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懷古》 (上)
梁溪漁夫
吳墟都會輞川移¹ 申浦河邊日照遲
時見舜山雲霧重 恰逢楚相運消時
城工才半封君歿 政息人亡宮闕夷
珠履三千埋草莽 春申遺恨有誰知²
【背景材料】
1. 輞川,即今日焦溪境內麻皮橋、翟家灣、吳下橋一帶。楚相春申君在淮北黃國故地原有十二縣封邑 ,因中原連年戰亂,公元前242年改封吳墟。吳墟,就是今天常、錫、蘇、滬地區。春申君將封國都邑,設在古芙蓉湖北麵這個水陸交通要衝,應該說是英明抉擇。它不僅位居吳地中樞,而且便於經由水路北上,同楚國首都壽春進行密切聯係。
2. 據《毗陵高山誌》記載,“春申君置田淩河,為上下屯,故築春申城”,“城門內有旗善、中明二亭,明興、洪武13年建鄉,嘉靖間尚存遺址。”在春申君主持之下,首先開掘申浦河、黃昌河、疏浚舜河,南通古芙蓉湖、北達長江,東接五泄可入太湖,西接常州滆湖,成為水陸交通樞紐、農業灌溉區域,建成江南糧倉;城中有“網川街”,城東為歇馬的前後馬岸,城西為西網(輞),城北為江陰申港河魴圩,舜山腳下為春申城之糧倉,為便於糧食水運和陸地交通,並在舜河上建橋,謂之糧莊橋。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屑小李園刺殺,三千門客星散,這一春申君封國的大都會半拉子工程,就此打上了休止符。
《輞川懷古》 (下)
梁溪漁夫
輞川故裏舜山西 昔日黃公舊宅基
遠避兵刀方數載 時逢風雨化瘡痍
嘉靖猶有雙亭在¹ 光緒已無公子祠²
惟有黃昌申浦水³ 長為楚相唱讚詩
【注】
1. 嘉靖,古籍載,明朝嘉靖年間還能見到春申城殘存的亭子。
2. 光緒,指清代光緒年間,紀念春申公子的祠廟已無蹤影,變成了大王廟。
3. 指黃昌河、申浦河兩條由春申君主導開鑿的河道。近四十年長江、太湖水利涵閘的工程建設,公路四通八達,申浦河的作用下降,近年有些河段,逐漸開始淤塞了。隻有黃昌河,依然如故、照樣流淌。
【背景材料】
戰國末期,中原戰亂頻仍。當時的江南尚未及戰亂,相對安定,春申君楚相請求移封江南吳墟,意在為楚國建設一片可靠、安定的大後方基地,以增強楚國之國力。因此苦心經營,開河興修水利,建立大都會,作久遠之計。當年開挖的河道,至今還在發揮著航運、灌溉效益。可見客觀上春申君才是開發江南的功臣! 可惜五年之後,前238年春申君被陰險狡詐的李園害死,江南開發中斷,新建的大都會半拉子工程如同吳宮台榭,成為糜鹿奔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