濟基礎。\r
\r工業與投資:\r
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r
\r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2%,為消費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持。\r
\r消費潛力:一季度線下消費熱度指數同比增長14.2%,生活服務消費熱度指數增長18.3%,顯示消費市場活力持續釋放。\r
\r政策支持:政府通過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2025年擬發行1.3萬億元)等措施,加大對消費和民生的支持力度,為假期經濟表現提供了政策保障。\r
\r5. 其他亮點\r
文博熱:各地博物館延長開館時間,推出夜場和數字文物體驗項目,吸引大量遊客。\r
\r消費結構優化:服務消費(文化、旅遊、健康等)快速增長,反映居民消費升級趨勢。\r
\r經濟韌性:假期消費數據被認為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廣闊縱深與巨大潛力”,顯示出經濟體係的抗壓能力。\r
\r數據來源說明\r
以上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政府網、文化和旅遊部、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等官方渠道,以及中國日報。\r
\r總結\r
2025年五一小長假經濟表現強勁,旅遊、消費和交通數據均呈現顯著增長,超出2019年同期水平,反映了中國經濟在政策支持和內需驅動下的韌性與活力。文旅市場、零售餐飲和人員流動的“雙熱”現象尤為突出,為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奠定了良好基礎。
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7037.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
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7037.html
再次說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說明,國家統計局目前發布自1952年以來的GDP數據,已對不同計算方法所得曆史數據做了修正,包括1992年以前(當然也包括1969年-1970年)的GDP數據,這與國家統計局有沒有被砸爛無關
二。 1969年1970國家統計局被砸爛, 用那個數據說事純屬別有用心。
這兩點已經發複說過了, 還是糾纏就沒意思了。
==“根據維基百科,“
從增速來看,1952年以後,全國的GDP增長率最高的一年為1958年,錄得21.3%的增幅,但該增長顯然是由於“大躍進”造成的;其次分別為1970年的19.3%、1964年的18.2%、1965年的17.0%及1969年的16.9%,但均可以分別歸結為文化大革命早期全國“停產鬧革命”和“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後經濟自然出現的報複性的反彈。改革開放後GDP增長率最高值為1984年的15.2%,其次是2007年的14.2%。1952年以後全國的GDP下降最嚴重的一年為1961年,錄得-27.3%的跌幅。1976年之後,中國再未出現GDP下降;但1989、1990兩年由於六四事件之後西方國家對華實施全麵禁運,GDP增速低於5%;而2020年預計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GDP增速亦將達到5%以下,且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GDP增速持續處於5%以下隻是時間問題。總體來看,1991年以前,GDP增長受國家計劃和政治事件左右,一直不甚穩定,但2012年以前,絕大多數年份的GDP增速都在10%左右。2012年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主政後,中國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增速開始放緩。
修正數:在開展經濟領域的普查,發現對GDP數據有較大影響的新的基礎資料,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生變化時,也對GDP曆史數據進行修訂和發布。在作調整時,既修訂GDP總量,也相應修訂增長速度。如2004年第一次經濟普查對1993年-2003年GDP總量及其增長率進行了修正,同時修正了1978年至1992年各個年份的GDP增長率,2016年國家統計局依據SNA2008改革研發支出核算方法並修正1952年以後所有GDP數據
==““1970的數據和1992的數據根本不是一回事, 是桔子和蘋果比”
。。。
我也是這麽認為的,但是,國家統計局就是這樣把桔子和蘋果放在一起公布的”
既然說統計數據, 就有取樣和隨機的問題,出現誤差當然可能。 戴著有色眼鏡,任意誇大就沒意思了。
。。。
我也是這麽認為的,但是,國家統計局就是這樣把桔子和蘋果放在一起公布的,我認為他們應該把數據糾正,把85年以前的桔子蘋果化,但顯然他們沒有這麽做,或許他們做不到,或許他們不想做,但這裏顯然是中國官方統計數據中的一個大漏洞。我以後有空可能會專門就這個問題寫篇文章
至於其中的數據有多少是準確的,有多少是蒙的,有多少是編出來的?重要嗎?
一、初步建立統計體係(1949—1958年)
。。。
二、統計工作在曲折中發展(1958—1978年)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使統計工作受到嚴重衝擊。1962年,為恢複“大躍進”時期被破壞的集中統一的統計工作原則,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史稱“四四決定”),要求建立集中統一的統計係統,各級統計部門在業務工作方麵受國家統計局垂直領導,編製、幹部和經費由國家統計係統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即“一垂三統”)。“四四決定”為恢複統計工作的真實準確、加強統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1—1965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900人的直屬國家統計局領導的全國農產量調查隊及派駐省(區、市)調查分隊;頒布《統計工作試行條例》,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單設統計機構;進行了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建立涵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國家統計指標體係,編製國民經濟平衡表。集中統一的全國統計係統初步建成,為調整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統計支撐。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統計事業遭受重創。全國絕大多數統計機構被撤並或撤銷,大批統計人員被解散或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大量統計資料丟失或被銷毀,全國性綜合統計幾乎中斷。1970年6月,國家統計局被撤銷,僅留14人在原國家計委生產組內從事統計工作。
在中央領導同誌的關懷下,統計工作逐步恢複。1974年,原國家計委統計組升格為“統計局”,部分地方統計機構也先後恢複。1975年,原國家計委統計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名義在北京召開了15省(區、市)統計工作座談會,為全麵恢複統計工作進行先期謀劃。
這一時期,統計工作雖然先後遭受挫折,但仍然收集和保存了許多重要統計資料,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決策提供了數據和信息參考。
三、統計事業迅速恢複(1978—1992年)
1978年2月9日,國務院批轉原國家計委《關於整頓和加強統計工作的報告》,同意恢複國家統計局,直屬國務院。。。。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9B%BD%E5%AE%B6%E7%BB%9F%E8%AE%A1%E5%B1%80
“文革期間,。。。1969年12月,撤銷國家統計局,大批幹部被下放到湖北襄樊的國家計委“五七”幹校勞動。從1967年到1969年,自中央到地方,絕大多數統計機構被撤銷[5]。
”1970年4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指示:“統計工作不能取消,統計機構還要有,基本統計還是要搞的,但不能搞繁瑣哲學。” 1970年6月22日,國家計劃委員會革命委員會生產組下設統計組,隨後逐步恢複基本統計製度[6][7]。
“1978年3月21日,國務院通知: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直屬國務院。隨後任命陳先為國家統計局局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恢複統計局,作為同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8][3][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是國務院直屬機構,成立於1952年8月。
1952年,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全體會議決定成立國家統計局。主管全國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擬定統計工作法規、統計改革和統計現代化建設規劃以及國家統計調查計劃,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各地區、各部門的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監督檢查統計法律法規的實施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查到的數據,希望有人能從曆史背景和統計方麵解釋一下。
知乎用戶
基數太少,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太多,集中發展重工業就是這樣的結果。
當然,這種增長不一定是有效增長。
反過來看,您之所以會有疑問,可能或多或少和當時中國的政治背景有關係。
(基於現價;GDP/百萬元;人均/元;增長率/%)
年份 GDP(本幣) GDP名義增長率 GDP實際增長率
1978 364,522 13.2 11.7
1977 322,105 8.8 7.6
1976 296,147 -1.7 -1.6
1975 301,311 7.5 8.7
1974 280,374 2.6 2.3
1973 273,335 8 7.9
1972 253,022 3.9 3.8
1971 243,526 7.7 7.1
1970 226,132 16.2 19.4
1969 194,578 12.5 16.9
1968 173,016 -2.8 -4.1
1967 178,028 -5 -5.7
1966 187,308 9.1 10.7
1965 171,720 18 17
1964 145,554 17.7 18.3
1963 123,637 7.4 10.2
1962 115,124 -5.7 -5.6
1961 122,094 -16.2 -27.3
1960 145,747 1.2 -0.3
1959 144,036 10.1 8.8
1958 130,821 22.3 21.3
1957 106,929 3.9 5.1
1956 102,898 13 15
1955 91,078 6 6.8
1954 85,938 4.3 4.2
1953 82,419 21.4 15.6
1952 67,900 - -
1992年8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係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中國實行SNA體係,GDP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完全擯棄MPS核算體係,徹底轉向SNA,增強了中國經濟與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可比性。
1952年~1978年曆年主要GDP指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GDP/6689443
根據所有的統計機構數據,2014年,中國的GDP為8萬多億美元,2024年為19萬億美元,10年增長幅度為230%,也就是差不多每年10%,而中國公布的數據是每年平均增長6點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