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遊

(2024-01-28 18:08:31) 下一個

我上大學的時候,不讀專業書,老找點奇怪的事做。

圖書館裏借了本古書,北京坊巷誌。那是本清朝的書,相當於清朝的胡同遊覽指南。我就拿著,騎著自行車轉。

胡同沒轉出什麽名堂。印象最深是,成書的時候,頤和園還沒建,昆明湖最西的土路叫西堤。

八十年代初的頤和園,美。在西堤上自己散步,絕對有詩人的感覺。

西堤連著昆明湖中一個島,上麵的建築是市委的招待所。

當時就想,如果在這房子裏住一輩子,就那也不去了。

那時年輕幼稚啊,王寶森後來把這當家住,還不是死無葬身之地。

說到死無葬身之地,馮玉祥是真的,在船裏被燒死。他最風光的時候,住在西郊,給自己建了座塔,叫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紀念他。他自己親自在塔基上用隸書寫下精神不死四個大字。臉皮夠厚的。

那地方頤和園還要往西,現在估計五環以內了,當年荒啊。當年馮玉祥住的房子是一座結核病療養院。就因為遠,不怕傳染。我在塔下麵盤桓了許久。

北京這個地方,太有曆史氣息了。

那時圓明園就是野地,大水法隨便爬。五十年代拆隆福寺的碑沒地放,就扔圓明園入口的地上。那可是明代的碑。八十年代,明代東西不算文物。王鐸的字掛在榮寶齋,幾千塊。

那時萬安公墓就是爛墳崗子。我去找戴望舒的墓,一大堆名人都睡在那。從段祺瑞到朱自清,李大釗。

那是李大釗紀念館建成之前。建完整個萬安公墓就不一樣了。

西四有個元代和尚的塔。經過民國名流努力,解放後,那條街沒拆遷,總算留下來。我拿著坊巷誌拜訪的時候是大雜院,不好意思進去。現在是一個書店,很有味道。牆上掛著民俗專家抄寫的一段元曲,專門提到這座塔。

走出院門,就想元朝誰在這走過。

西城區少年宮是座三進四合院。我當年在裏麵裝無線電測向機,好奇以前誰住那麽大宅子。後來一查,是北洋一個軍長。

時代變遷啊,北洋一個軍長住那麽大宅子,名氣都沒有。

去郊區雲岡實習,工廠後麵山坡上就座塔,石人石獸開道。估計起碼王爺墓。可惜至今沒查是什麽。

我到了美國還想著頤和園那個島上的市委招待所,買房找湖邊的,可惜沒錢。

現在我已經一點旅遊的興致也沒有,到一個地方,我就是在街上走走,找家小飯館或者咖啡館,默默坐著,看著跑堂走來走去上菜,窗外偶爾有輛車開過。

古跡可看可不看。無所謂。

上次去靜水,看見一座老房子,前麵釘著牌子,說是多少年前的監獄。

我就想,那時那麽冷。這些人在這座河邊默默度過時光。

我也在這個陌生的國家差不多默默過了一生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