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II: 世界變化是永恒的—在變化中不變的選擇
人生是你所有的有意識和無意識選擇的總和。如果你能控製這些選擇過程,你就掌握了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果你能掌握這些選擇過程,你就找到了人生的自由。 —羅伯特· 勃訥美國著名政家
無係之舟,2011。11。21原稿,2019。12。29編摘
出生在印度孟買的伊娃是一個非常招人喜歡的中年婦女,不僅是因為她出眾的漂亮,更是因為她的智慧、善良、大度和浪漫,中國人講的“大家閨秀”用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來自等級製度森嚴的印度貴族階層的伊娃,卻把平等和自由奉為至上的處世原則,而且的的確確將之融入了她的生活實踐,無論是對孩子,對丈夫,對朋友,對鄰居,還是對同事。她在海外的印度僑民中,在我的眼裏,算是特立獨行了。也許是職業的原因,她最吸引我的是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孩子和丈夫的精心照料,對花園植物的愛惜,對室內的健康設計,對衣食住行的健康享受。
當我打電話說我希望能和她聊天,仔細聽聽她的一些想法,她哈哈大笑,她說:“我們從1998 年認識起就成了好朋友,對於你,用你們中國話說,我哪次不是和盤托出,你還有什麽不知道我,還有什麽要這麽嚴肅的‘采訪’?”我對她說,這次要正式點。我講了我的想法後,她的確善解人意,說,如果你認為我的經驗教訓能給人們一些提醒,那我很願意悉聽尊命。她又笑了,說,正好克瑞斯(她丈夫)這個周末要帶孩子去滑雪,這兩天時間空間都是我的了,我給你烤你愛吃的甜點,我們就想怎麽說就怎麽說。這個安排太妙了,和一個聰明親近的朋友無拘無束地聊天是一種極大的享受。那個星期天是一個陽光充足的悉尼冬日,天藍得讓人心醉,我們在她的陽台上享受這難得的時光。
伊娃從英國大學畢業四年後,就隨丈夫從倫敦到悉尼定居,已經30 年了。伊娃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會享受生活的情趣歸因於留學英國的外祖父和現在定居瑞士的父母親。是啊,世間沒有無根的樹,而且人們說,根有多長,樹就可以長多高,蘋果落地,一般不會太遠。
伊娃對我說,她的人生第一課是在七歲那年的聖誕節前。一天,外祖母、母親一清早就帶她到倫敦的一個社區中心為無家可歸的人準備約1400 份“三明治”。她和另外的幾個人每人做300 份左右,要做5 種味道的:牛肉、火雞、火腿、金槍魚和素食類。她們先把麵包一一排列在大餐室清潔的工作台布上,然後按程序放上沙拉油、奶酪、生菜、肉類……她們十二個人整整忙了一上午,到十二點鍾時,她們把所有三明治分類裝好,把水準備好,把所有供選擇的輔助調料(西紅柿醬、洋蔥、芥末醬、鹽、胡椒等)用大盆盛好。一點鍾開始發放時,等待領食物的隊伍已經很長了,卻出奇地安靜。人們順次走來,找到自己要的種類,添上調料和菜蔬,默默地吃起來。後來的人選擇較少,有些人拿到就走了,更多的人是匆匆忙忙吃了就離開,少數高大的男人期待著最後沒發完的也許能多領一份。伊娃的媽媽事先囑咐她說要對來領東西的人問好,點頭,微笑,伊娃卻沒敢看這些人第二眼,她不知道為什麽。後來伊娃才明白,她第一眼看到的那些眼神讓她吃驚和難忘,在以往的生活中,她從沒有看到這樣沮喪的眼睛。
那天回來,她沉默不語,外祖母問了一個她沒有想過,也答不出的問題:為什麽我們要為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做品種齊全味道可口的午餐,為什麽我們不就簡單地做一樣,反正他們也沒飯吃,他們什麽都能吃,不是嗎?外祖母接著把她抱在懷裏,安慰她說,這不是為了難為她,而是想要她明白一個道理:所有人生來都應是平等的。那些人在生活的路上,因為某種不幸摔了跤,沒有能爬起來。他們之中有些人或遲或早會站起來,對於這些不幸的人,要考慮他們的自尊心,不管他們現在的處境如何,他們和我們一樣,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需求,我們為他們準備午餐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要盡量尊重和滿足。伊娃說,我當時完全是半懂不懂,但不知為什麽,卻把這些話幾乎一句不漏地記在了腦子裏,好像成了我一輩子的座右銘。為這些在生活路上不那麽幸運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從此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從倫敦到悉尼都是如此。
伊娃說這人生第一課對於她的影響是多方麵和久遠的,啟迪了她後來的一個重要想法:對人的尊重,一定要包括對自己的全麵尊重。她對我說,我知道你努力的一個方向是啟發人們健康地生活。而在她看來,人的確需要健康地享受生活,生活的目的就是要滿意和幸福,但能否健康地享受最首要的就是要有健全的心理,而健全的心理和童年時代是緊密相連的。這一點我非常同意,我因此也很想知道她在事業和孩子之間選擇了孩子的過程。伊娃說這是她人生的又一課,她並不是天生就明白。在從小到大的生活中,她意識到自己和弟弟很幸運,是在傳統的母親相夫教子的家庭中長到高中畢業,但她看到了哥哥的悲劇。由於一些她至今仍不明了的父親教育思想的偏頗(她不想深問母親這類問題),哥哥從小被送到寄宿製學校,在很孤獨、沒有穩定和溫暖的家庭氣氛中長大,從小缺乏安全感,沒有和人相處的能力,因此婚姻連連失敗。聰明善良的哥哥因走不出幼年孤獨的陰影,不能健康地享受生活。
伊娃從哥哥身上看到了童年時代家庭生活的重要,成年後,她還不斷聽到幾個年長朋友說到孩子的問題,他們都一致追悔莫及,後悔當初有孩子時沒能放下工作帶孩子。可是,年輕的伊娃也很有事業心。她剛上大學時,20 世紀70 年代的西方婦女解放運動還在高潮之中,她很興奮,感到男女平等十分重要,讚同婦女要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要有一個自己喜歡的職業。她是學旅遊管理的,喜歡旅行,喜歡和人打交道,大學一畢業就在一家大航空公司做旅遊路線開發和管理,她覺得自己毫無疑問一定可以在亞歐大陸的旅遊業上有一番創造。所有這些東西充滿了她年青的大腦,但她現在回過頭看才明白,腦子裏想想是一回事,真的身臨其境又是另一回事。伊娃說,她一直到結婚,到決定要孩子,都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從別人的教訓中得到啟發,把一切安排周到,既做一個好媽媽、好妻子,又能在亞歐大陸的旅遊進上做一個最新的開拓者。當說到這一段,她笑得肚子都疼了。伊娃說,自己當初的想法真是莫名其妙,不可思議,但當時就是這樣真誠地認為的。總之,自己對自己太有信心了,仿佛真的可以扮演好人生中的每一個角色,特別是母親、妻子和職業女性這三大角色。當時,她的母親、外祖母、朋友,幾乎每個人都對她說這是不現實的,她說她當時一點也聽不進去,隻是很客氣地不加反駁。她的美夢一直做到大女兒出世。孩子出生三個月後,要放下孩子開始返回去工作時,她才感到自己是那麽不願離開孩子,卻又固執地堅持原來的想法。上班後,她提早兩三個小時起來,把一切搞好,把孩子帶到單位的育兒中心,中途去喂奶,沒出一個星期,她就感到了極度的疲倦,她鼓勵自己適應了就好。要出差時,她將孩子交給請來的幫手,並把一切寫得清清楚楚,期盼幫手能帶好孩子。但隨時間的推移,她發現自己的精力和思維完全是分散的,心裏充滿了內疚,工作時想孩子,覺得對不起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時,又在思索工作,結果不僅什麽都沒搞好,而且長時期睡眠嚴重不足,做事再也沒有效率和質量,會出不少原本沒有可能出的錯。她對自己非常失望,完全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內心深處的理智世界,她明白自己恐怕是沒有能力再這樣堅持下去了,但在感情上,卻如何都不能舍棄任何一邊,隻是拖著,瞑瞑中期望能突然出現一個奇跡,讓這個問題自行有一個答案。
說到此,伊娃似乎有點回到當初掙紮的情形中。她說:“周圍的人,母親、丈夫、朋友都看到了我的艱難,但沒有人能代替我作決定,是外祖母的一個問題給了我最關鍵的一擊:等到你老了點,是孩子因在成長中沒有得到的陪伴而對你充滿埋怨使你內疚終生,還是沒能在開發亞歐大陸的旅遊市場上取得成就更讓你遺憾?我心裏一震,不知為什麽一下想到了哥哥的眼神,我接受不了哥哥那種因父母失誤造成的結果。”伊娃說:“我放眼看了看我公司裏那些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女性,不少沒有結婚,有的結了婚多年沒敢要孩子,有的離了婚,我知道,這些都是她們為自己的選擇付出的代價。我第一次明確地對自己老實承認,繼續試圖戰勝這種雙重挑戰恐怕是走不通的,從任何角度講,我恐怕都要選擇孩子和家庭。我提出了辭職。上級和同事們都感到很惋惜,但幾個年長的朋友祝賀我最終選擇了自己的生活。”
由於伊娃非常高的專業水準,公司為她保留了一個顧問的聯位,她也很感激這一點,因此和這一領域保持了一段時間的聯係。說到此,她又笑了,說:“這是好事,但也曾不時讓我心癢和心動一下,比如說某個我為之工作過的項目幾年後取得很大成功,成為一個經典的成果,而我不在其中了!不過,我看到三個孩子快樂成長,看到我如今的一切,我並不後悔當初的決定,而且隨著孩子們上高中、離家上大學,我也在協助丈夫的金融谘詢市場開發中找回了一部分工作的樂趣。”
伊娃對我說,她的女兒明年大學畢業,要真的離家了,你看多快,我們認識時,她才上中學!她也許很快就要麵臨同樣的問題了,年青一代婦女的選擇由於時代的變遷,商業化的加劇,也許會更艱難,一定會有一個更矛盾的認識自我的過程。伊娃說,她對女兒所能做的也就是站在背後支持她自己的選擇和讓她明白自己要接受選擇的結果。伊娃說,二十多年過去了,她回過頭來看這個過程,發現對於婦女來講,問題的實質之一就是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可以選擇單身,或不要孩子,但一旦有了孩子,就一定要在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的同時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不能把自己當成“超人”和“鐵人”來使用,也不能對孩子生而不育。她說,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選擇也不一樣,但有一點是一樣的,每個人都要追隨自己內心最基本的願望,要挑戰自己,但同時也要懂得尊重自己的限度。
伊娃感到幸運的是,她有選擇的餘地,丈夫很支持她對孩子的選擇,而且努力提供經濟支持。然而,在具體問題上丈夫的幫助是有限的。她承認,對這個選擇的結果她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適應過程。伊娃說,辭職以後,可以隨孩子轉了,時間由自己支配了,但撲麵而來的還有經濟的轉變,似乎一下發現了現代化和錢的衝突!原來不覺得貴的東西一下子好像漲了價似的,感覺自己好像什麽都買不起了。有相當一段時間感到買東西不再是一種享受,而且覺得有些對不起孩子,因為不能給他們買自己最中意的東西。
她又一次感到了生活的難題:如何在收入少近一半的情況下照樣過得健康、舒適和有趣?但也是這個難題讓她認識了自己長輩的智慧。伊娃說:“對家政很精通的外祖母對我說,你的錢相比以往的確不算多,但是完全可以過得舒適而健康,要學會管錢的本領(有時管錢並不比掙錢簡單)和簡化生活的藝術,也就是自己要付出另一些勞動和另一種辛苦,但要相信和理解的重要一點是,物質上的清苦簡單並不會傷孩子的心,關鍵是要讓他們時時感到父母和家人的全心全意的愛,感到安全,感到自己父母在需要時總是在身邊。外祖母特意提醒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點,是一定不要和別人比,世間的人和人實在沒有太多的可比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所進展。同時,她還要我明白,麵子是一個最難把握的事情,人人都有麵子,但要堅信一點,真正的麵子是自己的人格,而不是錢,也不是地位,當然要在實際中把握住這一點是很難的,但首先一定要努力去提醒自己注意這一點。”
回想起來,伊娃更覺得是外祖母給了她靈性和智慧,外祖母在外祖父離世後,健康地活到了97 歲,看到了第五個重孫的出生(她自己三個,妹妹兩個),非常安詳地離開了世界,她一直是伊娃最懷念的長輩。
中國的俗話“響鼓不用重錘敲”是很有道理的。受外祖母的啟發,伊娃決定想各種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心境和實際處境。首先,利用孩子睡覺的時間,她清理了家裏的財產,列了每年全家衣食住行的用項和孩子教育所需要的花銷,把必要的花銷和現有的收入作對比後,她明確了可自由支配的餘地有多大。
在吃上,伊娃從外祖母和母親身上得到了指點:保持食物健康的第一要素是新鮮,從原始做起,也就是說,盡可能不買半成品,哪怕是吹得天花亂墜的半成品。的確,這是現代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很重要的一點。伊娃說,她的長輩是很早意識到這一點的樸素的天然健康美食者,從現在的趨勢來看,確實應少用半成品和“合成品”(像人造奶油等)。食品新鮮的食物,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如過多的添加劑、如過多的保鮮劑、過多的糖、不健康脂肪等,這一點是現代生活中我們應該做到的自我保護,也是能做到的自我保護。而人體也隻有從新鮮的食物中才能較好地攝取所需的營養。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最經濟。要真的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經得起現代化食品方便、省事、省時的誘惑,其次,要克服懶惰和急躁,真正從基本功開始學會烹調。
伊娃有靈性,對食物味道、色彩、種類和質地的搭配似乎是一點就通。她不緊不慢地看電視,聽廣播,問母親和外祖母,問朋友,學習各咱烹飪知識,沒過多久,就能做出一頓頓大家都喜歡,且在營養、健康和衛生上都可靠的美味。她因此更加有興趣,每星期製訂一次一周菜譜。為了盡量減少儲存時間,她找到近處的農貿市場(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一周買兩次蔬菜水果,新鮮調料。伊娃說,一個玩笑很對,從原始做起,並不等於要你像富蘭克林那樣去發現電的存在,她不會讚同那些反對現代化的人,而是要把現代化提供的工具用得恰到好處,如用烤爐烤麵包,用機器磨咖啡和香料等。洗碗等等變得比祖父母一輩甚至父母親一輩都容易得多,而且從衛生的角度看,洗碗機的高溫消毒非常好。過去她的祖父母和父母是用開水來做高溫消毒,很費事。她說,自己在克服了所謂“方便省時”的誘惑之後,才發現親手做一日三餐的許多事,從選擇健康的廚房用具,包括木頭、玻璃、石頭、陶瓷、不鏽鋼五種材料的,到自己做各式調味料,都充滿了樂趣,充滿了創造性,才發現自己比想象的更能幹和更有創意,從做飯到把一盤盤成果擺在餐桌上都是藝術,這個過程真是一個充滿創造而沒有專利的一個大天地!
說到此,我大加讚同,建議她把這麽多年學到的菜譜加上自己的創造一起寫下來,給是否成家都需要年青人係統傳授一點在現代生活中保持健康飲食的小技巧,以便他們容易上路。伊娃哈哈笑了:“讓我寫中文嗎?我從中國人的食物中得到的啟發太多了,我是那麽愛中國食物,我從小長在英國,也愛西方食物,從小吃外祖母的食物,也愛印度食品,把哪個作為最愛是始終無法解決的。”我說,你不用困惑,廚藝是有共性的,如果你想麵向中國人,我為你做翻譯。我們一起似乎又發現了一件應做的事。
伊娃一邊說,一邊甜甜地笑。以前,也許是父母的寵愛,她總想方方麵麵都能得到別人幫助,像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有過的期待,總想多得到一些家庭的支持,但她很快就明白了,得到支持應歸為額外的“紅包”,而不是“正常收入”。家庭團隊合作很重要,在急需幫助時,應明確提出,但最基本的還是要明白一個很矛盾的真理:自己是自己最大敵人的同時,其實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自己是最靠得住的,而且你會發現自己的真正限度其實是寬廣的,是很有餘地的。在衣服上,伊娃繼承了母親和外祖母的品味,是一個很講究的人,無論是對於材料,做工,還是樣式。不過,她絕對不是一個名牌的追逐者,更不會盲目趕潮流,就是在她比較富裕的辭職之前,也從不在這一點上奢侈。她說,不要說到了中年,就是年青時,她也是傳統美的崇拜者——簡單,協調中有對比,設計中體現畫龍點睛的匠心。她珍視自己天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味,也有願望教導自己的孩子養成這種健康的穿衣習慣,即選材料要健康,特別是在內衣上,很多好的天然材料越來越貴,但隻要是好質量,就不算浪費錢。在全家的衣服購置上,她努力堅持“不多餘,不積壓”的原則,盡管如此,許多時候還是有多餘,伊娃說到這裏,笑笑說雖然不那麽聰明,但要原諒自己的愛美之心。她說,孩子小的時候,她選擇最好的100% 棉織品,特別是貼身的東西,同時她和朋友交換孩子的衣服,讓大部分的衣服都能至少用於三個孩子。每一年聖誕節前,她總是要清理一下,想想下年必須要添置的衣服。每3 年,她一定會清理一些不再穿的衣服送到慈善機構。總之,和任何事物一樣,要有一個良好的新陳代謝。
我很讚賞伊娃家居簡單、大方、舒適兼有的風格,看起來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家,非常溫馨,不像一些家,似乎是旅店,更不像一些家,似乎兼有商業銷售辦公室的豪華張揚和博物館的“琳琅滿目”。我很想知道她的一些基本設想,雖然我明白這些是源於她的基本的審美,素質,內涵和品味,但畢竟是要討個說道。她告訴我,在這方麵她是非常用心思的,簡單、健康是核心原則,但為了讓客人,特別是自己感到像家,舒適、漂亮也很重要。
她說東西最多和最雜的是家裏辦公和讀書的地方,基本所有的電器和電腦都在那裏,是一個電磁場最強的地方,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盡量不讓孩子去。她笑了一下,說那裏也是記憶她和丈夫的曆史的地方。為了孩子,想來想去,她和丈夫決定在孩子出生前,把辦公室移到了在車庫頂端加建的一間房子,目的就是和臥室隔得越遠越好。在辦公室內有幾張裝幀在銀灰金屬框中的黑白照片,中間的一張是歐洲日內瓦的萊蒙湖的清晨,有兩張是她和丈夫讀書時在北歐旅行的合影,其他的三張是英國和法國不同的鄉村風光,那充滿了笑意的年青臉龐的兩張照片位置擺將恰到好處,給這個空間定了基調:雅致,安靜但不失活力。而一個鬆軟的紫紅沙發和小小的咖啡色玻璃茶幾,是隨意翻閱雜誌和不經意流攬畫報的好地方。空地中一個紫紅和紅中點綴有黑灰交織的圓形羊毛地毯,仿佛把這個空間內的所有東西,灰色的桌子,書櫃,白色的台燈,五顏六色的書籍,少量精致的紀念品,凝聚在了一起,真起了一個畫龍點睛的裝飾作用!
她說難度最高的是客廳的設計,要有舒適、放鬆的感覺,但又不能東西太多。有一點,她很早就堅持用木板而不是地毯,原因就是健康,地板比地毯容易保持清潔多了;一套音樂設備,要滿足全家對音樂的不同需求;電視,用的時間不多,看看世界各地的旅行節目,是對自己的一種極大獎賞,朋友一年會有幾次聚在一起,看看共同想看的好影片;一套可坐多人的考究的深藍色沙發,一塊淡藍色基調夾雜小小深藍幾何圖設計的裝飾性地毯,幾個乳黃基調和帶有少許典雅紫紅幾何圖狀點綴的抱枕,讓整個空間都靜中有動,非常舒適;一套矮矮的橡木書櫃內多是照片集,書櫃上是三個孩子從小到大的幾張經典照片,上方空間則是全家在澳洲旅行的照片,充滿了色彩和笑聲,電視的上方,是一幅很寬廣的大海風光水彩畫,讓人似乎能聞到澳洲大海的帶有鹹味的清新的風,真是一個溫馨的客廳。我想起伊娃對我說過,吸引她隨丈夫到澳大利亞定居的第一理由,可能就是大海,海灘,陽光。
而客廳中最讓人賞心悅目的傑作是她的客廳和廚房、餐廳之間的植物屏風,那是三盆室內爬滕植物在木竹細菱型結構的隔扇上爬行了兩年的結果。隔扇上邊,細小而結實的花編織的花鏈吊在房頂上,到聖誕節,這是一麵裝點漂亮的銀花牆,平時,可以用花園內采摘的鮮花不經意地插在上麵,也很別致。不用說,這靠的是伊娃的設計和保養,由克瑞斯施工。這些布置讓很大的一個空間保持了寬敞和整體的感覺,但又給了廚房、餐廳和客廳各自獨立的氣氛和不同的修飾風格。她的廚房有現代化的線條,傳統的石頭和木質材料,以功能齊全的設備。掛在牆上的一套大小不等的鑄鐵平鍋既是像交響樂符一樣的裝飾,又是每天都用的工具。
她的餐廳完全是英國的鄉村風味,有橡木的餐桌,餐具櫃,幾何狀彩色玻璃鑲嵌在鐵灰的金屬支架上的大小得當的吊燈。那兩幅描繪傳統耕作和收獲的油畫,似乎是在展示中國的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何下土”,在提醒大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農業現代化,機器代替了人力的今天,似乎沒有人再想到“浪費糧食”一詞。如果商業化帶給人類的就是除了對錢尊重,對其他一切都無所謂的話,人類又將向何處去呢?我對伊娃說,我很喜歡這兩幅油畫,然後才知道那是她最珍愛的東西之一,是外祖父母給她的,不是什麽名作,但畫得那麽生動和有感情,不管如何,人類應該尊重自己的勞動,尊重自然。
伊娃夫婦、他們的女兒和一對雙胞胎兒子的臥室的確都是比較簡單的,裏麵就是床,床頭櫃,衣櫃,穿衣鏡,孩子們的還多了做功課的書桌。床頭上方的畫都是安靜、輕鬆柔和的。在女兒的床上方,是大片淡雅、似乎可以聞到香甜味道的紫羅蘭;兒子的則是兩隻在微風中前進的白色帆船,背景是點點白帆,在整個淡藍色的牆麵上,這張湛藍的水彩畫象是融在其中的一個鏡頭。每間臥室內都有一個舒適的精細布料的塑料豆椅,作為裝飾和舒適的坐處。它們和牆麵形成對比,女兒的豆椅是紅色的,牆麵淡粉;兩個兒子的豆椅淡黃,牆麵深藍。
孩子們的玩具絕大部分已經送給別人了,由他們每個人選留下的童年紀念品也僅是作為裝飾擺在他們的衣櫃上麵。他們從上學起,就由伊娃引導和培訓保持自己室內的清潔和整齊。如果他們自己不做,提醒也不聽,就會受一定的懲罰,或減少玩的時間,或增加其他的家務活,讓他們懂得對自己和別人責任。
每一間臥室的床單和貼身的被單一律是白色棉布,但孩子們的蓋被在他們上學後都是自己選擇的棉布類設計。在女兒小的時候,伊娃並沒有采用純西方的方法,而是和孩子在同一床上睡覺,等女兒快三歲、她有了雙胞胎身孕時,她才逐步訓練女兒自己在小床上睡。訓練兩個兒子自己睡要早一些,每天由他們的父母輪流講故事而入睡。後來,三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電腦,但都已養成了讀書入睡而不是看電視或玩遊戲入睡的習慣,這是很少見的。我很讚同伊娃說的,關鍵是習慣,一旦形成,做起來就很自然,難怪人們說,習慣是第二天性。所以,就教育孩子而言,最關鍵的是讓其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衣食住行上的良好習慣。雖然孩子長大獨立後自己能修正很多習慣,但從小就修枝剪葉自然會長得更好。
在伊娃看來,臥室就應該很簡單,因為就是一個放鬆和睡覺,起居更衣的地方,作用很單純,而不是看電視和用其他電器的地方,何況形成過多的電磁場,對健康是不利的。
我最初認識伊娃時,最驚訝的還是她衛生間的簡單,後來又看到她洗衣房的簡單,我才意識到她對使用現代化學清洗用品十分慎重,所以沒有那麽多的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我問起來,她說,你是唯一問我此事的人,並反問,你怎麽會注意到的?我說我是學化學的,因此對用化學的東西很小心,但都沒做到你這樣仔細。她說,雖然她的家族中沒有人學自然科學,但對於科學一點也不懷疑,還很尊重,也許是因為她的外祖父有幾個學生物科學的朋友。那幾位生物學家在她小時候是她家的常客,對她的父親影響很深,她父親學金融,但業餘愛好就是采集自然標本、喂養小動物和研究動物的飲食習性和種類。
她告訴我,一般來講,她的清潔劑不出四樣,白醋,蘇打粉,檸檬水和開水,幾乎用於家內90% 以上的地方,廚房、廁所的清潔都夠了。洗衣用的是最原始的肥皂片,不過要先用熱水泡開再放進洗衣機,衣服的輕柔劑也是采用1% 的白醋。一切簡直比我這個學化學的還在行。隻有一個現代工具她很欣賞,就是蒸氣吸塵器,用於定期做臥室地毯的清潔,是個不小的投資,但日常的清潔用品一年下來已省了很多錢,而從健康的角度看,更是很值得。
講到婦女的化裝和護膚問題時,她說,你很了解我自己是個很愛漂亮的人,到了40 以後,就怕自己老了。她說,看到那些廣告上的處理過的照片,真是讓人對美的追求難以抑製,就是再理智也禁不住要試一試。但很快就會明白了,那些叫得很響的東西往往隻給你一個短期效果,從長遠來說,用得越久,老得越快。盡管如此,對幾個說得非常好的產品真是無法不動心,最後找到了一種符合外祖母樸素的尺度的,也就是能吃的東西才能用在皮膚上。這個道理,她是一步步明白的。護膚和補充營養一樣,沒有簡捷快速的通道,是要根本改善皮膚本身的營養代謝和更新換代的問題,追求快速功效隻會後患無窮,越用越老。另外,伊娃的原則是盡量少用化妝品,除非為了必需的社交場合禮數,她不化妝。的確化妝品的重會屬都超標,而且很多用慣了化妝品的婦女,一旦不用,到了自己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尷尬境地。對於護膚,由於製造標準的誤解,從表麵看各種添加劑的數量,就單獨一樣而言大多都控製在無毒範圍內,然而這些化學製品的綜合累積數量卻是大大超出人體的承受能力,這種化學毒素是現代退化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皮膚是要吸收它們而送到全身的。從這個意義上,婦女更是化學添加劑的更多的受害者。伊娃說,外祖母的大半輩子一直保養是每天洗冷水臉,到了晚年才用一點最簡單的霜類。她響,也許我們也應有勇氣這樣試試?是啊,在現代化中,如何回到簡單和健康,似乎要有知識,也要有更多的勇氣?
說到家居中的健康生活,讓環境養心,伊娃的一大愛好的就是窗邊的花盒,這顯然是她歐洲生活的延續。她按每個窗的陽光狀況種植不同的花,這些花是最要照管的東西,因為一般都是草本類,每年都要更新。在有的窗盒中,她還會種些吊蘭和短藤類,它們是最不用花工夫的植物,在有閑空時,插上一些草花類的修飾,又有裝飾性,是一件簡單的園藝。她告訴我,她放鬆的一妙法就是修飾花園,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是她很累又不能睡覺,就將孩子放在身邊的小車內,自己給樹修修剪剪,除草。也許是在英國長大的原因,她最喜歡自己家小花園內的玫瑰天地,每當夏日玫瑰盛開的季節,她都要請朋友們來賞花,並剪下來給朋友帶回家。
小小的花園是伊娃放鬆自己,靜思瞑想的好去處。她告訴我,在夏日清涼的早晨或是冬天冷冷的空氣但充滿陽光的日子,送走了上學的孩子和上班的丈夫捧上一杯濃濃的熱牛奶和蜂蜜調製的咖啡,仔細地看每棵玫瑰的變化,看每個植物的狀態,那種感覺是無與倫比的舒服和暢快,好像真是達到了一切難題都可以化解的境界。伊娃說,花園裏的這些植物是她的健康調節劑,和植物在一起時,她像愛孩子一般給它們關懷,它們則報之以清新的空氣和天然的放鬆。管理花園時,她不用殺蟲劑和化肥,而是專門買牛糞、雞糞。她還觀測到一個和人一樣的植物營養道理,玫瑰花常見的黑斑病一般在肥料充足的條件下就自行消失了。一點也不奇怪,任何生物都有自我修複功能,要的就是充足的營養作為修複的工具。對植物,對家人,在營養這一點上,伊娃是從不掉以輕心的!她很同意我的理解,我們這一代和祖父母一代的生活有很多區別,他們有他們的環境和食物優勢,而我們的確是生活在人造的毒性圍困中,要力求自我保護,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全麵營養自己。許多東西無法等待科學完全證實的那一天,要的是在一定知識基礎之上的直覺引導,如果缺乏這種直覺,一貫等待政府或什麽權威的恩賜,那就隻有聽天由命了。
我們把最精彩的話題留在了最後,那是我們共同的愛好——生活中的旅行或旅行生活。一說到這個話題,伊娃很興奮,她依然是行家。伊娃說,她和丈夫盡管經濟力有限,沒有實現帶孩子旅行的全部心願,但還是創造了不少和他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的機會。另外,他們做到了在大女兒高中畢業後,送她到歐洲去看在瑞士的外公和外婆,並在歐洲大陸和英國與兩個同學一起背囊旅行了60 天,見了親戚朋友,讓孩子第一次獨立麵對了世界。他們現在正努力給兩個兒子準備同樣的禮物,他們明年就要雙雙高中畢業了。
伊娃全家80% 的旅行是在州內的不同地方野營,多是到海邊,也會到山裏或農莊,每兩到三年則有一次遠距離的飛行,看過澳大利亞著名的大堡礁,爬了世界獨一無二的巨石山,一邊開車一邊騎自行車走了墨爾本的大海路……全家唯一的一次出國是到新西蘭的南島,看了真正的天涯海角。孩子們每次大大小小的旅行歸來都非常高興,而且都各有收獲,女兒喜歡撿貝殼,大兒子喜歡石頭,小兒子喜歡樹根,也許都是受外祖父的影響。伊娃對帶孩子旅行的看法是,沒有條件帶孩子到國內國外更多的地方旅行,其實隻是她和丈夫的遺憾,孩子從沒有要求,也不感到遺憾。他們小的時候,要的就是父母親能和他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度暑假,一起玩,不少時候,最好是和他們一起瘋玩,玩得越久越好(雖然很多時候她丈夫的時間有限,但他會努力安排)。到什麽地方對孩子似乎真不重要,即使在一個小小的空間裏,他們能找到的樂趣也比大人多得多,他們甚至能把你帶到一個你已經忘了的或根本沒有注意的世界。
伊娃說,她覺得到悉尼生活最大的幸運之一就是非常容易接近大海,看日出。沿悉尼大區的幾十個海灘,很多都是看日出的好地方。噴薄而出的太陽是非常壯麗的景觀,給人生活的熱情,經常看日出,對生活是一個內在的無形激勵。他們要在孩子離家時囑咐孩子,就是再忙,一年至少要看一次日出。和大自然的接觸能讓人懂得人的渺小,這種感覺會根植於孩子的心靈深處。此外,伊娃夫婦很注重培養孩子在海中遊泳,因為在大海中遊泳可以讓孩子知道人有能力駕馭波浪。伊娃說,他們不屬於能給孩子車子、房子的階層,但會盡力讓孩子成長在輕鬆愉快和愛的環境裏,並讓他們從小接觸大自然,讓大自然熏陶他們的靈性和悟性,給他們一張“生活地圖”,讓他們能保持對生命生活的愛和對自己的信心和勇氣,在迷失方向時有力量可憑依。
和伊娃聊了大半天,我正感謝她完美地回答了我的話題“如何在享受現代化的便利中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不想又提醒了她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她感到在這個她起名叫“高速動感& 被動享受”的時代,在TV、ipod、電子玩具、遊戲機、手機滿天飛的環境中,有一點十分重要,那就是保持孩子讀書和去圖書館的習慣,讓他們依然能安靜地玩培養多方麵動腦和動手能力的遊戲,能有興趣到戶外活動。伊娃感到滿意的是自己和孩子在這個巨大的挑戰中穩住了陣腳。三個孩子都能專心讀書,卻能離開電腦用手做很好的筆記,都對高難度的拚圖有不懈的興趣,同時還和同學有不錯的交往,各自都有要好的朋友。
伊娃說我促使她總結了她這些年的生活。她很感謝自己學的旅遊管理。旅遊管理要求多方麵、多層次的協調,可能在行業管理中屬跨度最大的一類。這種職業思維讓她把一個家的方方麵麵組織得還不錯。現在孩子就像三隻要出港的小帆船,要相繼離家了。她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將麵臨一個轉變。隨著孩子的離家,如何健康地過好下麵的生活篇章?這是現代生活中又一個要麵對的課題,是在中年後繼續保持自我,創造自我,讓生活繼續快樂和有趣的挑戰。
最後,伊娃特意告訴我,印度的瑜伽讓她能在焦慮不安和碰到困難時保持心情的冷靜和思維的清醒。她除了在孩子們小的時候斷斷續續中斷過幾段短時間外,很自然地堅持鍛煉了多年。她把這種鍛煉視為能在現代化中保持相對自然生活的一個因素。我完全同意這一點。睡眠期間各種激素分泌較多(像生長激素70% 是在睡眠時分泌的),因此良好的睡眠對於細胞修複和更新十分重要,像瑜伽這類鍛煉,不論是柔韌的拉伸,這是暝想、沉思、整個身心就像電腦關閉的過程一樣,做了一個極大完美的歸位的整理,是讓身心放鬆的積極方式。
在科技的層麵上,人類的現代化速度快得驚人,特別是電腦普及化的這20 年,從社會經濟結構到通訊交流方式,圍繞這個突變而來的一切似乎年年甚至月月更新,好多時候有對瞬息萬變難以把握的感覺。毫無疑問,世間的變化是永恒的,電腦的使用隻是讓整個社會的交流速度加快了N 次方,由交流而產生的“能量輻射”的半徑也變得巨大了。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在這千變萬化中,人性的各個層麵是相對不變的。我同意伊娃所講的,作為一個社會的中產階級的普通一員,要在現代化中保持身心健康,要在“心懷天下”和“獨善其身”間取個平衡。在個人無法改變世界,減緩不了現代化步伐的同時,能在現代化的千變萬化之中把握住做人的核心價值觀,歸結起來,就是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的責任,對己的自尊和對人的平等、善意和尊重。從健康的視角,就是主動積極地尊重自己的身體,熱愛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健康!
是的,現代化生活中充滿了無數的誘惑,我們幾乎是被圍困在各式各樣的誘惑之中。說到這伊娃笑了,她說有時這些誘惑真是很難抵禦,因為它們都迎合了人的弱點,即貪圖快速、簡便、省事、一蹴而就的心理,但如果人們能堅持環境第一、健康第一,就會好好計算一下這些方便而捷和舒適的代價,從而不僅在衣食住行的選擇上做到健康,更能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生活樂趣按預防原則來生活,讓人生豐富多彩,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