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父親的原則隻有一個,讓孩子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獲得在那個階段應該獲得的歡樂。
眼珠的第一下轉動,第一次牙牙學語,蹣跚走路,講故事,陪她學遊泳,自行車。陪她上學。我特別反感中國人教育裏的概念,什麽都得提早,別人有的我也得有,別人會的我也得會。
有的事,比如加減法,提前半年,對孩子是非常殘酷的折磨。
我的父親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缺點,但是現在我也老了,才意識到他的一個根本原則是多麽正確。第一,孩子是自己成長的,父母不可能控製孩子的一生。父母最大的作用是以身作則影響。第二,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孩子今後掙多少錢,當多大官,而是孩子成年後和父母可以有智力上的交流。
大多的父母,好像孩子成長過程中,從來不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思想工作。等到孩子長大,也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思想工作。這種關係,結果就是兩代人的隔閡。人人到父母老了,責任就是對父母好,吃好,穿好,玩好。
許多人成年,是會把看望父母當成負擔的,因為這種看望成為過場。吃點好的,說點好話,讓父母高興。
我就想,和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聊天,難道不能和朋友聊天一樣,成為有意思的事?
我最近想起一本書,斯大林女兒叛逃西方後寫的回憶錄。
我第一次讀到,好像是高中。估計是新華社翻譯的內部版。父親拿回家就放在桌子上。
我拿起來,看了一眼就著了迷。還記得第一句是寫,這裏的夜多麽寧靜之類的,很文藝。那時是高中,人人都玩命高考,我父親也不在乎翻看他桌子上的閑書。
多年之後在美國,圖書館處理舊書,一美元一本,我一眼就看見斯大林女兒回憶錄的英文版,毫不猶豫買下來。
我已經從一個高中生變成一個中年人,但是我想起父親對我的教育。一本隨便放在桌子上的書,讓我在高中就對蘇聯革命和蘇維埃政權有完全不同的認識。這種認識,讓我在中年後還可以和我父親說,你記得那本斯大林女兒的回憶錄嗎?我找到了英文版。
我父親已經完全忘記了。
一本書這麽小的事,實際上代表完全不同的教育,塑造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