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批評當政者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做事後諸葛亮。我也不能免俗,來給梅姨的傷口上撒一把鹽。落井下石者很多,不多我一個。
梅姨今早宣布辭去首相之位,期間幾度哽咽,是萬分的委屈,還是不舍的留戀,也許兼而有之。但肯定沒有什麽壯誌未酬的遺恨,因為脫歐本身就是一場鬧劇,本可以避免。而由於梅姨的無能,結果現在演變成了一出爛尾劇。
卡梅倫從自己的政治利益考量,根據當時的民意測驗,打出全民公投這張牌,當時認為是“一箭三雕”:一個可以緩解國內日益上漲的政治壓力,安撫選民對歐盟的不滿情緒;二個可以用來向歐盟施壓,令後者進行各個層麵的改革,從而使英國獲得更多的利益;三是卡梅隆自己可以因此借勢,未來的六年就可以穩坐首相寶座。由於對公投脫歐後果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或者說,他就沒認為脫歐會成功,民意測驗告訴了他脫歐不得民心嘛,所以在宣傳鼓動上不夠重視,讓脫歐派鑽了空子,或者說民心思脫,但由於政治不正確,都不說出口,隻落實到選票上。
而接受脫歐大計的梅姨,根據當時的民意測驗(又是民意測驗),認為提前舉行大選,會讓保守黨在下院獲得更多的席位,為以後的脫歐協議的通過鋪平道路。這脫歐公投的前車之鑒就在麵前,她沒有汲取教訓,又盲目相信民意測驗,貿然將大選提前。結果提前大選並沒有給梅姨帶來壓倒性的勝利,反而使保守黨丟失13席,這樣下院就變成了一個懸浮議會,梅姨從而人為地給自己設置了巨大的障礙,這是她最終落敗的重要根源之一。
大選和民意不可控,不能說明梅姨的無能。但是她政治上的左右搖擺才是她失敗的根本原因。 為了得到脫歐派支持,原本一直主張留歐的梅姨在2016年上台後的首次黨大會發言, 卻強硬指責支持留歐的全球主義者“根本不知道‘公民身份’一詞的意義”。這番話贏得了脫歐派歡心,卻與國內48%的留歐支持者和黨內留歐派決絕。然而,麵對脫歐的經濟考量及“愛爾蘭邊境”等現實問題,梅姨不得不向歐盟低頭,表示願意交付400億英鎊的“分手費”,其脫歐方案也愈來愈像“軟脫歐”,又使她與脫歐派的關係日益破裂。後來她為了獲取黨外的支持,在脫歐立場上越來越軟,最近甚至在“第二次公投”上態度曖昧,她以前可是說“在脫歐上絕不可能有第二次公投的”哦,這使她與黨內的脫歐派決裂。
政治上的搖擺不定,使她眾叛親離。脫歐協議在議會中一再被否決,並且還創造了恥辱的曆史,以230票的差距創造了“失敗之最”。在梅姨就任英國首相三年來有36位保守黨官員辭職,其中21人請辭是因為“脫歐”問題上與梅姨相左。短短三年內她竟然經曆了兩次黨內不信任投票和一次議會中的不信任投票,而被逼宮的次數就更多了,雖然她都艱難地挺過來了,但這些消耗了她大量的精力,嚴重影響了她的鬥誌。
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在被脫歐嚴重撕裂的英國,要想領導這個國家走出這段危機,需要一位鐵腕人物,而且善於長袖善舞,團結盡可能的多數。梅姨是撒切爾之後主政英國的第二位女性,她似乎也想以“鐵娘子”為榜樣,但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在做內政大臣的時候,她就以強硬、果敢著稱,可是到了首相之位上才發現,她的強硬隻是外強中幹,最後她竟然是類似於哀求下院能通過她的協議:隻要能通過,她馬上可以辭職。沒有人同情她:不通過,你也得辭職。至於長袖善舞,那就更難為她啦,梅姨一直喜歡獨來獨往,不擅交際、語言木納,有“Maybot”( “Robot”)的諧稱,嚴重缺乏首相應有的“軟實力”。想起李敖對陳水扁的評價:陳水扁是一個好的國會議員,卻是一個無能的總統,因為他的才能隻適合做一個國會議員。其實梅姨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做為一位內政大臣,她是合格的,勝任的,做首相,難為她啦!想當初,撒切爾在議會的講台上,她隻要稍微抬眼掃視一下下院議席,很多議員就會心驚膽顫,那是多大的氣場啊!
梅姨的下台隻是她個人政治生涯的挫敗,她也會很快被大眾忘記,但是脫與不脫歐,對英國整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最壞的影響就是懸浮在那兒脫又不脫,這也許是許多下院議員留歐派所期盼的,但是這不僅使這個社會更加分裂,而且會讓整個歐洲大陸進一步唾棄。卡梅隆搞公投本想提高英國在歐洲的影響,為英國爭取更多的利益,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使英國成為Divided Kingdom。聯想到同一年一個異類總統出人意料地衝天而出,難道曆史真有因果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