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總壇友的討論和支持,再次韻一首:
遙夜更深,樽罍散,酒闌人歇。
孤燈暗,風搖花影,嘯聲初烈。
天際雁鳴驚酒意,院中霧氣侵雲月。
客不眠,飛葉打寒窗,音淒切。
臨鸞鏡,傷鬢雪。年少誌,猶難滅。
歎新亭相泣,唾壺空缺。
英士傾幹青史淚,幹戈流遍郊原血。
喚何人,為我奏胡琴,歌千闋。
附:嶽飛《滿江紅》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930年代,中央研究院院士餘嘉錫首次提出對《滿江紅》作者的疑問,理由有二:
1. 此詞出現在明中期,宋元時期沒出現過。
2.嶽飛孫子嶽珂搜集嶽飛資料編撰的《金陀粹編》中沒有這首詞。
1962年,另一學者夏成燾沿用餘嘉錫的論點,再次提出《滿江紅》的作者不是嶽飛,而是明朝將領王越,理由主要是“踏破賀蘭山”一句中的賀蘭山在西北,而不是嶽飛打擊金兵的方向---東北。
中國韻文學會會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詞學》主編唐圭璋支持嶽飛為作者的說法。唐圭璋舉出嶽飛另一首《滿江紅-遙望中原》,這首詞嶽珂的書裏也沒有收錄,但是這首詞宋元明多位文學家、收藏家,流傳至今,是公認的嶽飛詞,所以不能僅僅以嶽珂書中沒有就斷定為偽作。
著名宋史學家、《嶽飛傳》作者鄧廣銘認為,宋元書籍沒能流傳到今天的有很多,“不能因為我們不曾見到,就斷言宋元人書中全未出現過這一作品。”
有文物專家也介入討論,他們在湯陰縣嶽飛廟碑林中發現了明代天順二年(1458年)一位書生抄錄的嶽飛《滿江紅》,這直接否決了明將王越(1497年在賀蘭山擊破韃靼)是作者一說。
我認為“賀蘭山”之說不足為信,說作者是王越的說法也不太可靠。我下麵從詞的內容分析一下。
1. “三十功名塵與土”,嶽飛去世時39歲,“三十功名”符合;而王越1497年在賀蘭山擊破韃靼時,已經是71歲的高齡,與“三十功名”不符。
2. “靖康恥,猶未雪。”這是宋朝發生的事件。當然,詩詞中經常有代指,“靖康恥”可以用來代指瓦剌大軍圍攻北京的保衛戰,但是,明軍是勝利者,所以用“恥”來形容,有些不恰當。
3. “臣子恨,何時滅!”,這是指徽欽二帝被虜一事,也可以代指明英宗被俘的土木堡之變,這裏二者都說得過去。
4. “賀蘭山缺”,似乎用於王越更合適,但第一點已經說了,和王越的年齡不符。嶽飛有沒有用之代指北方的山嶺呢?當然可以,而且唐朝王維有詩雲:“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所以宋朝的嶽飛拿來引用,再正常不過了。
5. “匈奴血”,如果把“賀蘭山缺”硬安到王越頭上,那“匈奴”就說不過去了,因為匈奴漢朝後期就不存在了,在明朝北方的敵人是蒙古(韃靼和瓦剌),所以這裏肯定是帶指北方的遊牧民族。如果這裏可以代指,那麽“賀蘭山缺”也可以代指,沒有必要是確定的地方。
6. “收拾舊山河”,看到這裏,答案已經明確了,這肯定是指嶽飛,而不是王越,王越隻是在北方抗擊敵人,那用“收拾舊山河”哪?而嶽飛要收複中原,北搗黃龍府,迎回二帝,這才叫“收拾舊山河”。
所以,我覺得《滿江紅》一詞不太可能是王越寫的,至於真正的作者是不是嶽飛,目前在沒有證據證明是其他人的情況下,一般都認為是嶽飛。而且就算作者不是嶽飛,這首詞描寫的人物也隻能是嶽飛。
寫完這篇文章,又發現了《滿江紅》作者是嶽飛的一個重要證據。
1983年,在浙西江山縣(古名須江),發現了一本古籍《須江郎峰祝氏族譜》,族譜中記載了嶽飛在1133年贈祝允哲的《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詞作,及祝氏的和作《和嶽元帥述懷》。其中,族譜中收錄的《滿江紅》,與今版相重字數為39字,但讀來與今版明顯略遜一籌。
嶽飛《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
怒發衝冠,想當日、身親行列。
實能是、南征北戰,軍聲激烈。
百裏山河歸掌握,一統士卒搗巢穴。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勵臣節。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金城門闕。
本欲饑餐胡虜肉,常懷渴飲匈奴血。
偕君行、依舊奠家邦,解鬱結。
這首詩和《滿江紅》一詞相比,內容改了很多,這也是正常的,贈詞都是臨時所寫,用詞用句倉促之間,可能不工,作者一般過後都會修改多次,所以如果改的麵目全非也是正常的。
所以我認為《滿江紅》一詞的作者應該是嶽飛。
附:《滿江紅·和嶽元帥述懷》[宋]祝允哲
仗爾雄威,鼓勁氣、震驚胡羯。
披金甲、鷹揚虎奮,耿忠炳節。
五國城中迎二帝,雁門關外捉金兀。
恨我生、手無縛雞力,徒勞說。
傷往事,心難歇;念異日,情應竭。
握神矛,闖入賀蘭山窟。
萬世功名歸河漢,半生心誌付雲月。
望將軍、掃蕩登金鑾,朝天闕。
這裏有“闖入賀蘭山窟”,嶽詞裏的“踏破賀蘭山缺”也可能來源於此,也就是說,嶽飛後來修改自己的詞作的時候,有可能借用了祝的詞,甚至包括“八千裏路雲和月”,也可能借鑒了祝詞裏的“半生心誌付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