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是五行中占四行,由於冬天風大又名風城, 是金融業的副中心,一條河流穿城而過,經曆大火涅盤重生。不過近些年的芝加哥名聲不太好,常在電影裏扮演罪惡都市的角色,並且獨處美國中部,令許多前來美國遊客學者對其敬而遠之。六年前我也是懷著這樣的忐忑的心情來到了芝加哥南部的海德公園,開始了對這個城市的探索。
芝加哥大學所在的海德公園是一塊很小的社區,遠不及英國那個公園有名。隻有大約10×10條街的範圍。在黑幫林立的芝加哥南部,維持這樣一塊相對安全的生活區域,就隻能指望芝加哥大學的強大的私人警察部隊了。據說芝大校警是世界校園警察力量之首。在校警巡邏的區域,秩序井然,學生們甚至可以10點後去超市買東西。住戶前的草坪剪的整整齊齊,甚至不乏百萬美元以上的大豪宅。但隻要一離開這10×10的街區,那就全然是一副末世景象。街道破敗不堪,垃圾遍地,雜草叢生,商店門口,車站前後,常有三五混混精神恍惚,晃來晃去。路口還有流浪漢向等紅燈的司機要錢。路邊盡是廢棄的維多利亞式住宅,斑駁的油彩透路出其當年的高大上,可惜當前窗上釘死者木板,有些木板上還會有彈孔。
這小小的一塊海德園就在這兩種平衡的矛盾中生存著,就像沙漠中的一塊人工澆灌出的綠洲。在全副武裝的校警巡邏下,近十來年間也竟然相安無事,並沒有聽說幫派暴力事件涉及海德園的居民,盡管偶而發生些搶劫的事件。這種平衡有些耐人尋味。也許兩方都比較克製,或者達成了某項協議。但產生的結果就是,在海德園這小片區域,你可以看到,聽到,經曆到芝加哥各個的方麵。這裏有百年前芝加哥的輝煌,100年的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便是在這裏舉行,許多住宅小區和大型公寓就是那時興建的。這一事件被芝加哥市旗上的四顆星中的一顆所記載。當前的海德園充滿了芝加哥大學的學院氣息,有十幾座圖書館與博物館。沿湖邊的公交車與輕軌直通商業中心。在海德園一些角落裏,還可以找到街頭塗鴉與爵士樂,從而感受到周邊的老黑居民是多麽的多才多藝。奧巴馬的家也在這裏,隻是出入的小巷有特警把守,路人不得接近。如果你路過Robbie house,不要奇怪這麽平常的房子怎麽就是美國現代住宅的開山之作,如果遇到向你借錢的老黑,也大可說句sorry,然後走開,當然前提是那人手裏沒槍。
芝加哥的曆史與現狀也充斥著相似的矛盾,近代的工業建立了芝加哥的都市,但由於曆史上的蕭條使其背上了治安管理的負擔,與許多美國其它大城市相比,芝加哥地理上位於美國中部,好處是獨享中部的資源,壞處則人才與資本相對缺乏。芝加哥也叫風城,據說原因不是春天風大,而是政治氣候風雲突變。風城毗鄰密歇根湖,起源於航運,卻曆經烈火焚城,劫後重生。也許正是這些矛盾水火般的相互製衡,芝加哥整個城市即不缺乏發達的現代經濟與商業,也保留有不少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中國城對於海外的中國人來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遠在海外,甭管有沒有一顆中國心,中國胃是永遠不變的。芝加哥的華人相當幸運,有一個聚了幾十家中餐館的中國城。
芝加哥的中國城地處一個相當複雜的環境之中。北麵不遠就是城裏“當燙”區。不論治安還是商業都高大上了不止一個檔次。中國城東麵是會展中心,常接待許多大型商業,學術會議。可是環繞中國城兩條街的範圍內就不大“清淨”了。治安上常有暴力事件發生,雖然本市警察總局就在5個街區之內。平時常見許多無業遊民。環境衛生也不如人意。
但是,這些因素都無法阻擋餐飲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城分老城和新城兩部分,一街相隔。老城主要以粵菜為主,新城可以吃到許多新的口味。曆史上芝加哥中國城的華人居民可以追溯到修鐵路的華工年代。他們受西岸的排華浪潮所迫來到風城定居。後來雖著華人移民的增加,出現了許多工會,商會。在他們的影響下,這片區域逐漸成為中國人的聚居地。早期的華人移民建造了天下為公牌坊和九龍壁,成為了當前中國城的地標。由於近些年許多留學生到來,使得餐館生意紅火。這裏的中國超市供應著相當齊全的中餐的食材與調料,比如速凍餃子和老幹媽。中國城房租也相對低廉,許多在城裏上學的學生選擇在中國城居住,輕軌交通也很方便。
由於各種原因,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新華人移民似乎不太願意住在中國城附近。可能主要是環境原因與學校的原因吧。住在中國城的大多人不會講英語,甚至沒有駕照。他們的工作機會與受教育機會往往很受限製。他們的眼界與生活目標都比較局限於中國城的範圍內。從傳統和血脈上,大家同是中國人,但在想法上的差別卻使得大家並沒有太多的交流。
芝加哥的市中心有另一個名字,The Loop. 原因是芝加哥7條輕軌線路,從四麵八方匯聚通向市中心,但並不是直接穿過,而是沿著市中心四周運行,在地圖上看上去像一個長方形的線圈,於是稱為The Loop. Loop 裏麵,聚集著芝加哥大部分寫字樓,寸土寸金。中心商業區並不完全局限在這個圈內,向北十條街也是同樣的核心商業區。市中心的各類景點毋需多說,很多遊記裏已經說的很詳細了。但很多遊記沒有提到的是,在天文館前的草坪上, 是一覽芝加哥高樓林立的天際線的最佳位置。
市中心這些高樓的建立還要歸功於芝加哥大火。據記載,當時火借風勢把市中心一大半燒個精光,隻剩下消防站還屹立不倒,後來成了一處景觀。 由於這樣一場大火的清場,後來人們在這騰出的空間上開始實踐現代城市的規劃。而當時正好建築技術進入了高樓時代,芝加哥就成了諸多建築師的試驗場,許多風格各異的高樓就豎立起來。芝加哥市旗上的第二星便是紀念這場大火的,包含著哀悼與感謝。
Loop是芝加哥的代表了所有芝加哥的繁榮一麵。你可以找到一家麥當勞展示店,ATT, Moto, 及波音的總部,華麗一英裏上看不盡的奢侈品,諸多的湖景公寓。近些年金融業成為了芝加哥的支柱產業,由於美國的最大的期貨交易中心在此,許多金融公司給數理專業的學生帶來了就業機會。新興的互聯網也可以在這裏找到一些,Groupon, Google, Orbitz, Grubhub等等都設有辦公室.
地下的芝加哥體現這個城市的寬容。芝加哥的地下空間很多,比如城裏的地鐵站,還有多條公路建有地下汽車專用道路,特別是Wacker Dr地下部分,常常見到流浪漢,與地麵上來來往往的白領金領形成鮮明對比。盡管暴力事件在城裏非常少見,但地下城的衛生狀況就差多了。有趣的一家名為Billy Goat的酒吧就開在地下一層。這可不是商場或商業中心的地下一層,而是一條公路的地下一層,它的正門對著地下公路,你需要從一處過街地道的走下樓梯,沿公路邊的人行道拐個彎才能看到它。不要小看這個酒吧,它被稱為芝加哥傳奇酒吧,傳奇之處起源於一隻山羊和芝加哥Cubs棒球隊間的恩怨。
芝加哥由於治安等原因,造成了人們對其印象很差,其實已經大有好轉。總的來說,芝加哥生活成本很低,交通方便,各個產業比較齊全,是比較宜居的城市。
美國的城市區劃與中國很不一樣,城市所對應的地域可大可小,所謂芝加哥市,嚴格意義上隻是沿密歇根湖一帶600多平方公裏的區域,隻是上海的10分之一左右。這個區域不包括任何郊區,鄉鎮。通常人們所說的大芝加哥地區,大概包括伊州八郡,幾十個市的樣子,麵積大約等於一個上海。由於城市的交通擁擠,房子又貴又小,居民素質參差不齊,許多人喜歡定居在近郊小城,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寧靜生活。博主恰好認識些朋友住在那邊,時而可以去郊外逛逛。
Evanston在芝加哥北郊,是西北大學的主校區。這個名字由來與西北大學早期的校董Evans有關,說白了-ton 就是”屯”的意思,Evanston就是Evans他們家,跟中國的馬家屯,蘇家屯類似。當年Evans與其他校董一起投資買下了這塊地,然後命名為Evanston, 並創立了西北大學。所以Evanston屬於大學氣氛濃厚的小鎮,大多數居民與大學有關。也有少量居民在市中心工作,每天乘坐紅線或城軌交通上下班。如果去Evanston,就是一要到西北看看,比較有特色是湖邊防波堤石上的彩色塗鴉,許多學生在上麵表達自己的喜樂哀怨。
Evanston再往北去有個叫Glenview的小鎮,據說是芝加哥近郊最貴的小鎮了。小鎮旁邊有植物園有高爾夫球場,更有些臨湖豪宅。算得上Evanston後花園。
芝加哥的西北郊是奧黑爾國際機場,美聯航的總部,美國中西部的交通樞紐。摩托羅拉的總部也在此,可惜已是昨日黃花。雖然經濟的結構有些改變,但西北效依然是理想的居所。由於人口的聚集效應,這邊建有許多大型商場,學校質量也比市中心的好很多,地價也便宜。機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美國中部這個出門就要坐飛機的廣袤之地,守著機場可以方便的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西郊的Naperville多數人可能不熟悉,但貝爾實驗室和費米實驗室一定是如雷貫耳的兩個名字。從google地圖你會看到一個正圓形的河流,這不是大自然的作品,而是費米實驗室的環形加速器的地麵部分。不知道是不是用來冷卻的人工水渠。貝爾實驗室的總部並不在此,但這裏是員工最集中的分部。有科研的地方就有我們勤勞智慧的中國人。除了貝爾,費米,隔壁還有阿貢國家實驗室,朗訊總部。所以理工背景的居民在這是主流。Naperville去年被評為芝加哥發展最快的郊區。Naperville的華人社區建立了自己的教會。
除了這些,芝加哥近郊還有韓國城Niles,有家大型亞洲商品超市Hmart,離機場不遠。問題是這些地方,都各有特色,很遺憾不能聚集在一起,相互補充。城市需要依山傍水了。水是生活必需品,供給人們食物與交通。當城邦形成,人口開始增加,山就可以約束人們不要居住的太遠,不要把城市鋪的太大,各類行業彼此相鄰才能促進合作與競爭,使得城市的經濟發生聚變反應。
芝加哥被嚴重低估。 到美國旅行的人很少去芝加哥。Big Mis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