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自動化

(2021-05-26 02:00:23) 下一個

我認為,他是靠著“打開”本已廢止的現有大腦回路做到這一點的。他經常隻用短短幾分鍾(我見過好幾次),就教會別人走得更快、更自在,教會別人擺動手臂、擺脫拖拽的步伐和弓腰的體態。據我們所知,改變能發生得這麽快,在大腦裏隻有一種可能。有一些先前存在的回路被解放了,或者說解除了束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回路從神經可塑性上重新得到了強化。

為什麽有意識地步行可以發揮作用,還有另一個合乎邏輯的解釋,它根植於黑質(也就是大腦多巴胺損失最明顯的那個地方)及其寄居的基底神經節的解剖結構和功能。

基底神經節是大腦深處的神經元塊,人學習把複雜的動作序列和想法編織到一起的時候,這個部位在大腦掃描圖中就會亮起來。眾多研究表明,基底神經節幫助我們把日常生活的複雜動作編譯成自動化的程序,接著選擇並發起這些複雜的行動。這些動作有不少我們都習以為常,比如起床、洗澡、穿衣、書寫、做飯,等等。但我們學習的時候,都是一步一步來的,直到它們成為習慣,變得自動化。如果基底神經節的多巴胺係統不再運作,人就難以執行這類複雜的動作序列,或是學習新的自動化序列。人還會難以學習新的思考認知序列,因此,教帕金森綜合征患者運動、掌握複雜的認知技巧,都需要極大的耐心。

“自動化”的思考和運動序列有著很多優勢。如果一個動作是自動化的,人就不用有意識地集中精神去做它,故此也就能把自己的有意識思維放到別的地方去。從進化的角度看,獵人可以在叢林中穿梭,而全神貫注地盯緊獵物。移動、觀察獵物、再次移動這種“螺旋認知”(threaded cognition),讓獵人得以同時完成兩件甚至更多事情,且其中至少有一件是複雜的活動。更通俗地說,健康人可以一邊自動化地聽

但基底神經節受損的人,就無法同時把這兩件事做好,因為他會咬到自己的臉頰。如果他全神貫注,能穩妥地駕駛。但要是有個海外來客(也就是筆者)時不時地拿各種問題分他的心,他偶爾就會錯過該轉彎的路口了。

我們用兩步來完成複雜的自動化動作,連走路這樣“自然”的動作也是如此。首先,我們仔細地關注每一個細節,來學習它們(想想孩子學習彈奏一段鋼琴曲)。這種有意識的學習階段是前自動化的,需要專注的精神努力。它要求大腦的額葉回路(額頭後方)和皮層下回路(大腦深處)的參與。隻有當孩子學會了所有的細節,基底神經節開始發揮作用,讓他得以把所有的細節合並為自動化的序列。(小腦也參與其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