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些人稱我為“小國主義”研究的專家。似乎有些誇張,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因為我是石橋湛山(1884-1973)研究者,而石橋,在日本若有點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是一個有名的小國主義論者。在百家爭鳴的今天,小國主義論並不為鮮見,可若能主張在戰前,可謂價值連城了。石橋的小國主義之可貴就在於此。出現在舉國一致的大日本時代。
在今天,趨向和平的小國主義常和“反戰”思想、“反帝國主義”論相提並論。也有人幹脆說它是一種“外交論”。可我想這種政治的美化恰恰遮掩了石橋思想的光輝。固然,石橋從1910年代就是一個反戰、廢除軍備論者,主張放棄日本的殖民地和特殊權益。但實際上,他的真本領卻不在於此。戰前作為一名經濟評論家,他的小國主義的妙意,更在其經濟論中。
日本近代化的最大命題,可謂能否克服“國土狹窄,資源貧乏,人口過剩”之意識,因這種危機認識的普遍存在,才是滋生帝國主義的土壤。又想近代化,又不具備啟動條件,所以隻能到海外去尋找。侵略、擴張在此被稱作自我生存之計。諸如“生命線”、“生存權”、“特殊權益”等,即從此滋長。不解決這個命題,反戰、反帝論再徹底,也不過是一場空言。
石橋的小國主義,就是從經濟理念,方法上給日本指出活路的理論。一句話,很簡單,就是“以人為本的國內生產力發展論”。不要到海外侵略,也不要什麽殖民地,靠人的頭腦,勤勞在國內努力,日本人肯定能吃飽飯。石橋的口號就是完全就業。當然,這種方法還需要國際貿易、世界分業經濟為媒介,需要國際和平的保障。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正是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的方法和理念。維新後,日本搞了大半個世紀的擴張侵略,使上千萬人喪生,換來的隻是一場敗戰。把近代化富國強兵的老本賠個精光,隻剩下四個島,和8000萬饑餓的人口,被逼的不得不走小國之路。大國主義終將敗國,這是近代日本侵略膨脹帶來的教訓。血的教訓。
提起高度經濟成長,中國學者都將其歸功於池田勇人(1899-1965),實際上在戰前就指出這條路,在戰後又使之成為國家經濟理念的設計者和繪圖師,正是石橋湛山。當過大臣,也做過幾天首相。所得倍增計劃之藍本,即出石橋通產大臣時代。
到此,大國主義和小國主義的概念已經很明確。不在國之大小,資源人口多少,且在以民為本還是以國為本的立國方針中。靠人的智慧,勞動創富是小國主義,靠資源、領土、國權發展的是大國主義。從此概念可以說,改革前的中國是大國主義,改革後走的是小國主義之路。判定材料在“人”的可能性,積極性是否能盡情發揮,貴重的勞動是否被充分利用。毛澤東的時代,什麽都靠國家、靠領導,政府大張旗鼓的搞政治、做計劃,而下野的百姓卻死氣沉沉。誰也不努力,也不能努力。一切都交給了國家、黨。連個人的命運都拴在國家權力上。而改革之後,沒有靠資源,也沒有靠領土,靠的是經濟的自由,是出於向上本能的,社會底層人間煥發出的強大動力。如同戰後複興期的日本。
戰後日本人進行了反省,放棄了大國主義。我想,至小康有餘之境,中國也有進行曆史反思的必要。不要去追求什麽大國模式,也不要楊威耀武。航母,火箭,揮霍的是國民血肉,換取的是世界危機。看看今日的貿易戰爭,爭權稱霸,到底誰有所得?一世紀半前的美國夢,是個人的努力之夢,勞動之夢,成功之夢,而今日的中國夢,一帶一路,其政治含義到底在指向何方?國大,強權的結果,帶來的隻能是個人權利的限製,利益的消減。且記住石橋湛山的名言,“隻要人人有工作,景氣就一定向好”。大國主義絕不是中國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