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的日軍熱河作戰中,有一個至今不為人所知的喇嘛洞之戰。日軍方麵為混成第14旅團(服部兵次郎少將)的第二十五聯隊第二大隊,又稱鯰江支隊,員數555名。中方為東北軍(第四軍團)第116師(16旅,繆澂流少將)。在2月27-3月2日,紗帽山(建昌東南15公裏)戰鬥後,混成第14旅團主力集結於建昌(淩南)南方北章京營子。3月2日奉《混旅作命第122號》命令編成鯰江支隊出發,意圖“擊破幹溝鎮附近之敵(116師)後向界嶺口前進,以確保關門”[1]。
不料鯰江支隊南下第二天3月4日,便在建昌西南25公裏喇嘛洞附近,與東北軍第一一六師第六四五(劉元勳)、六四七團約2700-2800名守軍遭遇,東北軍在喇嘛洞北坤牛營子附近頑強抵抗,兩軍一進一退,僵持不讓,進入苦戰。激戰持續了近3日(實際2日)。由於界嶺口方麵部署變化(步兵第33旅團加入界嶺口戰鬥),鯰江支隊戰鬥中受命脫離戰鬥轉向喜峰口。東北軍繆澂流第116師,也因為消耗殆盡,後方危機自主撤離戰鬥。戰鬥並未有勝負結果。鯰江支隊執意為了收屍,於6日淩晨,冒著零下33度嚴寒發起最後突擊,終於占領了喇嘛洞北側高地,0900宣告自己取得戰鬥勝利。
此戰,鯰江支隊自稱戰果為,敵第一一六師遺棄屍體465具(第116使自報戰損為死亡262名)全麵潰退。繳獲炮一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17挺,步槍291支(步25Ⅱ戰詳,241頁)。第116師記錄戰損為損失炮2門,重機槍1,輕機槍15,步槍330(可見統計數十分接近,東北軍不會像宋哲元那樣扯謊)。但鯰江支隊全體也為此付出重大代價。“戰死傷約1/10,凍傷達1/5”。具體數字為鯰江支隊戰死將兵25名,戰傷39名,失蹤1名,另有需要後送住院治療的重度凍傷患者46名[2]。合計111名。
此數字超出喜峰口宋哲元大刀隊12日夜襲戰的損失(亡19,傷44名)。接近包括喜峰口兩次攻關戰鬥(3月9日-11日),白台子夜襲(3月10日),大刀隊夜襲在內的喜峰口作戰四日間,日軍損失總數的127名。是熱河作戰中第八師團(包括混成第14旅團)各次作戰中單位(步兵大隊)損失最嚴重的一次戰鬥。東北軍與日軍的人員損失比為1/4.7(不包括凍傷數為1/7.8),是所有長城抗戰中戰死比率最接(最低)近的一次出色戰鬥(相比之下,喜峰口戰鬥日中軍隊損失比為1/14,羅文峪為1/30)。但由於老實巴交的東北人不會像宋哲元那樣利用媒體大肆宣傳,此喇嘛洞戰鬥同長山峪的抗戰一樣,雖作戰內容最佳,但現在國內幾乎無人所知。在幾乎所有的抗戰故事中,東北軍至今仍背著消極抗日,拱手讓出東四省的黑鍋。
曆史絕不能當故事講,被宣稱的英雄,借媒體,政治之力肯定都有吹噓,膨脹之麵,而曆史的陰暗角落中,卻埋沒著無數無名的英雄。曆史學的目的,既是不伍同宣傳,故事,以事實揭開曆史的真相。但這種學問的努力,對宣傳機關來說,卻是一種對抗“國家認同建構”的價值觀的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