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父母晚年和其中的兩點反思
也推薦“Being Mortal”這本書給正在為父母養老操心的文城中的朋友
無係之舟
2021.11.7
我們的父母有一個讓人羨慕的晚年!他們的鄰裏,同事,朋友無不稱讚。我們三姊妹,小弟弟四家,都各盡所能。特別是在父母身邊的大妹妹和大妹夫,小弟和弟媳,更是盡心盡力,體貼周到。
在母親的87歲前,她和小他兩歲多的父親雖然健康不是沒問題,但基本平穩。他們最大的興趣之一就是到處遊玩,特別是在70歲的歲月,他們能自主地,經常自己坐工交到頤和園西堤等等地方走走。弟弟一家在外出旅行時,隻要有可能都帶他們一起去;而大妹妹常常在冬天,最需要守護的時,帶父母在北京的香山,頤和園等地遊玩。。。多年以來小弟弟夫婦隻要不出差,都要回家陪父母吃晚飯,這在我知道的兒子中是不多的;大妹妹是醫學院的博士,雖不做臨床,也會經常來給父母量血壓,聽心髒,檢查父母的藥盒,對他們和保姆再三叮囑各種要點。
在我和小妹一同或分別從海外歸來,全家的出遊更是頻繁,非常溫暖。在他們80歲前被接到海外來好好地旅行了前前後後一兩年。2005年後,得到公司老板的支持,我把自己工作變成了“合同工”,不管有多忙,我每年至少要到北京一次,哪怕要繞道,哪怕要付雙倍的機票錢。。父母都過80歲了,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到我們的每次離去時那種加數倍的不舍。
2008年10月,他們的第一個重外孫誕生給他們帶來小生命的欣喜,我女兒是有他們帶大的,很懂得老人的心,兒子才半歲,就帶回國看太姥姥太老爺,第二個兒子一問世,也是不到一歲就帶回來給他們看,讓他們能充分享受到老年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天倫之樂。
不用說,2013年,母親生病之後,無論是住院還是在家,我們每個人都更加盡心盡義,細心周到。母親兩次住院期間,弟妹們還要上班,隻能抽空去看望,我擔負起星期1-5每天早8點到晚八點的任務,陪在老人身邊,從她醒來到她入睡,把老人的一日五餐安排到到最佳,讓她能盡快地恢複。最後的兩三年,為了父母生活各方麵,為他們請了兩個保姆照顧他們,非常幸運,她們是表姐妹,兩人配合得不錯,也算得相當盡心盡力。
這些的確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該做的,能做的,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真努力做了。
2017年,父親在4月基本沒有痛苦,但是在醫院離去了。我們有些意外的是母親在看似恢複不錯的以後,12月也那麽快地離開了我們,但欣慰的是我們按照她的願望,她是在自己的床上靜靜地離去的。
我們在父母生前做了我們能做的一切,因此父母離去的疼痛是無窮盡的,永遠都會是結不了痂的傷口,但我們沒有遺憾,因為我們做到了我們能想到,能做到的一切。
在這裏,我想要說的是對父母養老問題上的兩點反思。而這兩點正是我們自己認為非常愛父母而造成的。
一是過早地為父母請保姆。兒女總感到父母辛苦了一輩子,該什麽都不要再做,該享清福了,而且也怕他們幹活出安全問題,因此就給他們早早請住家保姆。而他們這輩人,不會管理和安排保姆,而且在中國的環境下也不信任保姆,由於保姆多來自貧窮的山區,不會有烹調可口飯菜的經驗。而母親擅長做飯,無法接受保姆做飯的水平。。。於是保姆變成了他們全麵的心病;
另外,在他們還能很好照顧自己的時候就變得沒事可做,他們感到自己沒有價值,特別是這一輩人在五十,六十,七十走過來,絕大多數沒有培養什麽業餘的興趣愛好。。。生活就此枯萎了,他們把全部的樂趣寄托在兒女回家這個期望上。我每一兩周打一次電話,全部的口舌都在勸媽媽和保姆一起做飯,讓她把自己的做飯技術傳授給保姆。。。我的母親隻當我是書生,在說理想主義的話。
就是這樣,我們家裏對保姆的厚道是在鄰裏出了名的。但就是這樣也因各式原因,還是要不停地換保姆,不僅折磨著父母,特別是母親,也更折磨在京的弟弟妹妹。現在看來,不能過早地給父母請住家保姆,隻有他們真的行動不便時,他們才能更好地接受這個現實,不然,在精神上,對父母都造成焦慮和不安;
第二個反思是,一般情況下,不能輕易地讓父母搬到孩子家同住。父母家永遠是孩子的家,但孩子家永遠成不了父母的家。請不要誤解,這並不是說孩子不愛父母,更不意味孩子不好。
我的小妹妹一片好心,父母住的是五十年代的蘇式老樓,也沒有很好的裝修,她說一個好家室能請到好一些的保姆(其實事實證明並不完全是這樣!),當然,她也好心為了父母能生活的更現代一些,加上當時弟妹的腳受傷,她就匆匆主張讓父母搬去到幾公裏以外的小弟弟家。的確那裏是2000年左右的一個很好的小區,小弟和弟妹都是注重家庭環境的人,而且隻有兩家共用的電梯,花園也修整的漂亮,不用說,算是相當現代化了。
當時作為我們這些孩子沒有細想的是,他們已經是過了87歲的老人,離開了生活了三四十年的熟悉的學院家屬區,離開了媽媽每天容易下的二樓,離開了要逛的菜市場,要親自選肉的肉鋪,想到醬油就可以下樓去臨時買的方便。。。更重要的是離開了下樓就可以看見的很多熟麵孔的環境;而爸爸離開了他那從地板到天花板的四壁書櫃,盡管小弟不斷地為他去取書,他依然感到少了很多自己找書,翻閱舊稿,舊信的樂趣。。。雖然小弟家麵積很大,但他們始終感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就是他們自己住的房間和電視機前,其他的地方,他們從不覺得是他們的,也從不覺得應該去,很陌生。。。天氣好時,保姆陪他們到樓下和一些他們根本記不住的人坐在一起,無話可說,天氣不好時,隻能坐在電視麵前,無聊地看那些抗戰神劇或打盹。。。不能隨意下樓,也感到無處可走。。。就很容易把目光集中在保姆身上。。。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每次我給他們打電話,可以感到媽媽心中的難受和無奈,她並沒有抱怨什麽,也沒有要求什麽,更沒有抱怨兒女一句,但她的意思我都明白,讓我說服在京的弟弟妹妹,她要回學院,回她的老窩,連爸爸這樣從不發言的人也會問我一句,我們是怎麽就搬到這裏的?我無法解釋和回答。
經過了2013年母親的一場病,病後母親的老年憂鬱症更加嚴重,對在這種不熟悉的環境中的生活更加無法承受。。。我從電話中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正在考慮如何與大妹妹和小弟弟商量解決方案,更大的事情已經接二連三地發生了。。母親開始自己下樓,穿過兩條很繁忙,其中一條很寬的馬路跑回他們原來住的地方,有時還要帶上父親。。我們聽起來都心驚膽戰。。隻有讓他們搬回去,這是唯一的方案!而作為大姐,這個逆過程是讓我很難過和艱難的。首先要讓小弟祛除心裏負擔,他很傷心地哭了,他怕背不孝順的惡名,因為鄰裏都知道我父母是到兒子那裏享福去了,怎麽又回來了?還要讓大妹妹對父母安全改一個角度去看,在父母的安全與自由之中取個平衡。。。在太平洋的彼岸,數千公裏之外,再急也隻有頻繁電話,隻有反反複複地說,從多個方麵講道理,感謝我自己在健康領域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在一個大型社會調查中積累的資料,但我的心裏負擔實際非常沉重,身為老大,自己沒有在父母身邊親自照顧他們,而我反爾是站在媽媽的角度去說服弟妹,這對弟妹是否公正?。。。謝天謝地,弟弟妹妹都是有頭腦,有悟性的好弟妹!父母回到了他們所熟悉的“老窩”,他們更願意享受做主人,依然象過去那樣兒女都回到他們的家,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中非常自如地走過了三年多最後的路程。
對於我們走過的路,我們的家庭狀況,不一定適合其他家庭。但從反思的角度,這兩點也許能為正在為父母們費心費力的文城裏的朋友們提個思路。。。從父母的角度來想想,也許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折中答案。何況,從父輩養老的經驗和教訓中,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的這一階段有更好的思考和準備。
就現在如何健康養老這個領域的各種討論來看,居家養老是大家逐步的共識,也是更人性化的一個趨勢。順便,如果對這個問題有興趣,有思考,有一本書是值得看的,也有中譯本,但我想不起來譯者是如何翻譯的書名了。這就是2015年“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作者是Atul Gawande, 一個非常對醫學和生命很有思維的印裔美籍醫生, 可能不少人知道。
世上又有多少當兒女的,能在父母過世後說“我們沒有遺憾,因為我們做到了我們能想到,能做到的一切”,我就不能。。隻能遺憾終身了。
謝謝茅山道士!許多老年人的這個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如果很嚴重,建議找到對老年醫學關心的醫生,開輕量的放鬆鎮靜劑!這對老人和家人都有好處,我們是這樣處理的,效果很好。
謝謝
我家老人憂鬱症很嚴重,天天指責身邊的人,你有什麽好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