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璿子

把日子過成詩, 讓生活留著馨香。心中守著愛,筆下的思緒,如仙鶴在藍天下翱翔,自由自在。
(空中璿子博客中璿子原創,轉載或引用請注明出處,謝謝)
個人資料
正文

轉帖:北冰的《試述漢俳是中國詩歌》

(2020-05-13 23:08:26) 下一個

提及唐詩絕律,中國老老少少無不知曉,就連咿呀學語的幼兒都能背誦幾首。再提起漢俳,有的詩人寫了幾十年詩,都沒聽說過這個詞,更不知道漢俳長什麽樣子,局外人更是不知道漢俳是個什麽物件。

    漢俳愛好者或多或少知道,漢俳是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產物,真正誕生於1980年5月30日。這天,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和中國作家協會顧問林林先生,參加接待以大野林火為團長的日本俳人協會訪華團,訪華團贈送鬆尾芭蕉(日本俳聖)、與謝蕪村和正岡子規等曆代俳人的詩集,接待會上,趙樸初先生有感而發,當場作詩三首:

 

上憶土枝翁/囊書相贈許相從/遺愛綠蔭濃

幽穀發蘭馨/上有黃鸝深樹鳴/喜氣迓俳人

綠蔭今雨來/山花枝接海花開/和風起漢俳

 

專家、學者根據趙樸初先生的"和風起漢俳",把這三首詩定為“漢俳”,其形式為每首三句,每句字數分別為5字、7字、5字。

    此後,有人說漢俳是日本詩歌;也有人說漢俳是日本俳句翻譯過來的;更多漢俳愛好者知道漢俳是我們中國詩歌。那麽,當前最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讓所有人明白:“漢俳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是中國詩歌的新詩體”。要想讓所有人心服口服,就必須拿出強有力的證據。

    翻閱《辭海》(2009年10月問世)第六次修訂版沒有“漢俳”一詞,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網絡海尋,眾說紛紜,沒有可靠的依據。還是紙質資料可信度更高,權威人士詮釋更有說服力。經查閱發現中國人民對外協會副會長、 中日文學研究會會長、漢俳創始人之一林林先生說過一句話便是最有力的證據,切不容置疑!這句話是這樣說的:

“古代漢詩是輸出的,現代漢俳是引進後由中國詩人再創造而成的。”(節選自段樂三《漢俳的由來》一文)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1)中國古代漢詩的輸出,成就了日本俳句。這就是說,日本俳句受中國漢詩的影響,是日本詩人在借鑒中國古代五言七言絕律的基礎上,又滲透日本本土詩歌的元素形成發展起來的日本詩歌。

(2)漢俳是中國詩人創造出來的中國詩歌。為什麽這麽說呢?通過對“引進”、“中國詩人”、“再創造而成的”這幾個詞語進行分析推斷,就可以找到答案。特別是“再創造”一詞,實事求是地告訴我們漢俳是中國詩人智慧的結晶。“引進”,說明漢俳是受俳句17音三句(分別為5音、7音和5音)為一首的影響。中國詩人又糅進了中國文化元素即漢詩的韻律而創造出來的中國詩歌,是中國詩苑的一朵嶄新奇葩,並非“完全仿寫”亦或“翻譯”日本俳句。

綜上所述,林林前輩這句話最有分量,最有說服力,也是最可靠的依據。從這句話不難看出:漢俳是中國詩人用漢語言創作的中國詩歌。

    另外,中國漢俳學會會長劉德有先生說:“俳句是俳句;譯成漢語的俳句是譯成漢語的俳句;漢俳是漢俳。它們各不相同的。”(節選段樂三《怎樣認識漢俳》一文)。

由此可知,漢俳不同於俳句,也不是譯成漢語的俳句。漢俳就是漢俳,就是漢民族文化的產物,是中國詩歌的一種。

    還有,中國漢俳學會副會長林岫先生說:它不是日本俳句的簡單移植,而是受俳句催生而成的漢詩新詩體。也就是說,無論格律體還是自由體,皆須是地道的漢詩,而非“洋涇濱”之類。(節選林岫的《和風起漢俳》一文)。

從這段話可知:漢俳是新詩體漢詩,是地地道道的華夏族文化,是中國詩歌的新品種。

    總之,通過漢俳創始人之一林林先生所述,及漢俳學會會長劉德有先生和副會長林岫先生所言,足以有力漢俳是中國詩人用漢語言創作的中國詩歌。漢俳姓漢(段樂三《正確對待漢俳》),無可非議。

    漢俳發展至今,剛好39個年頭,在中國兩千多年的詩歌史上,如同剛出生的新生兒,這就需要廣大漢俳愛好者長期不懈地進行創作、廣泛宣傳與推廣,讓更多人正確了解漢俳,正確認識漢俳,壯大漢俳寫作隊伍,創作高質量漢俳, 漢俳方能茁壯成長,源遠流芳。

(2019年6月6日)

 

個人簡介:

郜玉萍,筆名燕北冰、北冰、胖墩等。河北赤城人,張家口詩詞協會會員,中國格律體新詩協會會員等。“華夏微型詩論壇”創始人之一,“和風漢俳詩社”創始人。《華夏微型詩》主編之一,《和風漢俳》主編、《漢俳詩刊》電子版主編。嚐試過各種詩體的創作, 並有作品獲獎,近幾年致力於漢俳的創作、研究與推廣。詩歌散見於國內外詩刊報紙,有詩入錄國家圖書館、國家文史資料庫及高等院校圖書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