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電影需要耐心地靜靜地看,在這個浮躁的快餐文化時代,能夠靜下來品味平淡慢節奏的東西,其實不容易,
這個影評寫的不錯,提到這幾部以前都看過,無人知曉,海街日記我很喜歡,18年拍的《小偷家族》獲得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也是一部好片。。。。
《zt》
我曾經跟一個朋友推薦是枝裕和的電影。後來他非常高興地跑來握著我的手告訴我,感謝我治好了他多年的失眠症。
於是我意識到,這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電影,他與特效爆米花有本質上的區別,他注定了隻會被少數人理解。於是我不再推薦別人去看是枝裕和的電影。雖然是枝裕和在國際上已經久負盛名,拿獎拿到手軟。
許多人會說他沉悶、無高潮,過於平靜,沒有轉折,沒有起伏,極其催眠,容易睡著。
沒錯,是枝裕和真的沉悶,有時一個小時場景隻是在幾疊榻榻米的房間裏(像《步履不停》),有時什麽也不做,有時隻是家長裏短,柴米油鹽醬醋茶,講鄰居小孩什麽樣了,講孫子上學怎麽樣了,講奶奶的咳嗽爺爺的藏書,妹妹的玩具和去年全家人在沙灘邊的相片,母親教兒媳婦做拿手菜,父親陪著孩子練鋼琴。坐在台階上吃西瓜。這些意象實在是太平淡了,平淡到每個人都對此習以為常,而是枝裕和卻能從這些平淡中挖掘出感人的溫情、動人的愛、和隱藏在一切日常生活下的親人的羈絆。就是這些平淡到極致的意象組成了是枝裕和的電影。
是枝裕和的電影很慢,人物對話很慢,走路很慢,節奏很慢,一切都是那麽慢,平靜,溫馨,樸素,簡單到單調,波瀾不驚,不加修飾,不做作。甚至在他最跌宕起伏的《無人知曉》裏,那悲傷到極點的結尾,主角他們也沒有嚎啕大哭,沒有煽情,沒有動情的音樂,隻是靜止的鏡頭, 小男孩呆呆地說:“真可怕呐,明明早上還是好好的,現在她的身體已經冰涼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柳樂優彌在當年打敗了梁朝偉獲得了戛納影帝)
他的電影裏細膩而克製:他的細膩,既是鏡頭的細膩更是感情的細膩,深受小津安二郎影響是枝裕和,十分注意細節的雕琢,有時一個很簡單的事物,可以描繪得十分細膩與動人,一句簡單的話語,就足以讓人動容。同時他的克製,也是一種感情的克製,他絕不煽情,生怕驚擾了觀眾,電影裏的角色哭都怕哭得太大聲。發火都不敢發得太過,喜歡對方都不敢表現得太明顯,角色也好觀眾也好,感情都無法達到最高點,無法宣泄出來,甚至一直在感觸與感動之間徘徊。他絕不是那些用嚎啕大哭和煽動的BGM來催著觀眾流淚的導演。
想起一個公案:日本一位禪師修了一個枯山水庭院,邀將軍觀看,問將軍庭院裏什麽最好看,將軍說那塊石頭最好看,於是禪師便把那塊石頭扔了。是枝裕和就是這位禪師一樣的人。
所以我絕不會說他的電影感人或者催淚。如果有人看他的電影哭了,他隻是在為自己而哭。
你也許會覺得實在絮絮叨叨太無聊,怎麽也理解不了是枝裕和的美學。但偏偏就是有那麽多人對他欲罷不能,比如我。
他總是能讓我從開頭一直安安靜靜看到結尾,讓我的焦慮與浮躁一掃而空,治愈而愉快,胸中翻湧卻不至於奪眶而出,恰到好處。
看他的電影我首先想到的是川端康成的新感覺派,恨不得用一頁書來講怎麽刷牙;二是想到木心的《從前慢》。
每當我談起是枝裕和,我的腦子裏浮現的正是他那些平淡又安靜的場景:鄉下的老式和屋,下著雨,坐在榻榻米上,泡著茶,風鈴響著,討論天婦羅的做法。或者在一個晴天與父親一起去登山,看著山下的城鎮,聽著蟬鳴,聊起兒時往事,抑或是全家人在海邊追逐嬉戲,又或是圍坐一起啃西瓜。。。。。紀錄片一樣安靜的鏡頭娓娓道來。那是一種禪意,鈴木大拙所說的日本禪,茶道、花道裏的道。是《東京物語》和《生之欲》一脈相承的日本電影風格,平靜、細膩、幽寂之美,是枝裕和把這種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我說了,我不會推薦別人看是枝裕和的電影,但是今天除外,因為《小偷家族》上映了。這是是枝裕和的電影第一次在中國大陸大規模上映。(上次的《第三度嫌疑人》隻有小規模上映。
這位拍NHK紀錄片出身的導演,從第一部劇情片《幻之光》開始,就已經開始挖掘家庭題材,父子,母子,夫妻,爺孫,重組家庭,所有的家庭關係是枝裕和都嚐試過了。
有人說是枝裕和隻是小津安二郎的延續罷了,然而這部小偷家族說明了,是枝裕和已經悟出自己了自己哲學,他不再隻是另一位小津安二郎。
作為一個把每部是枝裕和都看了兩遍以上的boy。這部片子在我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還是熟悉的家庭題材,還是那麽平鋪直敘,節奏那麽慢,吃個飯喝個水睡個覺拉個家常。特別是那位幾乎在每部是枝裕和電影都會出現的老奶奶、樹木希林女士,更是讓人覺得這是一部熟悉的是枝裕和電影。
意料之外的是這部電影幾乎囊括了以往電影裏所有的關係,複雜得讓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人甚至搞不懂誰是誰的誰。同時《小偷家族》不再是拍普通家庭,是枝裕和第二次把鏡頭對準了社會最底層的那群人(第一次毫無疑問是《無人知曉》,但亦有所不同)。
在一個拒不搬遷的釘子戶房屋裏,父親是工地的臨時建築工人,工傷後連保險都沒有,平時帶著兒子去做小偷,母親在洗衣店打小時工,妹妹在風俗店做特殊服務,每頓都吃泡麵加可樂餅(一種用土豆泥裹上麵包屑炸的餅,在日本幾乎是所有低收入家庭的主食)這幾乎已經是。而且,這個家裏每一個人都不是親生的,奶奶也好,兒子女兒也好,都是“撿”來的。我以為之前的《如父如子》探討抱錯沒有血緣的孩子就已經很難拍了,沒想到這一部全部都沒有血緣關係。而導演正是想表達,這樣沒有血緣關係、各自心懷鬼胎的社會底層家庭,他們是否也有愛,是否也有親情,這種爛透的家裏是否也有美好和溫情的一麵。這種千瘡百孔的生活中瞬間的美好,顯得難能可貴。是枝裕和是懂人性的,沒有純善或者純惡的人,人性裏既有自私也有無私,善於抓住人性裏的善,這也是是枝裕和打動我的原因之一。日本藝術通常很推崇一種“櫻花滿開後凋零掉落那一瞬間的美”。而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懷石料理,那種意味與美學需要心受,就像老僧傳機鋒,拈花微笑,以心傳心。
故事前半段像極了他自己的《無人知曉》,之後的溫馨片段和海邊遊玩則像是他的《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和《如父如子》裏的片段。但電影的後半段開始變得不那麽是枝裕和了。從全家突然被抓開始,一家人從相聚到分散,這是之前的是枝裕和電影從未表達過的東西,我知道這次是全新的是枝裕和,不再是小津安二郎,他的自我突破甚至比《第三度嫌疑人》還要大。審問之下,原來人人心懷鬼胎,都有目的,甚至帶著秘密生活在一起(我甚至想到了《白夜行》),然而就算這樣,相聚時的親情難道就都是假的嗎?結尾時,他也留下了許多疑問,奶奶隻是為了錢嗎?亞紀還相信奶奶嗎,他會和四號先生怎樣發展下去?爸爸救祥太是為了訓練小孩偷東西方便還是真的隻是救他?那天晚上他們真的是要丟下小男孩小女孩逃跑嗎,即便如此他們之間的親情是真是假?小女孩跟著虐待自己的親生媽媽就一定好嗎?或許連是枝裕和自己也不知道。
還有不得不說,是枝裕和的選角也是神來之筆,女主安藤櫻是《百日元之戀》的喪神女主,痞氣無人能敵,簡直就是個活生生的女流氓。男主是《如父如子》裏的電器老板。還有樹木西林女士,太棒了,每部是枝裕和都會出現的老奶奶,演技實在太有味道,願他長壽。
如果你看到這裏覺得自己接受得了這種“又臭又長”的電影,那麽我強烈推薦你去看看是枝裕和的這四部電影。我由衷地希望更多人知道、喜歡上和能夠享受是枝裕和,我希望人們都能停一停、靜下心來看是枝裕。
推薦:
一、無人知曉
一群被遺棄的孩子如何自己生活下去,片中有童星的柳樂優彌和橋本環奈,當年還是小孩兒的柳樂優彌就憑借這部片子打敗梁朝偉獲得了戛納影帝。片尾欲哭無淚,我難受了一個星期。
二、奇跡
總想要逃離現在的生活,想要有奇跡。然而奇跡就是每一個日常組成的。因父母離異而分開的哥哥與弟弟,聽說對著新幹線許願就能成真,那就一起去創造奇跡把,讓大人回來。超可愛的兩兄弟,在那個世界裏每個人都是那麽善良和溫暖,真好。個人最喜歡的是枝裕和電影。有小田切讓。
三、步履不停
當自己理想得不到家人理解時,如何與家人相處。家人永遠都是家人,就算無法理解,內心也會無條件支持。BGM很好聽,我現在還放在手機裏。阿部寬主演。
四、海街日記
綾瀨遙和長澤雅美主演。同父異母四姐妹。日式小清新,治愈百分百,很舒服的一部電影。
放鬆下來,放慢你的呼吸與節奏,平靜你的心境,用心體味,用心感受,你一定會愛上是枝裕和的。
樹木希林是日本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