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椒之戰
公元前 494年,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水戰,吳越夫椒之戰,在無錫馬山水域暴發,至今尚存吳王擂鼓的戰鼓墩遺址。
當年戰鼓墩 鏖戰血飛紛
鼓破聲將寂 吳王心欲焚
揮戈撾赤地 巨響入青雲
越卒生驚恐 吳兵爭立勳
風雲由此變 勝負立時分
似有神相助 奇墩天下聞
【背景材料】
撾,zhuā 這裏作動詞,意為 敲打,擊。
戰鼓墩,位於馬山桃花村與牛塘交界的“四平灣”。離龍頭渚約三公裏。當年,有一丘林木蔥蘢的小山嘴,插入湖中,方圓百丈,形似巨鼓;用腳蹬地,會發出咚咚鼓聲,故稱“戰鼓墩”。吳王夫差,為報越國欈李殺父之仇,準備率兵伐越。越王勾踐先發製人,率軍直撲吳國駐有重兵的闔閭城。馬山麵積數十平方公裏,是闔閭城的屏障,伍子胥在此練兵。夫椒是馬山島嶼,兩國水軍在夫椒山附近水麵展開激戰。起先形勢於吳軍不利,越軍開始登陸,吳王夫差親擂戰鼓,激勵將士。由於求勝心切、擊鼓過猛,竟將戰鼓擊破,一時鼓聲沉寂;吳王大驚,深恨自己魯莽,擊破戰鼓,不由將鼓槌猛擊土墩,發出巨響,吳王大喜,巨槌猛擊土墩,令衛士以腳踹地,聲如天鼓轟鳴,響徹群山,五湖浪湧,吳軍士氣大振;越軍誤以為吳國來了生力軍,立時氣餒,終於大敗。
“戰鼓墩”便成為名勝古跡。墩上有碑,大書“戰鼓墩”三宇。
這裏山崗連綿、岩石峋嶙,東有“夫山”,西有“椒山’。文革中造反派以為戰鼓墩地下有寶貝,擅自挖掘。結果一無所獲,破壞了地質結構,已無咚咚之聲。近年填湖造路,戰鼓墩已不在湖邊了。
《吳下詠懷》 元•謝應芳
太湖三百裏 流血水雲腥
戰鼓有時歇 漁歌無處聽
飄零孤雁白 慘澹遠山青
題橘音書斷 令人憶洞庭
戰鼓墩
(一)
臨湖戰鼓墩 越甲襲吳軍
碧血橫飛處 至今唯棘榛
(二)
陳兵戰鼓墩 殊死衛吳君
白骨如山積 千秋無一墳
(三)
鷓鴣藏綠叢 戰鼓正咚咚
不忍紅塵劫 悲聲啼碧空
《太湖送別》古風
明•王達
吳越當年曾樹怨 百萬旌旗此中戰
波濤聞與血同流 千古濤聲今尚現
湖南湖北今同宇 吳越英雄作何變
【注】
王達字達善,無錫人士。初以明經授訓導,入國子助教。成祖登極(1403年)參與修洪武實錄,擢編修,進侍讀學士。工書,國朝名賢遺墨有其跡。 有《弇州續稿》、《列卿記》。
篆書 戰鼓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