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村子傍著一條小河。用一句詩來描述就是“綠樹村邊合,清泉石上流”。
春天到來的時候,河水藍藍的,清清的。河裏有魚蝦也有螃蟹,有螺螄也有蝌蚪。河邊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蜻蜓。小河南岸邊的楊柳樹垂下長長的柔軟的柳枝,枝條上吐出嫩綠的新芽,隨風搖曳。不遠處是層層疊疊碧綠如茵的小麥地,麥苗綠油油,就像用綠色畫筆塗過似的。北岸的地裏種植著密密的油菜,一眼望去, 金燦燦的油菜花在陽光下格外美麗。麥田和油菜地裏有彎曲的小路,可以通到村子裏。
村中心連接小河南北兩岸的是一條由兩塊三尺寬的大木板做成的馬家橋, 水麵離橋麵不高,也就三/四米的距離。小船過橋時,有時還需要有人把橋板抬起來, 船才能經過。在橋兩邊是用石條或者大石板壘成的水棧,那是村裏最熱鬧的地方。那時侯河水是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村民喝的水,大多用木桶從水棧提到家裏的水缸裏,加明礬澱清。水棧上有人在淘米洗菜、洗碗刷鍋的時候,少量食物會引來一大群小魚在被河水浸漫的小腿間穿梭、翻滾纏繞,給人癢癢的感覺。竄條魚和鰟鮍魚在水麵來回遊動,它們貪吃著水中散開的食物,而河蝦、螃蟹和螺螄則貼著河岸慢行。這時你把一隻竹籃或者篩子沉到水麵下再用力拉起就可以逮獲許多小魚和蝦子。手伸到石板下摸摸,就可以輕易的抓到螃蟹和螺螄。
閑暇的時候,村裏的女人們三三兩兩地端著洗衣盆,從蜿蜒的小路上穿過,說說笑笑來到清涼的小河邊洗衣服。女人們一來,小河邊就熱鬧起來。紅紅綠綠的衣服在盆子裏被揉搓的嘩嘩作響。女人們一邊洗,一邊閑聊,有時愛唱的姑娘們再來上一段山歌。歌聲歡聲順著河水,流向遠方。
小一點的孩子們還不能幫著大人幹活,就跟著媽媽們來到河邊玩。淘氣的孩子們從別處找來瓦片,憋足一口氣,側斜著腰把胳膊掄出一個弧度,再轉身把瓦片扔出。瓦片從水麵上入水又飛出、再入水再飛出連續幾次“嚓嚓嚓”激出一串串整齊的水花最後飛到好遠的地方沉入河底。女孩子們折來幾枝小柳條編成一個花籃,戴在頭上,互相看著對方笑著問“漂亮嗎?”。大膽一點的男孩子會從河裏逮幾個小蝌蚪回家放到盆裏養著。蝌蚪長著長長的尾巴,在盆裏遊來遊去,多快樂啊!還有的孩子在河邊試著用小網兜套蜻蜓。那一隻隻綠色的、黃色的、紅色的漂亮蜻蜓在河邊一會兒高一會兒低的飛來飛去。薄如蟬翼的翅膀,在陽光下發著亮光,吸引著孩子們。蜻蜓飛得低的時候,尾巴輕輕地觸一下水麵。然後,很快地飛離水麵。然後,又觸一下水麵,又快速地飛起來。像淘氣的孩子一樣蜻蜓樂此不彼地玩著,一會兒飛累了,就落在低矮的枝條上打個盹。待孩子們拿著網兜去套時,它們又扇動一下翅膀,忽地飛走了,飛得遠遠的,再也看不見。看著蜻蜓飛走,孩子們雖然有些失望但並不氣餒,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
大一點的男孩子則在長竹竿上繞一段細線再在魚線的一端栓上一個用針彎成的魚鉤,串上半截紅蚯蚓,拋到河中去釣魚。這常常能釣上幾條貪吃的鰻魚,隻是這鰻魚上了鉤就渾身打轉,拚命掙紮,把線兒纏繞在一起,形成一團亂麻,這時候還得請大人來幫忙才能把魚線分開。偶爾也能釣上一條大鯉魚或者一隻甲魚,碰到這種時候,孩子們滿是喜悅,歡呼聲整個村子都能聽見。
唐朝詩人胡令能曾有詩雲:“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在我離開故鄉以後,每讀到這首詩時,常常會想起故鄉村前的那條河,以及那小河帶給我們的快樂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