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中國退休後來美國,仔細想想還是回中國好
我是在中國退休後,帶著對女兒新生活的祝福來到美國加州奇諾市的。兩年前,我和太太來到這裏,參加了女兒的博士畢業典禮,見證了她結婚的幸福時刻。一年後,女兒分娩,我們迎來了外孫女。如今外孫女快一歲,到了入托的年齡,我們計劃近期回國。這兩年多在奇諾市的生活,有家庭的溫馨、新奇的體驗和旅行的樂趣,但深思熟慮後,我還是覺得回到中國更適合我們。
奇諾市安靜宜居,街道整潔,社區安全。女兒的家在綠樹掩映的郊區,環境舒適。外孫女的出生是我們最大的歡樂,每天陪她玩耍、看她蹣跚學步,日子充滿幸福。為了支持女兒的家庭,我們全心照顧外孫女和家務,感到充實。我們還參加了奇諾成人學校的免費英語班,我報讀了兩期電腦班,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和老師。班級聚餐和多元文化節讓我唱歌、跳舞、展示中國書法和繪畫,弘揚了中國文化。我們偶爾去老年中心和圖書館,參加活動或借閱書籍。旅行也豐富了生活,拉斯維加斯的繁華、火焰穀的奇景、洛杉磯雪山的壯美、夏威夷的海灘,都留下美好回憶。
然而,文化和語言的隔閡讓我們感到不適。女婿是土生土長的亞裔美國人,性格溫和,但語言和文化差異讓交流困難。他習慣美國式的直白,我們偏向中國式的含蓄,尤其在帶孩子的問題上,他對我們的方式常有責難,比如覺得我們太寵孩子或喂食方式不科學。他的態度讓我們覺得難以接受,覺得自己的付出未被理解。這些摩擦讓我們感到難以融入。英語學習的進步有限,社區活動因語言不通顯得局促。節日時,我懷念中國春節的熱鬧,親友團聚的溫暖在美國難以再現。
美國的生活方式也有些不適應。奇諾市的超市方便,但缺少中國市場的煙火氣。我懷念國內早市的喧囂、街頭小吃的香味。太太常說,這裏的中餐再精致,也比不上家鄉的味道。相比之下,中國的退休生活更適合我們——醫療熟悉、養老服務完善,還有老朋友的陪伴。我們可以散步、聊天,過上自在的晚年。
這兩年在奇諾市的經曆無比珍貴,陪伴女兒和外孫女的成長,學習新技能,結識新朋友,旅行探奇,都是寶貴的回憶。盡管女婿與我們有分歧,但他對家庭的責任讓我們欣慰。但中國的家始終是我們的根,那裏有熟悉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近期我們將回國,帶著這些回憶,回到熟悉的土地,開啟退休生活的下一章。
當然到底哪邊好因人而異,假如你特喜歡美國,經濟上又能獨立,會開車,語言也沒問題,留下來也還行。
其中一個地區是衝繩。研究人員認為衝繩人長壽的原因之一是:老人和大家庭住在一起。這樣,既有生活的意義(幫忙做家務、看孩子),又不孤獨。心理健康有助於身體健康。心情不好會導致身體出問題。
有一個形容美國的說法:“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老人的墳墓。” 在美國,人老了身體不方便以後,想住到下一輩家裏是幾乎不可能的。住進老人院,就跟家庭、親戚、熟人來往很少。社會往往寧願閉著眼睛,不去想人生最後那個階段。
記得過去看過一個電視連續劇《Frasier》,無線電台工作人員 Roz 被法庭判決,做義工。她選擇的義工方式是到老人院給孤獨的老人朗讀書。有好幾次,都是念著念著,老人就死了。
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是兩代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句話:各自負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