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17)
2023 (308)
2024 (119)
此貼本計劃為“駁南宮竹先生(之一)-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則何如?”一貼之下一篇。不過,考慮前貼已經通過反證法指出了其謬誤,則下篇再拉著南先生實無必要。何況,本貼的內容有所擴展,不但是解釋“五髒欲”的內容,也包括“五髒苦”的解釋。
我自己關於“肝欲散”的帖子剛發了第二天,我就知道錯了。所以,當時我下了決心,在通讀《黃帝內經》三遍以前,不再專門解釋《黃帝內經》任何經文。不過,由於南先生的帖子,我決定還是破一下戒。
需要說明的是,本帖將隻探討“五髒苦欲”,而不探討“五髒補瀉”。“五髒補瀉”句式簡單(用X補之,X瀉之),其解釋基本沒有爭議。
我們將選用含“脾”的句子作為範例分析,其結論將適用於所有同類句。
《黃帝內經》: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此句的句眼,依然是“急”字。
我認為,“五髒欲”部分的“急”字,當作“(如果)非所欲”解。所以,上句的半翻譯為:
脾欲緩,不緩則食甘以緩之。
按此邏輯,全部五句話的半翻譯為:
肝欲散,不散則食辛以散之
心欲軟,不軟則食鹹以軟之
脾欲緩,不緩則食甘以緩之
肺欲收,不收則食酸以收之
腎欲堅,不堅則食苦以堅之
《黃帝內經》: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五髒苦”部分的“急”字,當作“(如果)是所苦”解。所以,上句話的半翻譯為:
脾苦濕,濕則食苦以燥之。
按此邏輯,全部五句話的半翻譯為:
肝苦急,急則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緩則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濕則食苦以燥之
肺苦氣上逆,氣上逆則食苦以泄之
腎苦燥,燥食辛以潤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這一段裏,第一個“急”字,和上文中的“急”字意義不同,可以用《黃帝內經》的另外一段話自解:
“肝氣急而誌怒,故. 為將軍之官。”
所以,“肝苦急”的“急”,為“氣急”。
米蘭之夜 於己亥(2019)年十一月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