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學員問了一個問題:
我的答複:
其實用冷字不確切,應當是“涼”。這種涼,是一種清涼的舒適感覺,而不是寒冷。產生的原因呢,就是任、督二脈陽氣運行、心腎間出現涼的現象,實是腎水上潮的現象。
腎水上潮有什麽好處呢?就是心腎得以相交。
五行之中,心為火,腎為水,水火相交,即為“水火既濟”。“既濟”,就是相交為用之意。心氣當下通於腎,即心火下交於腎,以資助腎陽溫煦腎陰,使腎水不寒,維持腎陰腎陽平衡協調。腎居於下焦,藏精主水,故日“水髒”,腎水當上濟於心火,即腎水上承子心,使心火不亢。這是健康的狀況。
心腎不交呢,就是病態了。如果按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心火太熱,下不來;腎水太寒,上不去。
心腎不交的臨床表現,臨床表現為心煩失眠、心悸不安、眩暈、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舌紅、脈細數等症。
比如失眠,中醫臨床可能會分為心腎不交、肝鬱化火、心膽氣虛、心脾兩虛等多種,但是,歸根到底,都是心腎不交。所以,心腎相交,對人體健康關係重大。
那麽,在這個案例中,為什麽會後背和上肢有清涼感,而不是其他地方呢?這樣從經絡的循行路線談起:
後背感到清涼,是因為足少陰腎經,有一個支脈,是絡心的,“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途中箭頭所指處):
就是說,腎水從後腰命門附近的兩腎處,上貫肝、膈,入肺中,再從肺出來,絡心。所以,後背感到清涼,是因為從兩腎到心的路線如此,這個清涼感其實是心腎之間的清涼。所以,我們說“心腎相交”,不是在憑空想象,而是在經絡學中有實打實的基礎,腎經的那麽一條支脈就實實在在地連接到心。
為什麽上肢也會感到清涼,而不是下肢?這涉及到另一條經絡 – 手少陰心經。腎水來了,從腎,按上麵說的路線絡心,入了心經,就使得心經的火得以清涼。心經的循行路線呢,就是從腋窩中間(極泉穴),沿上肢內側外緣,一直到小指:
提問題的學員,和我學靜坐大概有七個月時間,基本是上來就雙盤,但是時間有限,所以每天隻能雙盤半小時。體驗到了“腎水上潮”後,嚐到了靜坐的一些甜頭,準備以後爭取一天坐一個小時。我一邊勸她量力而行,不要著急,心裏一邊竊喜:我的一個心病,就是學員基本都是上班族,普遍練功時間不足,所以樂見學員的靜坐積極性提高。
最開始,這位學員剛雙盤,問我:“雙盤坐了一段時間後,我睜眼看見腳掌都變紫色了,被嚇到了,這樣是不是血液不循環啊?”。現在再沒有這個擔憂了。剛開始,她的雙盤就是半小時左右。現在,她雙盤依舊是半小時,不同的是,腿、腳腕再不痛了。就是說,熬腿有了一些成效。
這位學員坐出來腎水上潮,其靜坐時間按每天半小時算,共105小時。
大家知道,有一位中藥 – “蓮子心”,就是交通心腎的。《溫病條辨》中亦說:“蓮心,由心走腎,能使心火下通於腎,又回環上升,能使腎水上潮於心。”這正是蓮子心交通心腎的解說。
所以說,養生家常言:“人體有大藥”,不是信口胡言。這個案例中,就實實在在地坐出了蓮子心。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靜坐不要執著於功境,更不要求功境。某種功境,出了好,不出也好。還是我叮囑這位學員的那句話:“於不求中,求‘功到自然成’”。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別人出的功境,你未必就出;別人出的功境,你出不了,也未必說明你坐的不如人家。
學靜坐,治未病,請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