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棄
(2005-12-03 15:20:13)
下一個
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敢於放棄,是一種生存魄力,更是一種良好心態。
正所謂:有所棄,才有所為;有所為,才有所不為。
人活著,會有許多責任,許多欲望,這些東西沒有不行,沒有會使人生變得輕飄,無意義;多了也不行,這些東西多了,背在背上很沉重,弄得不好會把自己壓垮。河北省國稅局的局長李真在受審時痛悔不已。他說,他當副省長的秘書時,覺得沒有省長的秘書那麽受人尊重;當了省長的秘書,又發現自己不如省委書記的秘書風光;當了省委書記的秘書,還覺得不過癮,不如廳局長們手裏有實權,可以活得更瀟灑。最後他泣不成聲地說:“我是毀在自己的欲望上,我的欲望沒有止境……”和李真一樣毀在欲望沒有止境的還有成克傑、胡長青等等。所以我認為人不能欲望太多,人要懂得取舍,還要學會放棄。
《史記·孟嚐君列傳》裏麵有個食客,孟嚐君問他:“先生遠辱,何以教文?”他淡淡地答道:“我沒有什麽本事,是因為貧窮,到您這裏來,為的是有口飯吃”。此人就是彈鋏而歌的馮諼,在曆史上很有點名氣。他究竟有些什麽能耐呢?據說馮諼歸附孟嚐君之後,並沒有什麽作為。孟嚐君在一個叫薛的地方放了很多貸款,但收不到利息,他認為馮諼沒有什麽特長,不如派他去收收息錢,反正收不到,也無關緊要。沒想到馮諼去了之後,又是買酒又是買牛,把薛地的百姓召集到一起,又是喝酒又是吃肉,一麵把那些還不起本息的借據當眾燒掉,還說這是孟嚐君的意思。百姓們非常感激。孟嚐君卻很不高興,把馮諼喊回去責備了一頓。當時孟嚐君是齊國的宰相,後來他被齊王疏遠罷免,經過薛地時,百姓們置酒置肉,歡聲雷動,夾道歡迎,孟嚐君十分感動。這才認識到了馮諼燒毀借據的目的,是為了讓他贏得民心。我仔細地讀完關於馮諼的這一段之後,發現孟嚐君三千食客裏麵,隻有這個馮諼,二千多年來一直被史學家和文學家們傳唱。其實,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放棄,而且教會孟嚐君放棄。
他是真正懂得放棄的重要意義。當然,也隻有孟嚐君這樣的政治家,雖然當時還不理解放棄的意義,但也沒有過分責備馮諼;如果換一個土財主,馮諼就可能會下崗,被掃地出門。不過以馮諼的聰明,他也不會投奔到一個土財主的門下去的。
放棄和獲取是一對矛盾。沒有放棄就沒有獲取;得到的同時必然也會失去。很多聰明的人明白這一道理,從不患得患失,更沒有過多欲望,他們敢於放棄,所以無論幹什麽,都能取得成功。春秋時期,越國的範蠡輔佐勾踐二十多年,最後打敗吳國成就了霸業。勾踐有“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的美意,範蠡不僅謝絕,而且他放棄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離開了勾踐。他跑到齊國“耕於海畔,苦身戮力,”創下數千萬產業。齊國人又要他當宰相,範蠡搖著頭長歎一聲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詳。”於是,他再次放棄,散盡家財,丟下相印,跑到一個叫陶的地方,隱姓埋名,艱難創業。不多久,又創下巨萬家資,被稱為陶朱公。範蠡的三個兒子卻不行,尤其是大兒子,斤斤計較,什麽都舍不得,以致害死了自己的弟弟。
範蠡成為陶朱公時,二兒子在楚國犯下了殺人罪。範蠡準備了一車金銀財寶,要小兒子去楚國救他的哥哥,大兒子卻認為:“今弟有罪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範蠡的老婆慌了神,對範蠡說:“你派小兒子去,未必就救得出二兒子,而大兒因此就先死了,這又何苦呢!”範蠡不得已,隻好讓大兒去。要他去楚國找自己的老朋友莊生,他對大兒說:“你去後,就把這所有的金銀財寶給莊生,聽他的安排,千萬不要違逆莊生的意圖。”大兒子到了楚國,看到莊生家裏一貧如洗,草都長到了門口,心裏不以為然,但他還是按父親的意思,把那些金銀財寶留給了莊生,莊生說:“你快回去,千萬不可留在楚國!你的弟弟被釋放以後,也不要問什麽原因。”但大兒子在楚國住下來了。還又把自己私自帶去的錢財拿出來,找楚國的權貴們幫忙,想救弟弟。其實,莊生雖然貧窮,但廉潔、耿直,在楚國很有名望,連楚王都把他當作老師看待。他指著那車財物對老婆說:“這都是陶朱公的財物,不要動,事情辦好後,再送還給他。”說完便入見楚王,要楚王以德治國,消除天災。楚王當即下令大赦天下。這時範蠡的大兒子正去一位要人家裏送禮,聽說楚王大赦天下,其弟弟出獄是理所當然的,而並非莊生出力。莊生卻得了一車金銀財寶,心裏很是不平。於是又去見莊生。莊生吃驚地問:“你怎麽還沒有離去呢?”大兒說:“是的,我是為弟弟的事來的,現在聽說弟弟運氣好,正趕上楚王大赦天下,特來向您辭行。”莊生明白他的意思說:“你的東西在那裏,你就拿走吧。”大兒子便真的把那一車金銀財寶帶走了。莊生受了羞辱,立刻又去見楚王,說:“我聽說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他家裏人帶了很多錢財來賄賂您的手下,百姓們認為您這次大赦天下的原因不是憐惜楚國的臣民,而是因為陶朱公這個兒子的原因。”楚王大怒,立即下令殺掉了範蠡的二兒子。
顯而易見,範蠡大兒子又想救弟弟,又舍不得那一車金銀財寶,結果葬送了自己弟弟的性命。這就是不懂得放棄造成的後果。
放棄,對於貧困的人來說,似乎是很容易,因為他們沒有多少舍不得的東西。但對於有一定層麵的人來說,放棄須付出一定代價。釋迦牟尼創立了佛學,但他放棄了王位;魯迅成為了一代文豪,但他放棄了醫學專長;比爾蓋茨創造了二十世紀一個偉大神話,但他放棄了入學深造的機會。總而言之他們都作了放棄,他們的放棄換來的是成功。患得患失,斤斤計較,什麽都舍不得,什麽都想得到的人,那是成不了什麽氣候的。
人生要有所求。無所求的人生,對什麽事都無所謂的人生,是虛浮而悲哀的。人的生命應該是在“求”的過程中開始的,亦是在“求”的過程中結束的。“求”,本身就是人的一種內在活力,構成人的行為基礎,演繹人的生命過程。
現代社會,人流、物流、信息流、科技流瞬息萬變,市場經濟商海橫流,從時空的角度上產生了許多的資源、市場、平台和機會,展現了一幅幅財富的畫卷,創造了一個個詩情畫意的成功典型,也設下了許多陷阱與誘惑,更為那些有準備的有識之士提供了發展的空間,為芸芸眾生在有所求的過程中創造了各種機會。但有的人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與市場,激情衝動,意亂情迷,不考慮時空的差異,不講究主客觀條件,更缺乏理性的思考,忘卻了放棄,充滿著幻想,任憑擁有和欲望的野馬在陷阱密布的幻覺世界中縱橫馳騁,夢想一夜暴富,結果鑄成終身大錯……
清醒的放棄和大膽的選擇是相一致的。有放棄就有選擇。今天的放棄,是為了明天的獲得,放棄一時之利,是為了享有永久之益。我們應該放棄失戀帶來的痛楚;放棄受辱留下的仇恨;放棄心中難言的煩惱;放棄無聊的爭吵;放棄沒完沒了的解釋;放棄對權力的角逐;放棄對金錢的貪欲和對虛名的爭奪。記住,凡是主客觀條件不相一致的事情,或者是一廂情願的事情;或者是能辦到但不能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好處的事都應屬於放棄之列。不會放棄的人,永遠無法獲得。有所棄,才有所取;有所為才有所不為。學會放棄,就得知道該放棄什麽,不該放棄什麽。為了熊掌,我們可以放棄魚;為了事業的成功,我們可以放棄消遣娛樂;為了純真的愛情,我們可以放棄金錢;為了莊嚴的真理,我們可以放棄利祿。該放棄時就放棄。放棄後,你就會看到天空的蔚藍,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你就會聞到芳草的清香,聽到動人的音樂;從你放棄的那一刻起,你就獲取了新的東西:或是快樂,或是信念,或是信任等等。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應該學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