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隨緣

智慧人生 不會放棄的人,永遠無法獲得。有所棄,才有所取;有所為才有所不為。學會放棄,就得知道該放棄什麽,不該放棄什麽。
正文

怎樣讀書

(2005-12-03 14:48:50) 下一個
王雲五(1888-1979)沒有學曆,靠自學成才。辛亥革命後應孫中山邀請任臨時大總統府秘書。1913年應蔡元培邀請就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司科長。以後曾長期主持商務印書館編務。1946年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等職。1964年主持台灣商務印書館直至去世。他還倡導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等。他在台灣為政治大學授課13年間,博士、碩士出其門下者不下百人,著作約百種。
  閑讀、精讀、略讀、摘讀
  依我的見解,讀書似可分為四種:閑讀,精讀,略讀或速讀,摘讀。
  閑讀
  閑讀是指為消遣而讀書。英國文豪藍浦·查爾曾說過:“人生的笑,是與燈火同時起的。”其意是說無所用心的閑談,是以晚上為最適宜的時間;然而借燈火助興的閑談,必須有可與閑談之人,而此種人或未必隨時可以獲得;於是燈下把卷閑讀,倒可隨心所欲,遠較閑談為便利。
  另一種閑讀,則如美國的老羅斯福總統公餘輒閱讀偵探小說。據他說,由此種小說之巧妙的作者,故布疑局,使讀者在一頁一頁的讀下去時,對於誰是真正的罪犯,不免因好奇而作種種的臆測,致把日常縈懷的政務暫置腦後,而獲得短時間的休息。
  精讀
  這是指要精細閱讀的書而言,宋朱熹說:“大抵所讀經史,切要反複精詳,方能漸見旨趣,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更須端莊正坐,如對聖賢,則心定而義理易究”。此語可為這一類書寫照。
  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曾說:“有些書可以囫圇吞下;有些書卻要細嚼慢吞。”這裏所謂細嚼慢吞者,也就是這一類書。
  速讀
  善於讀書之人,應按書籍之性質,與其對所研究題目關係之輕重,而分別為精讀與速讀。屬於速讀的範圍者,隻要得一書之大意;故如有可能,盡管用一目十行之方法而讀之。何者宜速讀,何者宜精讀,其區別不僅在性質方麵,而且同一書亦可因不同之讀者,與其各別之目的而異。
  摘讀
  要行摘讀的方法,大抵該書的導言或序文足以觀全書的梗概者不可不讀,其次便是閱看目錄或細目,以決定某章某節當讀;最後並參看索引,檢得某節或某段當讀。
  讀書方法種種
  選題
  一個人如能在一個時期內集中研究一個問題,以謀解答,則除借觀察實驗或訪問以外,定必從書報雜誌上搜集種種有關資料;這樣一來,他的閱讀書籍總是有所為而為之。大抵先從書目上檢尋相關的書誌,檢得認為當讀之書誌後,往往先從事摘讀;如發現全書值得速讀,則利用速讀;如認為有精讀之必要,便實行精讀。閱讀時,如發現有可供解答所研究問題的資料,定必歡喜萬分;若證明無可取材,則將如饑思食、渴思飲,另行窮搜其他的資料,這樣的習慣,經過幾次的培養,漸漸成為自然,則畢生對於讀書選材自必饒有興趣。
  明體
  讀一書須先明其大體。書的大體包括:(一)學術流派,(二)作者立場,(三)時代背景。
  提綱
  提綱是指利用書籍之提要而言。迄今關於書籍提要之作不下百數十種,其規模大者莫如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外國這一類的書籍提要也很多。英文中像凱勒氏的《讀者書籍提要》等最常用。
  析疑
  讀書時須先能懷疑。若對書中所說的理論和方法毫無條件地接受,即沒有懷疑,那就用不著析疑了。孟子說得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宋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可見古聖先賢,對於讀書皆主張能懷疑。
  英國文豪馬可黎的記憶力極強,過目成誦;因此能夠寫作許多堂皇的曆史和傳記,但是後人也有說他的優點便是他的缺點,即由於記憶力太好,很容易掇拾他人的言論,自己思考的習慣不免有所疏忽,以致缺乏創造力;雖成為一位卓越的曆史家與文學家,卻不能以他的聰明才智發展而為一位思想家。這又是說不多用心之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