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哲元大刀隊英勇抗日的故事背後,掩蓋著一個至今仍不為人所知的曆史事實。即是否29軍一直在堅守在喜峰口長城線。實際上,宋哲元部隊在喜峰口兩道關門抗戰時間僅一晝夜。3月10日喜峰口及附近長城線全部失守,宋哲元部隊退到關內第二線(老婆山一線)。此曆史事實,在當時部隊的曖昧報告,戰史研究者的疏忽考證,和媒體的清一色抗日宣傳報道下被塵封至今。以下是筆者運用國內戰史原始料,和日軍檔案記錄對此問題的綜合考證。】
3.4. 3月10日第二關門攻擊
3.4.1中國方麵史料記錄
3月10日,日軍的第二關門攻擊,是爭奪喜峰口戰鬥的高潮,戰鬥最為激烈。
《抗日戰史》《灤東及長城作戰》中有如下第二關門戰鬥的記述:
三月十日六時,敵三千餘在炮火掩護下,分向喜峰口兩側陣地猛攻,守軍奮勇抵抗,往返爭奪至烈。同時敵以大部兵力藉炮火掩護向喜峰口西北高地及小喜峰口陣地猛攻,趙旅長以西北兩陣地關係重大,乃率第一一零旅第二二零團之第一營增加,衝鋒十餘次,擊斃敵甚眾,敵勢遂挫,我亦陣亡營長王寶良、連長王廷立、排長郭銀鑄等八員,傷旅長趙登禹以下官兵四百餘人[1]♦。
我喜峰口一帶戰事,由昨至今仍甚激烈。查敵人目的,對於喜峰口,意在必取,以日兵兩旅團為基本,並附偽軍,計共約三萬人之譜,由董家口鐵門關喜峰口向我全線猛攻。我馮師複將全部加入喜峰口一帶陣地,張自忠師亦全部增援,…。兩日以來,受敵猛烈炮火,我官兵傷亡甚眾,計受傷旅長趙登禹一員,營長石振綱一員,除督飭所部拚死抵抗外特聞。民國二十二年三月十日[2]*。
…今早六時敵向我猛攻一小時[3]。被我擊退。現仍在對峙中。…現我軍已準備迂回以期殲滅該敵。
另外《長城各口之戰》內容和以上基本同樣,都沒有提到喜峰口第二關門的陷落。不同處為結果“敵氣稍餒逐漸退去”,戰果為“死敵七百餘”24頁。以上是記錄3月10日,喜峰口第二關門作戰的幾種基本資料。特征是內容曖昧,報告了激戰狀況和損失,而對關門失守的戰鬥結果避之不提。從“敵氣稍餒逐漸退去”, “敵勢遂挫”的文麵理解,長城和第二關門並沒有陷落。
第二關門到底是在堅守中還是已失陷?不僅軍內消息,民間媒體也同樣都未觸及過喜峰口失陷的事實。此曖昧的戰果報告,甚至連總攬戰局的蔣介石委員長都被蒙在鼓裏,回電何應欽雲“古北口喜峰口如未失守應對各報聲明,以免倭寇宣傳”( 典藏號:002-010200-00079-047)雲雲。可是結果是此“未失守”正式聲明,並不見任何報刊。
實際上,戰鬥記錄中,對外未采錄的10日20時前線戰況報告,曾晦澀地記錄了喜峰口失守之事。雲
“今晨敵約千名,分向我喜峰口及鐵門關陣地進攻。彼時(次)肉搏數十次,我右翼陣線稍向後移於老婆山。我趙旅長督戰受輕傷。王營長寶良陣亡。傷亡官兵約五百餘名,敵則倍之。刻仍對峙中。趙旅第二一七團(王團)第二一八團(仝團)…刻均在喜峰口”[4]。
比較一下內容(肉搏數十次,趙登禹負傷,與敵在喜峰口對峙中等)可知,此10日晚的電文是之後所有記錄的根據。但最重要的一點被之後所有戰史記錄忽視,省略,即“我右翼陣線稍向後移於老婆山”一句。老婆山是關內地名,與長城線日軍對峙的宋哲元軍第二道防線。亦是日軍沒有關東軍司令部命令不可擅自侵入的,中華民國河北省地段。此一句足可以證明包括關口在內的長城線10日晨已失守。
以上可以看到,關於喜峰口的失守,原始的電報檔案中曾有過記錄,但文字表現晦澀,一般人很難理解。又加上“刻仍對峙中” “刻均在喜峰口”等裝潢表現,結果此喜峰口失守的重大結果,被所有戰史記錄忽視,一直至今天。當然沉醉在趙登禹大刀隊報捷的假新聞中的國民全體,更不會知道這個事實。媒體全體和所有國民都認為宋哲元軍至始至終,一直在長城線上堅守,抗擊日軍。
據筆者調查,唯一提到“服部隊占喜峰口”之事實的中文報刊,是日係的偽滿洲國《大同報》。總之,在對宋哲元部英勇看展的宣傳攻勢下,喜峰口失守,是一個軍和媒體故意遮掩的話題。
Figure 3此照應是3月10日,從第一關門附近出擊時的狀況 『旭川第七師団』115頁
喜峰口到底是否失守?結果隻能從日軍記錄中才能判明。擔任攻擊喜峰口關門的鬆野尾大隊(Ⅰ/27i),3月9日已基本控製了第一關門,有關第二天3月10日的戰況,旅團戰鬥詳報記錄如下:
步兵第二十七聯隊第一大隊與新增加的山炮兵分隊拂曉對敵第二線陣地展開攻擊。(昨日)從第一関門退卻之敵依仗關門後方斷崖高地有利地形頑強抵抗,利用手榴彈巧妙迎戰,使我前進受阻。為此,工兵中隊排除道路障礙使山炮中隊前進到第一線,在敵彈雨封鎖下於本道兩側河灘布陣射擊,援助我步兵突擊。1100先奪取本道東側高地,正午稍過又奪取西側高地,部隊趁勢進入喜峰口市街地對同地實施掃蕩。此日作戰中0900曾要求飛機對敵陣地轟炸,以協助戰鬥。
此日戰鬥中鬆野尾部隊於正午1200 控製了第二關門和兩側高地,之後乘勝追擊掃蕩了喜峰口鎮。完全占領了喜峰口要塞。戰鬥戰果記錄為友軍戰死11名,負傷30名 ,敵遺棄屍體不下100具 [5]♦。
下圖是戰鬥之後,日軍從喜峰口鎮方向拍攝的第二關門附近實況。可看到第二關門並沒有第一關門那樣的大型城壁建築,利用的主要是兩側的天險。圖中的建築日軍稱關口無名廟,或關帝廟。可居高臨下封鎖河床道路。照片兩側記有文字為:
“3月10日敵以此廟為據點,強韌堅持抵抗,廟內及眼前山腹一帶橫屍累累,遺棄兵器無數。中央小河流水,被死馬之血染紅。占領後敵實施了數次逆襲,企圖奪回關門”[6]。
3.4.3.下麵是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的記錄(要旨)
第二關門兩側皆為300米以上的高地,若不占領頂峰,不可能製第二關門之敵於死地。兩側高地至少有一至二中隊敵兵把守。第二關門的關帝廟中有掩蓋機槍陣地,後方還有數門迫擊炮。…第一關門被敵用土袋等障礙物填死。工兵中隊連夜將其排除,打開了通路。通往第二關門的狹路上也充滿人工障礙物,被炮兵排除。0500前。增援步兵一中隊(欠一小隊)到達,先遣隊終於有了三個中隊兵力,名副其實地接近了一大隊編製,但對付當麵眾敵,人數還遠遠不夠。
攻擊部署非常簡單,以步兵一中隊(欠一小隊)為右第一線攻擊第二關門西側高地,步兵一中隊(欠一小隊)為左第一線攻擊東側高地及關門。剩下的兩小隊,一為預備隊,一為炮兵掩護。機槍中隊主力在左,一部配置於右。炮兵在北方三家子附近進行援護射擊。步兵山炮一門前進到第一關門西側田地,步兵炮一門設在第一關門城壁之後。
最初的進攻,由於步炮不能緊密協同,突擊隊不能如意前進,特別是本道關帝廟的敵機槍,以準確的射擊對我步兵前進形成極大威脅。
在第一關門城壁上的高森炮兵少佐,看到此狀,命令山炮前進到關門內設陣地,可是關門內是敵火力十字交叉封鎖範圍,將山炮推向此地實屬冒險中的冒險。山炮中隊是從冷口晝夜兼行剛剛趕到的部隊,沒有猶豫接受了任務,馬未卸駕一直衝到離敵機槍約300米外河灘,此布陣終於將敵機槍粉碎[7]。在這壯烈的行為激勵下,步兵於1130,突入關帝廟敵陣。同時兩側高地也經格鬥被我所占領。此日戰鬥完全屬於正麵強襲。交戰之敵約3-4000名,偵查機確認,1230向西南方退卻。攜帶多數迫擊炮。是39師部隊。戰鬥中敵遺棄屍體150具,我死7名,負傷20名,軍馬戰死4匹[8]。
3月10戰鬥中,工兵隊為步兵,炮兵的前進排除障礙,修補道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月9日號稱占領了第一關門的鬆野尾大隊,實際上隻控製了關門東方的長城線,並沒有進入關門城池掃蕩。所以城池內還有少數潛伏之敵,且城門通路被完全封死。為此,擔任為前進部隊開路的工兵第三小隊,0300攜帶器材向第一關門口隱蔽匍匐前進。0500到達第一關門外。在步兵掩護下開始排除土袋等障礙。察覺到動靜的城內守軍立刻前來襲擊阻止,被掩護部隊擊退(敵死亡4名),工兵隊將第一門洞的障礙物排除後。向中央門洞前進(第一關門為三重城壁構造,共有三道門)。此時守敵放棄第一關門,退向南方第二關門方向。午前8時,第一關門城池一帶被我軍完全占領。第三中隊步兵從關門城池出發,沿長城線開始攻擊關口西方高地之敵。
在占領第一關門同時,先遣隊主力於未明0600開始,對第二關門東側的第二線長城展開攻擊。第二關門在第一關門南方近一公裏處,兩側長城沿險峻山脊修建,可居高臨下夾擊第二 關口。
此時占領第二關門一帶高地要害之敵部隊,借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對攻擊部隊進行了有效瞄準射擊。另外第一關門西側高地之敵對第一,第二關門的俯瞰射擊與其配合,形成十字交叉火力網。由於此火力網和敵山炮,迫擊炮等重火器的封鎖,攻擊第二線長城東側高地的鬆野尾部第一中隊步兵死傷不斷增加。地形不利和友軍炮兵支援射擊的無效,使第一次攻擊頓挫。
為了打開戰鬥局麵,有必要將炮兵挺近到敵防禦工事正麵射擊。工兵中隊按第三小隊長建議,開始在敵火力封鎖下排除敵設置在第一關門南部河灘的(灤河支流)木材,車輛,土袋等障礙物,0930排除成功。排除作業中,0900,桃井,丸山兩工兵伍長受炮創戰死。
障礙物被清除後,兩門步兵山炮前進到第一關門南部河灘地,在至近距離協助步兵對第二關門展開緊密步炮協同攻擊,1130步兵終於將第二關門兩側高地長城線占領,第二關門陷落。
工兵隊戰報稱“本日戰鬥中敵依據天險地形和堅磊工事抵抗,其陣地固若金湯,抵抗亦相當英勇”。能及時排除道路障礙,使炮兵前進到第一線實施緊密步炮協同作戰是10日戰鬥的成功要素。
第二關門陷落後,敵守軍萬福麟部開始全麵撤退。據偵察機報告,1230交戰之敵約5000名,向西南退卻,尾部在張家店子附近。擁有多數迫擊炮(69頁)。
3月10日1400,攻堅戰結束後,工兵隊接到位置於第二關門東側高地的先遣隊長如下命令:
與我交戰之敵為萬福麟指揮的二十九,三〇旅。先遣隊一部分繼續占領喜峰口北部關門附近,主力撤回三家子集結。守備部署為第一中隊的一小隊守第二關門東側高地,第三中隊一小隊守西側高地,機槍隊位置於(第二)關門望樓對喜峰口(鎮)方向警戒。乘馬討伐隊進入營房對潘家口方向警戒。炮兵停留在現地做好對喜峰口鎮射擊準備。工兵隊為第一,第三中隊警戒陣地修補後方交通路[9]。
以上鬆野尾先遣隊長的命令是長城守衛的防禦部署。工兵中隊至日暮前,為堅守高地的第三中隊進行了後方道路補修,1930返回關外恒城子大隊本部。
此段工兵的記錄,對戰鬥過程描寫的最詳細。問題是敵情把握不準確,按旅團通報,一直認為是萬福麟東北軍在抵抗作戰。
3.4.5.步兵炮山炮小隊的戰鬥記錄(要旨)
3月10日 0600,先遣隊向第二關門方向開始攻擊前進。步兵曲射炮小隊由莊司曹長代理指揮,從昨日占領的長城線陣地猛烈射擊喜峰口鎮內之敵和第二關門東方高地敵陣地。效果甚大。午前10時,協助左第一線第一中隊攻擊,射擊第二關門東方高地之敵,步炮協同作戰緊密,使步兵行動順利。
山炮小隊長受命指揮本隊和步兵第二十六聯隊山炮〈淩晨到達〉,…0830前進到第一關門西北側占領陣地,協助右翼第三中隊攻擊喜峰口第一關門西側高地敵陣地。…之後又協助第一中隊方麵攻擊,在敵彈雨下向第二關門東南側河灘變換陣地,對第二長城線東方高地之敵從正麵猛射,使敵始終不能抬頭有效協助了第一中隊攻擊。午前10時25分,敵重迫擊炮彈飛來炸裂,步兵第二十六聯隊山炮兵分隊長山內軍曹和同分隊第三炮手大泉一等兵戰死。激戰持續數小時,午後1時30分,占領第二關門及東側及西南兩側高地。
從戰鬥詳報和作戰地圖中可確認,此日參加戰鬥的步兵炮山炮小隊〈大隊所屬炮兵〉,共有山炮兩門,增加的一門為步兵第二十六聯隊所屬,曲射步兵炮兩門。步兵炮隊兵力25名,山炮隊兵力18名,共戰死兩名,負傷兩名。耗費步兵炮彈178發,山炮彈147發。
此處提及到的在彈雨下向第二關門東南側河灘變換陣地之舉,即前出服部旅團長等提到的山炮隊冒險推進。死亡者山內軍曹和大泉一等兵,都是二十六聯隊山炮分隊所屬。兩門山炮的指揮者,是第二十七聯隊步兵炮小隊長安倍清中尉[10]。
此外,此戰報沒有提到,旅團所屬的野炮兵第二大隊的九門炮(6門野炮,3門山炮),此日也在長城第一關門外陣地遠距離射擊,協助了整個戰鬥。10日午前第一回進攻的挫折,是因為設在第二關門兩側高地和第二關門正麵關帝廟的敵機槍,迫擊炮的交叉火力封鎖。由於地形和視野關係,炮兵不能完全壓製敵封鎖射擊。打開此局麵的,即是步兵的兩門山炮在敵交叉火力封鎖下大膽前進到第一關門東南側河灘地布陣的舉動。兩門山炮,從正麵近距離破壞了關帝廟敵機槍的掩蓋陣地,為攻克喜峰口戰鬥立下大功。此冒險挺進中,排除障礙時工兵兩名,射擊時炮兵兩名死亡。占領了全部長城線和第二關門後,步兵部隊趁勢進擊掃蕩了喜峰口鎮,之後返回長城線進入守備,炮兵等其餘部隊則奉命返回第一關門北側(關外)露營。
以上是日軍各種檔案資料記錄的3月10日喜峰口第二關門攻擊戰。對內容可以作交叉檢證。激戰的結果,鬆野尾部隊於1200 ,控製了第一,第二關門兩側的高地,完全占領了喜峰口,並掃蕩了關內的喜峰口鎮。參加戰鬥的是鬆野尾先遣隊的步兵,炮兵,工兵等混成部隊約800餘名,有關死傷,旅團戰鬥詳報,服部記錄等多少有些出入。根據熱河作戰全部結束後的最終的統計表,可確認此日戰鬥中,日軍戰死10名,負傷27名[11],其中4名死亡者,是炮兵冒險挺近戰術的損失。守軍(二十九軍)遺棄屍體不下100具。
至此喜峰口長城一線全部淪陷,日軍開始轉入長城守備態勢。關於國軍的失利和撤退,雖各種記錄,報道避忌論及,但如上所述,曾有過記錄。實際上從軍的內部的作戰地圖也可確認此件。下麵是29軍方麵製作的3月12日前的作戰地圖,從中可明顯看出,3月11日以後,占據長城一線的是日軍部隊,國軍的陣地(同瑾瑩團,王治邦旅)在長城線南方一線展開,與長城線敵對峙中。[12]
[1]《抗日戰史13/灤東及長城作戰》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6年,25頁。
[2]「薊縣宋哲元致南京蕭振瀛蒸電(國史館特藏) 」《第二次中日戰爭各重要戰役史料彙編/長城戰役》台灣:國史館,1980年,250頁。
[3] 此戰鬥按日軍記錄是11日淩晨,宋哲元軍對已失守第二關門的逆襲。日軍無傷亡,記錄“敵留下20餘具屍體後敗退”。“準備迂回”指的是11日夜的趙登禹大刀隊對關外日軍駐地的夜襲計劃。
[4] 《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集》(上冊),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233頁。
[5]「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満洲-満洲事変-112,1475-1478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Ref.C14030205600)
[6]「熱河作戦寫真」「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 (附録)」満洲-満洲事変-113,1964頁。(Ref.C14030214200)
[7]服部記錄此處有錯。前進到關門內的山炮,不是山炮中隊(野炮兵第二大隊)的火炮,按本文後出炮小隊戰鬥詳報記載,是步兵第二十六聯隊的山炮分隊和二十七聯隊的山炮分隊的兩門。死亡者兩名都是步兵第二十六聯隊山炮分隊所屬。
[8]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第二冊、兵書出版社,1934年、224-226頁。
[9]「喜峯口附近戦闘詳報第3號」「工兵第十四大隊第二中隊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満洲-満洲事変-295,64-72頁。(Ref.C14030403800)
[10]「歩兵第27聯隊 第1歩兵砲小隊陣中日誌」2/2満洲-満洲事変-206,1763-1768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 Ref. C14030324300)
[11] 「熱河作戦間戦死傷者一覧表」「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附録)」満洲-満洲事変-113、1848頁,(JACAR:Ref. C14030212800)。
[12] 《長城血戰記》北平東方學社1933年,卷頭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