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妹

我喜歡唱歌 尤其是影視劇插曲 我更喜歡寵物 尤其是我家的巴哥犬--嬌妹 人家的別名可是“ 巴界玲(巴哥界的林誌玲)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隻在乎你》by喜妹(內附網摘有關君歌發聲方法解析)

(2020-07-04 18:51:38) 下一個

 

汗顏 今天才知曉 唱了多年的君歌有那麽高深的演唱技藝包含其中 細忖偶像的歌這麽多年被我毀了不少哈

 

 

創作背景

1986年2月21日,由日本音樂人荒木とよひさ、三木たかし為鄧麗君創作的日文單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正式發表,高居日本有線榜第1名長達半年之久,第三度刷新日本有線榜曆史紀錄。

1986年,鄧麗君邀請台灣詞作家慎芝女士為此曲填寫國語歌詞,慎芝將歌曲命名為《我隻在乎你》,並使國語歌詞保留了日語歌詞的原意。隨後鄧麗君使用日語版的伴奏演唱了國語版,歌曲中的合音由鄧麗君親自配唱。錄製國語版本期間,鄧麗君正飽受腎病困擾,雖然丹田發聲會使腰部疼痛,但她仍然以高水準完成了整首作品。
1986年12月28日,歌曲以EP形式於日本發行。1987年1月歌曲收錄在專輯《酒醉的探戈》中於日本發行。1987年4月1日,歌曲被收錄在國語專輯《我隻在乎你》中於香港等地發行。

 

大家都覺得鄧麗君的歌很動聽,究其原因除了嗓音外,從唱法上比較,你就會發現跟她同時代的華人歌手與她相比落後太多。九十年代以後,港台樂壇歌手逐漸意識到唱法先進的重要性,從語言問題也不容忽視,漢語講究字正腔圓,古人對唱曲早已有雲“字清為一絕”,與歐美唱法中發濁音甚至有時故意製造模糊的效果,要求上大相徑庭;再有就是欣賞習慣,平淡自然是中國傳統哲學追求的境界,這些美學原則深深地融入到藝術欣賞的方方麵麵,拿演唱來說 ,如果演唱中文歌曲總是聽到誇張的換氣,刻意地轉音,久而久之耳膜會不舒服,更談不上打動聽眾了。而這恰恰成為一些新生代歌手的通病,為顯示自己的唱法“與國際接軌”,不講究歌曲表達的意境,沒來由的炫技,結果以技害意。 譬如鄧麗君,一聽便知經過了嚴格的聲樂訓練,都有著科學的發聲方法。顫音是利用氣息與喉結的配合,使聲音產生波動感,起伏感。這是抒情歌曲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顫音有很多種類。如周華健的顫音幅度適中,不大不小;齊秦愛用小顫;鄧麗君,張學友則以大顫見長;而日本歌曲的特點是“先直後顫”,即後唱一段直音,再開始顫,幅度由小到大,頻率由慢到快,這需要功夫。 在發聲時,如果氣先與聲出,氣多聲少,就會發出氣聲。它使歌聲更柔媚,更動人心魄。鄧麗君的《在水一方》第一段,林憶蓮的《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第一段也是典型的氣聲唱法。 在中國,通俗唱法大約出現在20年代後期的上海,它真正為廣大民眾喜愛,並開始繁榮,則是1980年前後鄧麗君的歌聲進入大陸後。鄧麗君溫馨撲實的演唱風格,對大陸青年歌手的演唱實踐,或對歌曲的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至今還沒有一個人在藝術成就和影響上能超越過她。可以說“通俗唱法”在表演上突破了某些正宗音樂流派的傳統形式,使歌唱藝術大大放下架子,接近了那些“與音樂無緣”的沒有長出“音樂耳朵”的人們。這就是為麽通俗唱法已經流傳就迅速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所喜愛的緣故。通俗唱法總的來講是從民間和古典的聲樂傳統中發展出來的一種說話似的自然的歌唱發聲形式,主張情真意切,平易近人。歌者雖然在聲音上並不是特別講究,但是他們每每具有個性和表現歌曲的風格特點的能力,並善於通過歌曲和聽眾產生交流。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