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和香港(1)

(2020-10-26 05:53:41) 下一個

轉眼間,我已經在香港要呆滿四年了。比起我呆過的另一個城市芝加哥,我花了幾倍多的時間來適應香港,適應她的潮濕氣候,她的語言,她的人文。

來香港之前,關於香港的最深的印象是我外婆的姐姐(我們叫姨婆婆)說的她的經曆。姨婆婆已經誕辰超過100歲了,她在世時隻要遇到我們這些小輩親戚,會反複地說起她的這段經曆。姨婆婆是我的外婆這一輩的家中長女,爸爸媽媽是農民,家境貧寒,下麵還有三個弟妹,所以小時候去了無錫的紗廠做童工。紗廠做童工非常苦。有一天十幾歲的姨婆婆坐在家門口哭,因為做童工很幸苦當時又弄傷了手。這時候走來一個到處遊曆的陌生人,他端詳了一下還在哭的姨婆婆後對她說:小姑娘你不要哭了,你要麽有個好老公要麽有個好兒子。姨婆婆後來結婚早,錯失嫁給好老公的機會。她結婚以後去榮家工廠做工人,人家非常喜歡她還問了她的情況,倒是遇到一個嫁給好老公的機會,不過她已經結婚就失去了。 結婚後年輕的姨婆婆在上海的印刷廠做工人,因為日本侵華戰爭,印刷廠搬到了香港。為了這份工,姨婆婆和她的老公子女一家子,來香港做起了港漂。在香港,姨婆婆生下了她的好兒子,一個被人評價才華勝過華羅庚的兒子。接下來香港被日占領,市麵上很難買到米和食物了。好在印刷廠(好像是印鈔票的,所以姨婆婆老是說它是印鈔廠)是發米給員工的,至少姨婆婆一家不用擔心餓死。市麵上的其他人就不行了。她家有一個貼隔壁的鄰居,這家的師母在家裏供了一個觀音菩薩很久了,他們家也沒有糧食吃了,姨婆婆總是盡量省下自己家的米勻給相近的隔壁鄰居,特別是這個貼隔壁的師母一家。幾年下來供觀音菩薩的師母一家堅持到日軍撤出後活下來了。姨婆婆總是提起再遠一點還有一戶母子鄰居,兒子還是個小孩,長得蠻好,孤兒寡母也是餓得沒有東西吃,她非常想幫助他們可是實在沒有能力幫到了,這對可憐的母子最終餓死了。年長後,我回想起這一段覺得姨婆婆做這個決定風險很大,太不容易了。在一個局勢動蕩的戰爭年代,鬥米貴過金,誰都不知道未來的日子什麽樣,還要熬多久,廠裏發的米以後會不會有變數,大多數人即便能省下些餘糧,從理智考慮也會留給自己用來應付今後的不時之需,而姨婆婆救助鄰居等於沒有給自己家存糧,而且她給鄰居分享的糧食還是從自己一家不飽的肚子裏克扣出來的。想起這段故事,我都會反省自己,我能否做到如此無私?目前為止,每一次的反省,仍然讓我很慚愧並且自歎不如。隔壁的師母非常感激姨婆婆。後來在姨婆婆一家需要從香港隨廠返回上海的時候,隔壁師母向家裏的觀音菩薩為姨婆婆的旅途求了一簽。觀音菩薩那一簽說的是:回到上海也好,在香港也好,但是路上極其凶險有去無回。因此隔壁師母奮力地勸阻姨婆婆不要回去。求簽那時,姨婆婆已經隨著同事買好了一家的船票,一個可以坐2-3000人的大船,船票挺貴的,船不錯大船又比小船安全。所以姨婆婆很是猶豫。一邊隔壁生死之交的師母苦苦相勸她不要去坐船,因為她家的觀音菩薩一向很靈驗。在最後一刻,已經打包好行李的姨婆婆一家選擇相信觀音菩薩,放棄了船票。那艘船開到海上沒多久,就中了日本人的魚雷,整個船沉入大海,姨婆婆的科長一家也在那艘船上再也到達不了上海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anlan 回複 悄悄話 好看的,期待下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