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

孤城玉碎月如霜。烽煙散盡處,策馬別鹹陽。
正文

【七絕】隋唐征高句麗讚

(2024-01-29 10:41:40) 下一個
【七絕】隋唐征高句麗讚
人生不過此從容,鴨綠江邊血染紅。
折戟沉沙千載後,忠魂依舊守遼東。

按詩壇規矩,發貼應該有詩,特口占七絕一首,紀念一下隋唐征高句麗犧牲的中華兒女。這裏順便提一下東北亞對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怎麽強調都不過分,楊廣在千年前已看到。

此貼之後,這個問題就此打住,如蘇牧兄所說“這裏是詩壇,就先打住吧。希望看到兄的好詩。”恕不再奉陪。謝謝!

今天隨便聊了聊隋煬帝楊廣,把他跟漢武帝劉徹作了一比。此為在下的原文:

“楊廣應該是個文武全才的人,不輸李世民(小李正經得叫他一聲 表叔 的),可能更接近漢武帝一點,兩人都造,但是漢武帝造,有文景兩代打下的基礎,所以還好。揚廣就差一點了,很快把老爹打下的那點家底造沒了,自己還沒明白(這點劉徹略強,晚年已經比較收斂了)。”

下麵是唐名相馬周給太宗李世民的上疏(見《舊唐書》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臣曆觀前代,自夏、殷及漢氏之有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餘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為積德累業,恩結於人心。豈無僻王?賴前哲以免。自魏、晉以還,降及周、隋,多者不過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創業之君,不務廣恩化,當時僅能自守,後無遺德可思。故傳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雖以大功定天下,而積德日淺,固當思隆禹、湯、文、武之道,廣施德化,使恩有餘地,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欲但令政教無失,以持當年而已!然自古明王聖主,雖因人設教,寬猛隨時,而大要唯以節儉於身、恩加於人二者是務。故其下愛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長而禍亂不作也。今百姓承喪亂之後,比於隋時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五六千裏,春秋冬夏,略無休時。陛下雖每有恩詔令其減省,而有司作既不廢,自然須人,徒行文書,役之如故。臣每訪問,四五年來,百姓頗有嗟怨之言,以為陛下不存養之。昔唐堯茅茨土階,夏禹惡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可複行於今。漢文帝惜百金之費,輟露台之役,集上書囊以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錦繡纂組妨害女功,特詔除之,所以百姓安樂。至孝武帝雖窮奢極侈,而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於時代差近,事跡可見。今京師及益州諸處,營造供奉器物,並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臣聞昧旦丕顯,後世猶怠;作法於理,其弊猶亂。陛下少處人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尚猶如此。而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即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臣尋往代以來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為盜賊,其國無不即滅,人主雖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當修於可修之時,若事變一起而後悔之,則無益者也。故人主每見前代之亡,則知其政教之所由喪,而皆不知其身之失。是以殷紂笑夏桀之亡,而幽、厲亦笑殷紂之滅;隋煬帝大業之初又笑齊、魏之失國。今之視煬帝,亦猶煬帝之視齊、魏也。故京房謂漢元帝雲,"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此言不可不誡也。往者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才得一鬥米,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愛憐之,故人人自安,曾無謗讟。自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粟十餘石,而百姓皆以為陛下不憂憐之,鹹有怨言。又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故也。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畜多少,唯在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家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而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向使洛口、東都無粟帛,則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眾。但貯積者固是有國之常事,要當人有餘力而後收之,豈人勞而強斂之?更以資寇,積之無益也。”

這裏麵與在下所講的意思基本一致。同時,還談到了漢隋兩代積累財富的方式的差別,漢乃藏富於民,隋乃用商鞅之法。這其中的差別,我想在國家苦難時就顯現出來了,這就是 人和。

下麵是在下原帖裏剩餘的部分:

“我想楊廣最大的失誤是不應該同時修大運河(“都說隋亡因水利”)和征高句麗(“長白山前浴血”),尤其是征高句麗,損兵折將,關鍵是把關隴武勳集團的“紅二代”甚至“紅三代”們都折進去了,導致該集團的勳貴老人的集體反對,最後眾叛親離。如果僅僅修大運河,估計隋不至於二世而亡。

高句麗一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難啃的骨頭,從漢代立國,到三國時逐漸強勢,從屬遼東公孫氏,曹魏及孫吳,到隋初,已曆五百餘年。常遊走於中原各勢力之間,彪悍善戰。英明神武如唐太宗亦折戟沉沙,直到高宗朝才平定。這兩位的前仆後繼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楊廣事業的繼續,也證了明楊廣當初的戰略眼光不差。李世民當年曾摧毀高句麗用隋軍屍體築的京觀,並矢言複仇。我中華傾注幾代人百萬犧牲才征服高句麗,如今亦離我而去。一聲歎息!”

注解:《通鑒》壹玖柒紀唐太宗伐高麗事略雲:

"丁亥(十九日)上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餘力以取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