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歸
一襲青衫一把琴 琴音似訴寂寥心
蹣跚步履瘦長影 風雨街頭夜正深
【注】
作者有位忘年交,年屆九旬,是阿炳的鄰居,阿炳聽到他的吵聲,能喊出名字。他小時候,半夜半夜夢醒常能聽見阿炳拉著二胡,琴聲由遠而近,琴韻蒼涼、悠揚動聽。
聽鬆
一曲琵琶風入鬆 琉璃世界月當空
心隨清韻情難抑 耳聽悲歌觸隱衷
【注】
風入鬆,古琴曲名。內容描寫月夜彈琴如風吹入鬆林的聲音。《樂府詩集·琴曲歌辭四·風入鬆歌》宋 郭茂倩 題解:“《琴集》曰:‘《風入鬆》,晉 嵇康 所作也。’
隱衷,深藏內心、難以啟齒之事。
犯禁
時撥琵琶時拉琴 自編自唱話當今
辭藏機穎言含刺 狷憤心聲屢觸禁
【名人簡介】
瞎子阿炳,名華彥鈞(1893—1950年)無錫東亭、小四房人,是無錫城中心道觀、雷尊殿道長華清和的私生子。從小有父無母、稱父親叫師父,8歲在道觀雷尊殿隨師當小道士。故居及雷尊殿,至今猶存。曾讀私塾,從小研習道教音樂並有突破。能演奏各種樂器,尤擅二胡、琵琶。22歲師父去世,繼承師父遺產為雷尊殿當家道士。因交友不慎,染上嫖娼、吸毒惡習。1927年,雙目失明,淪為街頭藝人,命運坎坷、心靈扭曲,其所譜大量樂曲,係這一時期所創作。1947年後,以賣唱兼修理胡琴為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等,用鋼絲錄音機,為他錄製了《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等3首二胡曲及另3首琵琶曲,得以搶救了這些“絕唱”。瞎子阿炳於1950年12月歿,葬於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地。今遷葬於映山湖西。
楊蔭瀏(1899—1984),無錫人,音樂教育家,字亮卿,號二壯、清如,傑出的中國民族音樂學奠基人。是保留阿炳音樂藝術的主要推手。
【背景材料】
1949年前,江南農村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瞎子在人攙扶下,拉著胡琴走街串巷,賣卦算命,所奏二胡樂曲,一般也都相當動聽。阿炳不算命,靠自己的藝術天賦掙錢;拉一個場子,表演一番後,用自己的一頂禮帽,作為容器,向觀眾求施舍;也逐門逐戶表演,求主人施舍。
1947年,阿炳曾到漁夫故鄉焦溪鎮,。當時我上小學,有幸見過一麵:穿一襲青布長衫,戴一頂舊禮帽,懷抱一把二胡,身背琵琶,至今猶清楚地記得當時模樣。一個世界級的音樂大師,以這種方式求生,真正不可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