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遙遠而神秘的國度-伊朗 1

(2025-09-05 20:20:14) 下一個

遙遠而神秘的國度-伊朗

江湖大道

--------------------------------

題圖:德黑蘭市中心的阿紮迪(自由)塔,是伊朗的地標原點。為紀念波斯帝國2500周年建成於1971年。當時被命名為沙阿(國王)紀念塔Shah's Memorial。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改為現名。

--------------------------------

2025年3月中,我們結束三個多星期的伊朗之行飛抵阿塞拜疆首都巴庫。機場入境處的官員拿著我的護照端詳了半天,和我有了如下的對話。

問:美國人?

 答:是。

 問:去了伊朗?

 答:是。

 問:沒問題?

 答:沒問題。

官員輕輕搖頭微微一笑,在護照上蓋章放行。

其實從開始計劃這次行程開始,類似的問題也或多或少地一直困擾著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朋友們。將近半個世紀以來,伊朗和美國是幾乎不共戴天的敵人。到敵國去訪問,有沒有問題?

但對於世界旅行者來說,伊朗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伊朗,用一句教科書裏的話來說,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明。而幾十年來與美國和很多西方國家直接交往的斷絕又給這個文明古國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使赴伊朗旅行之路更加遙遠。

對訪問伊朗的興趣始自兩年多之前。但那次初始計劃並沒有向前推動多遠就無疾而終。不過自那以後我們對包括中東形勢和美伊關係在內的伊朗信息始終保持著密切關注。2024年夏天,伊朗和以色列因加沙衝突而互轟告一段落局勢趨緩。一些朋友組團,我們受邀入夥。

第一步是申請簽證。提交的最主要的文件是一份名為Resum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al Tourist(特殊遊客簡曆與身份證明)的表格。所謂“特殊”大概就特殊在來自敵對國家了。要填的包括家庭,父母是誰,做什麽的;讀過什麽書,做過什麽事,到過哪些國家,等等。還有社交媒體賬號。表隻有兩頁多,但把申請人的出身成分經曆查了個底兒掉。

伊朗和美國沒有外交關係,簽證申請是通過導遊送到伊朗相關部門,審查批準以後發出一份簽證代碼Visa Code文件,然後我們自己再把簽證代碼文件,護照影印件,照片和申請費寄到代理伊朗事務的巴基斯坦駐美國大使館,由他們簽發電子簽證。這個過程從2024年7月開始,到2025年2月初完成,曆時半年之久。到2025年2月中,我們這些“特殊遊客”終於成行。

一.德黑蘭

我們淩晨乘坐卡塔爾航空公司的班機從多哈飛抵德黑蘭伊瑪目霍梅尼國際機場。在我們前麵入境的朋友在窗口等了好幾分鍾才被放行。輪到我們倒沒有任何耽擱,很快通過。信息都已經在邊檢的電腦裏,護照上也沒有蓋入境章,一切均在默契之中。

德黑蘭伊瑪目霍梅尼國際機場外景。

取行李過海關,來接機的K先生已經在等我們。和近年來伊朗周邊那些歐亞國家首都作為交通樞紐建成的國際機場相比,霍梅尼機場並不大。其原因自然是因為沒有需要。機場建築倒是比較新,夜裏燈火通明很漂亮。機場是2004年建成的,當時的總統哈塔米出席了完工儀式。但正式啟用那天機場剛降落了第一架飛機就被伊斯蘭革命衛隊給封了,理由是機場的土耳其-奧地利管理公司和以色列有關係,由他們管理威脅國家安全。革命衛隊把坦克開上跑道,起飛戰機把第二架進場的飛機押到伊斯法罕降落,並放出話來誰再敢降落就把誰打下來。就這樣機場關閉了一年,到2005年4月機場由四家伊朗航空公司組成的集團管理後才重新開放。目前使用這個機場的主要是伊朗自己的和中東西亞地區國家的航空公司,沒有西方國家的主要航空公司飛這裏。

在機場買了手機SIM卡出來已經4點多了。K先生領我們到機場對麵的一個酒店大堂短暫休息。這個酒店富麗堂皇,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五星級酒店並無二致。早飯後導遊Javad來酒店接,我們的伊朗之行正式開始。

Javad是地道的伊朗人,土木工程師出身,曾經參加過波斯灣油氣工程和中國修建的高鐵(還未完工)的建設,後來改做導遊,成為伊朗少數幾位有資格接待美英遊客的導遊經理。Javad具有出眾的語言天分。雖然從未出過國,卻能講五六種語言。特別是能說一口雖然帶一點口音但流利的漢語,而且能讀能寫,說是從和中國工程師合作修高鐵時開始學的。雖然是半路出家的導遊,但他對伊朗的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旅途中所有參觀都由他講解。Javad對人熱情,對事認真負責,頗得團友的好評。

德黑蘭是伊朗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位居世界超級大都市之列,其都市區有超過一千六百萬人口,約占伊朗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德黑蘭給人的最初印象是建築較陳舊,交通非常擁堵,空氣質量差。據說德黑蘭道路的機動車設計容量是三十萬輛,現在卻有五百萬輛車在路上行駛。眾多的汽車也是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

德黑蘭街頭。

古勒斯坦宮

德黑蘭作為文明古國伊朗首都的曆史可以說是比較短的。在伊朗六千年的曆史中誕生過很多王國和三個統治橫跨歐亞廣大疆域和眾多民族的龐大波斯帝國,但直到近代德黑蘭從來沒有成為過中心城市和王國或帝國的首都。到1786年,德黑蘭才被卡紮爾Qajar王朝的開國君主阿迦·穆罕默德·汗·卡紮爾Agha Mohammad Khan Qajar選為伊朗王國的首都。卡紮爾王朝是伊朗曆史上倒數第二個王朝,從1789年開始統治伊朗直到1925年被巴列維Pahlavi王朝所取代。作為卡紮爾王朝的王宮,古勒斯坦宮Golestan Palace(Golestan在波斯文中意為玫瑰園)是我們在伊朗參觀的第一個皇宮,也是年代最近的皇宮。

古勒斯坦宮原為十四世紀初修建的皇家城堡,十八世紀晚期成為皇宮之後經過多次改建。到了巴列維時代,國王為自己修建了新的宮殿,古勒斯坦宮成為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前後兩代國王的加冕典禮都在這裏舉行。與前朝相比,巴列維王朝更加西化。在老巴列維統治期間古勒斯坦宮的很多建築被認為形式太過老舊而被拆毀。下麵三圖為古勒斯坦宮的園林和建築。

古勒斯坦宮的園林和宮殿。

古勒斯坦宮宮殿外牆。

古勒斯坦宮的瓷磚壁畫。

古勒斯坦宮的薩拉姆廳Salam Hall。伊朗人見麵打招呼會說Salam。從這個大廳的陳設和名稱來看應該是接見和招待來賓用的。

古勒斯坦宮的建築外部顯示濃鬱的波斯風格,特別是眾多色彩絢麗圖案精美的瓷磚壁畫。但宮殿內部卻是波西合璧,如上圖的薩拉姆大廳中幾座巨大的帶有波斯風格裝飾的西式水晶吊燈,以及西式家具。18-20世紀西方勢力,尤其是英國和俄國,已經對伊朗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王室生活的西化也可以算是這些影響的一個方麵吧。

伊斯蘭革命和美國大使館

外國遊客到德黑蘭的一個必遊之地是位於市中心的前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美國大使館領事館在全世界有很多,但因曆史事件而出名的大概沒有哪個比得上德黑蘭大使館了。

二十世紀四十到七十年代,伊朗的統治者是巴列維王朝的二代君主,國王(波斯語稱作Shah,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Mohammad Reza Pahlavi。1941年,英國和蘇聯為打通援助蘇聯的陸上交通線而入侵親德的伊朗,強迫老國王退位,由穆罕默德繼位,其時伊朗還是一個非常貧困落後的國家。穆罕默德在瑞士受教育,據說11歲的他到那所寄宿學校的第一天就要求他的同學在見到他時要立正敬禮,就像他在伊朗得到的待遇一樣,結果遭到各國同學的譏笑並被一位美國孩子揍了一頓。不知道他從中得到是西方的平等教育還是他積弱的祖國被欺淩的教訓。但無論如何穆罕默德比他的前輩更加親西方。他在1963年發起被稱為“白色革命”的社會改革,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給婦女以選舉權,推動教育,改善醫療,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級學校的在學學生人數都成倍增加,其中大學生人數增加了五倍。全國識字率從26%提高到42%。婦女除獲得選舉權外還被選入各級政府,成為律師和法官。同時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還大力推進工業化和軍事現代化。1970年代初爆發的石油危機使世界油價和包括伊朗在內的產油國收入大漲。在石油助力下,伊朗的人均GDP從1963年的170美元增長到了1977年的2060美元,14年間增長了驚人的11倍,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國力的強大也使伊朗能夠采購包括F-14戰機在內的西方先進武器,使伊朗成為中東地區的強權之一。

在外交上,除了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及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外,伊朗也與以色列建立和保持關係。

但這超級繁榮掩蓋不住背後嚴重的社會危機。白色革命的社會改革遭到勢力強大的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和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和抵製。1963-64年伊朗各地爆發多起神學生的抗議示威並引發流血騷亂。霍梅尼成為抗議活動的領袖並被伊朗政府驅逐出境。巴列維政府對示威采取鐵腕鎮壓手段,造成數百人到上萬人在示威中死亡(依不同的數字來源)。伊朗各級官員的腐敗,政府的高壓政策,以及並不成功的土地改革也加劇了社會危機。

1978年1月,一個偶發事件 - 德黑蘭一家報紙發表一篇文章指控霍梅尼是同性戀,吸毒和英國間諜 - 成為伊朗危機的導火索。文章馬上引來神職人員的抗議並在政府的鎮壓下不斷升級。當年9月8日星期五,軍警在德黑蘭的廣場Jaleh Square對抗議群眾開槍造成近百人死亡,史稱黑色星期五。這一事件被認為是一個曆史轉折點,巴列維王朝和伊朗的命運已定。1979年1月16日,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離開伊朗流亡國外,伊朗兩千多年的王朝曆史終結。兩個星期後,霍梅尼從法國乘專機返國,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自任最高領袖。伊朗的曆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一手將腐朽沒落的奧斯曼伊斯蘭封建帝國改造成為世俗的土耳其共和國。這是近代曆史上改造一個伊斯蘭政教合一的國家的唯一成功例子。巴列維推動白色革命時也許沒打算走那麽遠,肯定不準備放棄自己對伊朗的統治。但僅僅是要放鬆一些伊斯蘭教對社會的束縛就搞丟了自己的王位,最後落得一個流亡海外,客死他鄉的下場。伊斯蘭教的能量實在不容低估。

導遊Javad對巴列維王朝的評價很低,批評政府腐敗,貧富嚴重不均,普通民眾沒有從國家經濟發展中得到好處。普通伊朗人對當年社會的評論可以說是伊斯蘭革命的一個可信的注腳了。近年來有人談論如果伊朗目前的政權倒台現居美國的巴列維王朝的王子回國執政的可能性。但從Javad的評論來看,巴列維王朝複辟的民意基礎可能並不堅實。即使人們懷念革命前的自由與開放,也未必想真正回到舊時的生活。

1979年11月4日,大批伊朗穆斯林學生衝進德黑蘭美國大使館,將53名美國外交官扣作人質長達444天。這一嚴重違反國際法的事件為其後40多年的美伊關係定下了基調。

當美伊關於人質的談判陷入僵局之時,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批準了鷹爪行動Operation Eagle Claw ,派出特種部隊解救人質。1980年4月24日,美軍飛機和直升機降落在伊朗東部的沙漠中準備進入德黑蘭營救人質,但由於沙塵暴和直升機事故導致行動失敗。卡特在處理人質危機時的軟弱表現特別是解救行動的失敗被普遍認為是他在1980年競選連任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穆斯林學生衝進大使館時,有六名在使館外的地點辦公的美國外交官設法逃到加拿大大使官邸中受到保護。他們在隱藏了79天之後在CIA組織的營救行動中成功混出伊朗。這個故事被再現於好萊塢電影《Argo》中。

德黑蘭原美國大使館建築。

一整個街區的使館院牆上畫滿了反美宣傳畫。這是其中幾幅,表現的是毒蛇毒蘋果的化身CNN,911事件重創金元帝國,和畫成骷髏的自由女神像。很遺憾沒有機會問導遊Javad今天的伊朗人如何看待當年占領美國大使館這個嚴重違反國際法的事件。

伊朗國家博物館

伊朗是個有6000年(亦有說7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伊朗國家博物館展出了伊朗考古的精品。

公元前5200-4800年石器-青銅器時代的陶罐。

青銅時代的古波斯都城Jiroft出土的銅牛。公元前2600-2400。

居魯士陶鼓Cyrus Cylinder。居魯士是波斯帝國的開國君主。這件用陶土製成的圓柱體於1879年在今天伊拉克境內的巴比倫王國遺址內出土。巴比倫王國於公元前539年被居魯士的波斯帝國所滅。陶鼓上的文字是巴比倫的閃族文字,其內容是對居魯士大帝豐功偉績的歌頌,表達對各民族的寬容和對被廢黜的巴比倫國王的罪行的譴責,以及居魯士政策的說明。這件文物的真品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曾於2010年在伊朗國家博物館展出八個月。

博物館內那些早至公元前5000年的文物令人驚歎不已。導遊Javad作講解時說了一段很深刻的話。他說,文明並不取決於幾件文物,文明是社會,要有人聚居,形成村落或城鎮,有分工,有製度,有管理,才有文明。很有道理。

雖然國家博物館的館藏很豐富,但建築內部陳設相當簡樸,參觀的人也很少。外國遊客當然幾乎沒有,奇怪的是伊朗人也不多。

當晚在德黑蘭的伊朗購物中心Iran Mall吃晚飯。這是一個裝潢波西合璧的高檔購物中心,是我們整個伊朗行程中見過的最豪華的購物休閑場所,裏麵的商品也相當昂貴,與我們後來在此行中接觸到的普通伊朗人購物的場所以及商品不可同日而語,顯然服務對象也完全不同。不過在這個高檔購物中心購物吃飯的人還不少。

第二天一早,我們離開德黑蘭,開始了環繞伊朗的旅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請問可否推薦一下你的導遊團?
江湖大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滄浪一羽' 的評論 : 謝謝閱讀點讚!
滄浪一羽 回複 悄悄話 為博主如此認真寫作點讚!受教了。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