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關於“新冠”認識再總結(附預防方)- 貟克強

(2020-01-29 00:36:39) 下一個

又經過一周的觀察後,覺得有必要再總結一下自我認識。
       

第一,疫因疫性:武漢本水濕之地,今隆冬應寒而暖,少雪多雨(下雨十來天),濕溫鬱蒸,戾氣橫生,瘟疫暴發;故若論其寒熱之性,餘仍堅持疫屬濕溫為源,這當屬常規(當然,如冬寒過於往年,則屬寒疫無疑)。既屬溫性,發病應見熱象,然有者病初反見寒濕鬱閉之狀者,何也?乃平素寒濕之體,疫邪初入即被寒濕內困而不及溫化矣。但這個時段很短,如不及時散寒化濁,溫毒即生,熱勢立見也。
     

第二,病機和治療:初中期乃濕溫鬱毒,外侵三焦膜原,內閉髒腑(肺脾腸),久則礙氣滯血,毒入血瘀;同時濕傷氣陽,熱耗陰津;極期內閉外脫;恢複期(這時候可能病毒核酸轉陰)不但氣陽虛妥,陰津亦定為虧損,有者餘邪尚留。
       

這裏謂濕溫,實為平常溫病雜疾用語,於此天行瘟疫重症而言,似顯平淡,如以穢濁積腐表之,當更客觀。事實上,從不少患者舌象來看,其灰黃垢膩積腐(粉),還真不是日常濕溫可比。從“新冠”國家診療方案中醫藥部分,第三版初期、第四版初中期其方藥中都用到草果、檳榔或厚樸這些達原飲的主要成分來看,先後赴前線的專家們心目中在這方麵也是達成共識的。
     

但凡濕溫致病,一般首伏三焦膜原,再侵髒閉腑,由氣入血。因為三焦膜原,位在皮裏髒(腑)外,實為髒腑之外膜。三仁湯、升降散、甘露消毒丹直至達原飲,實均為邪伏膜原之治劑。當下“新冠”也不例外,基礎病機仍是邪伏膜原,從前後專家皆用到達原飲來看,這也是共識。在此基礎上,方成腐穢熱毒閉肺礙脾侵腸、由氣入血之勢,治宜隨機施方,麻杏石甘、麻杏苡甘、小陷胸、宣白承氣、三承氣、解毒活血湯等為可選之方,前後方案均有所表達。
     

濕傷氣陽,熱傷陰津,這是常規,而大部分新冠患者的症狀舌象均業已反應;且治療方藥多為傷氣耗津之品。餘仍堅持,氣津是濕溫治療中透邪之“根基”,故宜全程顧及氣陽陰津。穢腐膜原,達原飲中竟有知母、芍藥、甘草之配,難道一代大師不怕斂邪嗎?說明,陰津之藥用精準了,就是相輔相成之效。但三版方案僅在內閉外脫期回陽、四版在內閉外脫期回陽、恢複期益氣外,全程未有津氣之顧,可能隻是針對武漢區域、急性階段最突出的病理因素而定;而治愈人次太少,且專家全程觀察病例不多,也是重要因素。以理推之,氣津虧損的患者,更易成內閉外脫之勢,一來正易竭,二來氣機枯澀不行矣。
       

另外,經觀察,“新冠”患者一定病理階段已有毒滯血分之象,其實也是溫病瘟疫病機由氣至血的常規表現。這方麵,3版方案中觀察到了,因有解毒活血湯之施。
       

第三,預防:“新冠”4版中分寒和熱,寒濕體質者,服藿香正氣類;濕熱體質者,服清熱解毒類。這個簡單易行好掌握。實際的情況是,民眾多是複合體質,診療方案在當前情況下隻能這樣擬就。如果民眾自己施行還真不好掌握,如果屬於濕熱和陰虧體質,服藿香正氣類藥立生病變,如在疫區,尤易染疫;反之,寒濕、氣虛、陽虧體質服清熱解毒類藥,後果亦然,故須中醫師指導方可。
   

 那麽,有沒有比較大眾化的預防方案呢?根據瘟疫的性質和發病規律,顧及地域和民眾各類體質,是可以製定比較中肯之方案的,古今多少賢達名醫也是這樣施行的,這在前麵已屢屢闡述。我個人預防製定的指導思想不變,已在前麵談及,茲不贅述,現將以前方案略加修正如下,供大家參考。
     

預防用方:
   

幹百合12g,沙參9g,青蒿9g(後下),黃芩9g,法半夏9g,生黃芪10g,蒼術9g,貫眾12g。水煎服。
     

方義見附圖。加減:寒濕之地、寒濕之體加藿香9g(後下),胃寒之體加幹薑9g,胃腸積滯加炒檳榔9g,腎陰虧者加生地12。

轉自貟克強微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